1、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
2、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1954年2月画家潘韵的美术作品《春之晨》。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D.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进行 2.中国的宗法血缘制历史悠久,其精神长久地保存在中华文化中。下列成语可作为这一历史现象的佐证的是 A.空前绝后 B.跋前疐后 C.光前裕后 D.瞻前顾后 3.康有为在论及西方向近代迈进的历程时说:“然而是
3、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破封建万千之侯垒,而王权成。”下列他的论述,适合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是 A.科仑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 B.腾扬丕天之革命波,而立宪遍于各国矣 C.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 D.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 4.如下图所示,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头目罗得斯的侵略野心,他要在下列哪个地区建立殖民帝国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5.l8 世纪的法国,多数启蒙思想家热衷于从拟设的“自然状态”出发, 谈论人普遍享有的“自然权利”,但
4、这种思考政治的方式在法国大革命后被指责为无视历史与传统,用理性建构出一套抽象的政治法令改造社会将使法国走向无序与暴政。这一认识的转变表明西方社会 A.对“天赋人权”的理性反思 B.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同情支持 C.对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愤懑 D.对社会政局持续动荡的不满 6.下图是二战时期创作的一幅漫画,若为添加主题,较恰当的是 A.今日共同战斗,明日一起重建 B.兄弟情重,但要经得住困难考验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兄弟不打不相识,家和不怕外人欺 7.1945年8月蒋介石连线三次电意中共领抽到重庆谈判,也有多次复电。从双方电文可以推知重庆谈判是 A.国共两党不
5、对等的、艰难的谈判 B.蒋介石和个人魅力的展示 C.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谈判 D.将介石和个人之间的对决 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的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 D.监察体系的完备 9.为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朝推行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文官体制 D.行省制度 10.右图是上海一处毗邻“新天地”餐饮休闲中心的革命史迹,它是 A.石库门 B.中共一大会址 C
6、.周公馆 D.宋庆龄故居 1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12.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A.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 B.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鲁国对周礼
7、的保存较完整 D.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13.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好几部,其中对非洲的记述比前代更为广博,如北非的默伽国(今摩洛哥)、勿斯里国(今埃及)、东非的层拨国(今桑给巴尔)、中理国(今索马里)等。据此可知,宋代 A.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开始形成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商帮兴起促进了市场国际化 D.重商主义的盛行 14.下图是17世纪末有人根据哥白尼等科学家的认识所描绘的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当时人 们所知的几颗行星在椭圆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被仔细的描绘,重点突出了白 天、黑夜和季节随着地球的旋转而变化。这表明当时 A.人们
8、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 B.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冲击 C.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 D.地心说理论影响依然巨大 15.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TheShanghaiLandRegulations),据此设立了上海 A.英租界 B.美租界 C.法租界 D.公共租界 16.学者认为,《夏小正》内容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农业方面的著作,主要记载蚕桑、畜牧、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学者们对《夏小正》的不同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太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无
9、考古资料佐证的历史认识不可信 C.研究角度不同使历史认知出现差异 D.时代久远漫长导致了历史认识模糊 17.《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1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
10、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19.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 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上帝万能”
11、20.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 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 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 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 21.近年在德国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核心是 A.“仁” B.“仁政” C.“法治” D.“无为而治” 22.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从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
12、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系帝国统治的需要 B.巩固共和国统治的需要 C.外来移民的需要 D.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23.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认为,“正是那场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开启了人类新文明的大门。”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是在 A.十八世纪上半期 B.十八世纪下半期 C.十九世纪上半期 D.十九世纪下半期 2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
13、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25.1952年4月,西欧国家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东西方商界精英不仅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这现象反映出当时 A.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B.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 C.民间自由贸易已经实现 D.全球化贸易阻力巨大 26.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27.某同学运用以下史实撰写历史小论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一国两制。最合适的主题是 A.中国走向世界 B
14、.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 D.伟大的历史转折 28.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反映出 A.两极格局受到挑战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美国反对欧洲联合 D.欧洲成为美苏争霸重点 29.如图为清朝晋商商路示意图,依据此图能够说明 A.政治中心北移导致经济格局变化 B.晋商主要得益于丝路起点这一地理优势 C.晋商初步形成传统市场体系网络 D.自然经济造成清代南北之间的商业对峙 30.在雅典历史进程
15、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升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健全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
16、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李宜江《我国
17、近代人才观的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32.“时空”透视古代中国 (1)将如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或政治中心)与对应历史阶段作联系(填写字母)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②儒家文化发源③大一统帝国初建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⑤士大夫政治确立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自秦帝国建立后,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边疆管辖,促进民族融合。按主题“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完成表格(填写数字) ①雅克萨之战②宣政院印章③十三行遗址④西域都护府复原图⑤步辇图 ⑥伊犁将军府⑦平定郑氏政权⑧金瓶掣签⑨粟特人形象的唐代陶俑 中国古代边疆
18、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19、…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图片和“1954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参与和支持
20、B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只有农民劳动的场景,不能得出“经济迅速发展”的结论,A选项错误。1954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不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进行的,D选项错误。 2、C 【解析】 “光前裕后”是指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可知此成语与“宗法血缘制”有关,C正确;“空前绝后”是指从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A与材料不符;“跋前疐后”意思是进退两难,故B与材料不符;“瞻前顾后”指做事之前考虑周密细致,D与材料无关。 3、A 【解析】 材料是康有为对西方国家早期社会变革的描述,其中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因此A符合题意,君主立宪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是在1
21、9世纪中叶后,B排除;电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排除;培根和笛卡尔的主张属于近代科学的发展,D排除。故选A。 4、D 【解析】 罗得斯脚下的版图是非洲大陆版图,D正确;美洲、欧洲、亚洲于版图形状不符,排除A、B、C。 5、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过度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会使法国走向无序和暴政,强调的是对“天赋人权”的理性反思,A正确;启蒙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问题,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A 【解析】 漫画上英文是《大西洋宪章》的意思,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
22、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A 【解析】 据电文的信息判断,蒋介石俨然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邀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去重庆谈判,从双方电文的口吻变化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A正确;据双方电文信息可知,这是双方智慧的较量,但B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先,在明知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C说法错误;D说法片面,错误。 8、C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秦代实行郡县制,出土文物一般记载当
23、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秦朝时期政治四分五裂说法错误,排除。造纸术最早出现应是在西汉,排除B。印章的地名、郡县等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能得出监察制度完备的结论,排除D。 9、C 【解析】 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朝实行文官体制,防止武将篡权,故选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出现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C。 10、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上海石库门是一种建筑样式和建筑区域,与图片所反映的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图片中的建筑样式和飘扬的旗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
24、判断应该是中共一大会址,故选B项;周公馆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一幢别墅样式建筑,均和图片中反映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制定和起草新的法律;故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管理有法可依的内容,而是强调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排除D。 12、D 【解析】 材料反映出周朝的“郊庙之礼”不再专为朝廷服务,而影响着民间,体现出
25、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出“郊庙之礼”并未失传,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郊庙之礼”的传承情况,不能说明学术氛围宽松,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诸侯国对周礼的传承状况,不具有可比性,排除C项。 1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对海外情况的熟悉程度也随之提高,故答案为B项;世界性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C项发生于明清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宋代”,排除;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4、D 【解析】 虽然地球绕着太阳转,但被仔细描绘的还是地球,重点突出地球上日夜季节的变化,说明地心说的理论还是具有巨大
26、影响,故选D;地心说不符合客观实际,地心说影响巨大不能说明科学理性精神增强,排除A;材料未涉及天主教会,排除B;虽然有人根据哥白尼的理论绘制宇宙,但并不代表哥白尼的理论被社会认可,排除C。故选D。 15、A 【解析】 巴富尔是英国领事。依据《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故A项正确;美租界、法租界设立是在英租界之后,而且与“巴富尔”不符,B和C排除;公共租界设立是在1863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A。 16、C 【解析】 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
27、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C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排除A;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D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7、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编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而民间不识,这说明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文化没有中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教育的普及,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书法艺术,故D项排除。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和“随着相对论的传播···
28、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的影响 19、D 【解析】 根据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0、D 【解析】 根据材料“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A是分封制,与题
29、意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治国理念和礼乐制度,排除BC。 21、A 【解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故“这位哲学家”指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故A符合题意;B是孟子的观点,C是法家学派的观点,D是道家学派的观点,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的原因是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的结果,为了维护共和国的需要,故本题选择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特点 23、C 【解析】 据材料“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
30、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体现了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故C正确;十八世纪上半期、十八世纪下半期、十九世纪下半期都不是1840年的范围,故ABD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鸦片战争的背景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是意在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当然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尚小,所以仍然还是从神学角度去论证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宗教
31、改革是使人们从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非宗教迷信,排除A;宗教改革并未动摇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现今西方的绝大多数人仍旧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主教势力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虽然遭遇到了沉重打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众,故D项“荡然无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5、B 【解析】 由材料“1952年4月”“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说明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不能阻挡经贸合作,排除D,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贸易,排除C。 2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
32、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正确;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不正确。 27、C 【解析】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一国两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符合题意;ABD都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故排除。 28、A 【解析】 1958年正值欧洲一体化起步阶段,而且题干中“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说明法国正在崛起,因此美国和法国的会谈分歧大于一致,两极格局受到挑战,A正确;195
33、8年两国会谈围绕的主要是政治问题,无法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排除B;题干中美国未说明其对欧洲联合的态度,排除C;1958年正处于冷战时期,冷战一开始的重点就在欧洲,而非这一时期欧洲成为美苏争霸重点,排除D。 29、C 【解析】 晋商的商路以山西为中心,辐射北方诸省为主,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C正确;清代经济重心仍在江南,排除A;陆上丝路起点在西安,而非山西太原,排除B;此图为晋商示意图,并不包括徽商等其他商帮布局,看不出南北商业格局整体结构,排除D。 30、C 【解析】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不断削弱贵族的权利,扩大平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故选C;在
34、古代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不能享受民主权利,排除A;B不符合雅典史实,排除;雅典城邦民主只向少数公民开放,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示例一: 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选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基于儒家伦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才能。(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样的人才观利于官僚素质的提高和封建统治的强化;但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利于实用人
35、才的培养。 示例二: 信息:19世纪后期,重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19世纪后期,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的人才观。(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适应了当时对各种实用专门人才需要,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近代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道轻器,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 示例三: 信息: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渗透
36、爱国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促成了这一人才观的思考。(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爱国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解析】 根据“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结合所学,可分别从原因、评价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国家的需要分析,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
37、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2、(1)A①中华文明起源D②儒家文化发源F③大一统帝国初建 B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⑤士大夫政治确立E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 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①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⑦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④⑥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②⑤⑧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③⑨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位于地图中A处;儒家文化发源是鲁国,是现在的山东地区,位于图中D;大一统帝国初建事秦朝,位于图中的F;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是隋唐时期,
38、隋唐定都是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图中B;士大夫政治确立是宋代,都城在河南省开封,位于图中C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都城在浙江杭州,位于图中E处。 (2)雅克萨之战位于黑龙江流域,属于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故填写①;平定郑氏政权是收复,属于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故填写⑦;西域都护府是保护新疆地区的机构,伊犁将军府是清朝设立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故填写④⑥;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步辇图》反映出唐朝与吐蕃的和亲事情,金瓶掣签是清朝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措施,故填写②⑤⑧;③⑨没有匹配的事项。 33、(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39、 (2)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解析】 (1)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可归纳出为政以德。 (2)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归纳出存百姓的主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可归纳出经济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可归纳出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归纳出民族关系相对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