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6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二中历史高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初某思想家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该思想家主张 A.
2、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某学者在写作“中国现代经济史”时,将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作为专著各章的标题内容。以下表述,符合1979~1984年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 B.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 C.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 D.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3.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以下认识中,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3、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使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4.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5.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职工统一分配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大学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一直到复
4、员退伍军人,都实行统一分配。这是我国当时 A.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6.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7.下面的漫画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破袭战。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 A.敌后军民
5、抗战的决心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C.中国持久抗战的策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8.明代,非贵族地主数量及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市民阶层兴起,平民地位进一步提高;学校和科举几乎成为非贵族地主、平民获得政治身份并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转型已经完成 B.科举考试得到强化 C.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9.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
6、仁政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10.明太祖时,邢部侍郎茹太素上奏折,长达1.7万字,从开头到第6千字时,还未谈及正题,被太祖狠揍一顿。太祖继续阅读奏折,发现其在结尾提出五条建议,采纳合理的四条,并由此命令制定文书规范,“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这主要体现出明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工作作风极其简单粗暴 C.八股取士扼杀思想 D.注重简约文书提高效率 11.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A.近代出版
7、业开始蓬勃发展 B.“尊孔复古”逆流受到批判 C.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D.“文学革命”的影响力扩大 12.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在当时,对此观点反响最为热烈的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立宪派 13.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 ①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②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③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新发展 ④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做出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192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
8、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禁止重利盘剥,最高利率年利不得超过20%”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 A.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B.民主革命的要求 C.国共两党分歧日益消除 D.民族主义的趋向 15.《尚书酒诰》记载“惟荒腼于酒,……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上述资料说明 A.多元互证证实殷人是因好酒而亡 B.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C.文献《尚书酒诰》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D.《尚书酒诰》之说是周人借
9、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16.下表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项目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倍数 钢 535万吨 296% 5.8倍 原煤 1.3亿吨 96% 2.1倍 发电量 193.4亿度 166% 3.2倍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17.1959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同年6月,他迫使美国将运载核导弹的战斗机撤往美国在英、德的基地。1966年,正式通知
10、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法国的这些做法意在 A.顺应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B.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C.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 D.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18.如图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的“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此推知“教皇子午线” A.打上了大国安排世界格局的印记 B.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悦的矛盾 C.奠定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基本格局 D.开启近代殖民强权瓜分世界的先河 19.如图是我国境内距今约7000一5000年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
11、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 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 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 20.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B.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C.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D.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
12、挠 21.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17席。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B.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 C.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D.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 22.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指示法学家犹里阿努斯把历年来的行政长官告示全部加以整理校订,并进行必要修改。后经哈德良咨请元老院决议通过,并予发布。此后,凡行政长官告示皆以
13、此为标本,不得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罗马帝国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A.立法活动服务于政治需要 B.立法的民主基础得以加强 C.少数法学家垄断了立法权 D.行政官员的立法权被剥夺 23.从南宋楼臻《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如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 B.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 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汀南耕作技术最发达 24.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
14、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 25.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五行交替顺序为: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王莽篡汉后,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变为: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王莽采用五行相生说 A.主要受到天人感应学说影响 B.为宣扬儒家以德治国的理念 C.出于证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D.有利于儒家学说深入民间 2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
15、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7.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因为它不允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 A.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B.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 C.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D.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 28.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
16、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 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29.以1930年1月为例,中国绢织物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比下降2.9%,库存量增加5.2%:袜子的销售额下降9.5%,库存量增加32.0%,1929—1934年间,生丝消费量从62万袋降到45万袋,减少了27%。这反映了 A.传统经济具有抵抗性 B.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C.国内缫丝技术的进步 D.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30.甲午战败后,梁
17、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 材料 2019年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一位就是30年末回国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20世
18、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
19、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旭华的主要贡献。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12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该法将户籍和人事登记的监督权由司法机关转归县、市政府,以加强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的行政功能。1932年,制定《户口异动登记暂行办法》。1934年,国民政府对户籍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制定《户籍法实施细则》,于7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实施。几乎与此同
20、时,国民政府首先在部分省区恢复了传统保甲制度,随后推广到全国,把保甲制度和地方自治结合起来。1937年,政府出台了《保甲条例》。1939年,推行新县制,确定“寄保甲于自治条例之中”,作为乡镇基层组织。民国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管理)、教《教育)、养(经济)、卫(军事)”。“管”就包括清查户口,实行连坐切结等。据《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规定;以县为单位编组保甲,同时调查户口,保甲户口编查完毕后,乡镇公所依据户籍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户籍与人事登记和暂住户口的异动登记。从而把保甲制和人口调查绑缚在一起。 ——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908~1949)》 (1)根据
21、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户籍制度改革。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
22、生铁近2倍,钢近3倍,钢轨近5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蔡文林《近代法国近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
23、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根据“20世纪初”宁可“国粹消亡”,也要争取民族的生存与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彻底批判正统思
24、想的活动是新文化运动,A项正确;材料不是要重建儒家信仰,当时康梁的变法已经失败,中国人要抗争要生存而不是等自然来选择,BCD三项是错误的。 2、B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其中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B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C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措施的影响,D排除。故选B。 3、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是侵华史观,“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
25、展的前沿阵地”是近代化史观,“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是文明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是全球史观,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史观 4、C 【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我国宪法修正案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权的内容和没有反映出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加,故AB项排除。材料不仅除了体现出经济职能,还体现了的思想,故D项错误。 5、B 【解析】 材料显示,1954年开始,国家扩大了职工统一分配范围,这与当
26、时国家建设中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B项正确;对职工分配属于生产领域内容,排除A;1954年尚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统一分配与生产关系无关,排除D。 6、A 【解析】 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A正确;“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C排除;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故D错误。 7、A 【解析】 根据漫画可知是日军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27、而面对坚固的堡垒,抗日军队以夜间为掩护,不怕牺牲,顽强攻打破坏敌人的坚固工事、据点,表明敌后军民抗战的决心,故选A;BCD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8、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的地主阶级构成成分、官僚组成结构有显著的变化,这主要和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有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明朝仍然属于传统的封建社会,A排除;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仅是材料中的一方面,B排除;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无关,D排除。故选C。 9、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伏尔泰非常认可哲学家在东方发现的新的精神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很推崇中国的儒家仁政思想,利用仁政思想抨击法国的封建
28、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C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时制定文书规范有利于避免奏折陈述内容的冗长繁杂,有利于提高处理奏折的效率,故D项正确;清代雍正时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对明太祖措施以简单粗暴的评价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科举选官向八股取士的蜕变,排除C项。故选D。 11、D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尊孔复古”逆流受到批判,排除B;C中“完全取代”太绝对,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胡适是提倡新文学的代表。材料中胡适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写作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故选D。
29、 12、B 【解析】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激励人们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而被维新派利用成为他们进行改良的一种发动形式,从而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故答案为B;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了,A错误;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与《天演论》思想不符,C错误;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是1898年,而中国的立宪派出现在20世纪的清末新政中,不符合题意,D错误。 1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新的国际格局建立中,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新发展,
30、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做出贡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全面,排除。 14、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减租减息的规定对发动农民反对土豪劣绅,打倒军阀,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民主革命的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国共两党的要求,“普遍”一词无法得出,A选项错误;两党分歧并未日益消除,C选项错误;这些规定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B。 15、B 【解析】 《尚书酒诰》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者的观点属于间接史料,不是最具说服力,材料中的现象只能说明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故B项正确;材料
31、没有考古挖掘的原始史料可以证明殷人是因好酒而亡,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考古挖掘的关于商朝饮酒的相关史料,排除C;D项说法明显实单方面的信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故选B。 16、D 【解析】 1957年正是一五计划完成时期,钢铁、煤炭和发电量都在大幅度增加,可知重工业发展,结合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经济基础是以轻工业为主,一五计划后重工业发展,使得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选项D正确;重工业增速快是因为基础薄弱,而非急躁冒进,排除A;材料未提供轻工业数据,因此无法判断结构比例失衡,排除B;1949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排除C。 17、D 【解析】 材料中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
32、权和脱离北约的做法都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D正确;材料中“北约”与欧洲一体化无关,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欧国家间”关系,BC排除。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和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故B正确;此时还没有所谓的世界格局,故A错误;此时世界政治版图还未形成,故C错误;列强瓜分世界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错误。 19、B 【解析】 根据材料“这些
33、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中国古代出现过彩陶、玉器、还有宗教观念等传播为标志的文化整合过程,主要核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即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靠近水源,A错误;材料只有中国,没有对比项,不能说明当时世界领先,C 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0、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派遣郭嵩焘、刘锡鸿出使英国,但不给近代意义上的国书,只是按照传统颁发一道诏书而已,而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外交观念,说明传统观
34、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B项正确。由材料“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可知清政府的外交带有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并不是已经瓦解,A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的理念,而不是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C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的外交不符合近代外交的理念,并非英国阻挠中国外交转型,D项错误。 21、B 【解析】 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在规定权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尤其是对于联邦各地区的权力分配上体现出一定的联邦特点,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出具体的行政机构;C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联邦制;没有封建社会主义残余的说法,D选项排除。 22、A
35、 【解析】 根据材料“罗马皇帝哈德良指示法学家”“ 凡行政长官告示皆以此为标本,不得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可知皇帝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行政集权,体现了立法活动服务于政治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的民主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法学家被指派整理告示,并不能说明少数法学家垄断了立法权,故C项错误;行政官员没有立法权,故D项错误。 23、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方的农业更发达,艺术创作更活跃,体现此时期江南地区为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故B正确;耕织图可能为私人作品,不一定代表统治者意志,且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应是全国范围内的政策,不会导致南北发展的差异,排除A;元明清时期我国都城为北京
36、地区,并非在南方,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不涉及各地的耕作技术对比,“最发达”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 24、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与殷商的存在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C 【解析】 王莽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汉朝,而是通过篡夺的方式夺取政权,因此他改五行相克为五行相生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提供
37、合法性依据,故选C;五行相生没有体现天人感应,排除A;王莽是为了寻找政权合理性依据,而不是宣扬以德治国,排除B;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26、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斗争对象是宗教神权,也并没有提出政治设想,ABD项为不同点,C项是思想上的共同主张,故C项正确。 考点:综合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的内涵的联系与区别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27、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等信
38、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的实质是,民主制度就是一种进行集体决策的统治体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允许给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其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少数服从多数,因此B选项正确。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和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都不能说明古代雅典牺牲个人利益,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B 【解析】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反映出了北民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带动南方的小麦种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
39、曲辕犁,排除A项;南宋初年,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29、D 【解析】 材料信息是,1930年1月,中国绢织物、袜子以及生丝的销售额均有下降,但库存量却增加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有关,故D正确;材料和传统经济的抵抗性无关,故A错误;此时民族工业有了快速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国内缫丝技术,故C错误。 30、B 【解析】 依据材料“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
40、想与“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不符,应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人民反割台斗争,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背景:冷战;朝鲜战争结束;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需要,中国经济、技术落后。 (2)贡献: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黄旭华无怨无悔的奉献
41、爱精神、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五十年代…… “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变化、中美中苏关系及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与国家国科技建设需要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从黄旭华在国防上的贡献及其个人担当专注科研的品质精神进行分析阐述。 32、(1)把西方户籍管理制度与传统保甲制度相结合;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法律为主要手
42、段等。 (2)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有利于局部地区社会稳定;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加强人口调查对于推动抗战的胜利具有积极意义。但以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为目标,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 【解析】 (1)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得出把西方户籍管理制度与传统保甲制度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加强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的行政功能”得出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特点;根据材料“……制定《户口异动登记暂行办法》……政府出台了《保甲条例》……《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得出以法律为主要手段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管
43、就包括清查户口,实行连坐切结……从而把保甲制和人口调查绑缚在一起”结合时代形势从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抗战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应立足于国民政府的阶级立场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消极影响。 33、(1)态势:先缓慢后较快发展。缓慢原因:政局长期动荡;依赖外国技术;小生产者占据优势;中小企业居多;信贷业发达使工业资本缺乏。(任答三点即可)较快发展原因:拿破仑三世的政策鼓励;政局的稳定。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任答四点即可) (3)启示:政府要积极鼓励及扶
44、持企业发展;坚持独立发展;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等信息分析得出缓慢的原因;根据“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分析得出较快的原因。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坚持独立发展、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