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76KB ,
资源ID:119787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1978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2026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为本站上传会员【y****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26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

1、2026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61年,乾隆皇帝决定专门设立“中正榜”,即在会试的落第试卷中挑取40名正选举人以及20名备选举人,遇缺授以内阁中书的官职。这种做法 A.完善了科举制度 B.恢复了九品中正

2、制 C.保证了公正选官 D.保证了南北录取均衡 2.谭嗣同:“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这一说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A.霍布斯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3. “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 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 4.伏尔泰的《风俗论》认为是“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两重灾祸摧毁了罗马帝国。伏尔泰所说的“

3、蛮族”和“宗教纠纷”分别是指 A.罗马奴隶和基督教内部纠纷 B.日耳曼人和基督教内部纠纷 C.日耳曼人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纠纷 D.奥斯曼人和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纠纷 5.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新的词汇开始广为流行,如自强、自立、自存、自治、自主、竞存、适存、演存、进化、进步等,人们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演生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民主革命

4、进程 B.维新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C.晚清新政促进了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D.进化论思想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同 7.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 A.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D.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5、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9. “ 年以后, “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可以作为数量日渐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场。”引文空格处应填入 A.1776 B.1840 C.1870 D.1914 10.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农民路过公社大门时,发现“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摘掉了,已经换成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但换牌很低调,广汉县委规定“不准登报、不准广播、不准宣传”。它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 B

6、.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 C.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顾虑 D.“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11.中世纪法国多数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除个别技巧类游戏外,原则上反对游戏。但从15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之中,游戏也成为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 A.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动 C.是西欧中世纪儿童教育转型的缩影 D.表明俗世与宗教的分离 12.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

7、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3.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 据上表可以推知 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4.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

8、反映了 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15.孟德斯鸠认为,贵族是对王权最自然的阻碍和中间力量,坚持在君主国为保障自由首要的是依靠贵族,因为这股中间力量的存在,君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为稳定。他的主张旨在 A.倡导建立共和立宪政体 B.摆脱教会思想的束缚 C.缓和各个阶级间的矛盾 D.否定专制制度合理性 16.近代曾主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

9、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7.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A.垄断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B.行业垄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C.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 D.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 18.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全球化”公众抗议特別是农民群体的抗议活动越来越令世人震

10、惊与反思。2005年韩国首尔举行APEC首脑会议期间,韩国农民协会不仅在会场外进行了激烈抗议,他们还请来了印尼等外国的农民协会前来进行声援。这一现象说明 A.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击最严重 B.农民群体较保守不适应全球化潮流 C.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为必然趋势 D.逆全球化活动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19.英国著名法学家白芝浩在评价17世纪英国革命时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在当时是不足以激发人们对国王进行这样一种反抗的。”这表明 A.欧洲天主教成为英国革命的旗帜 B.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 C.专制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D.宗教因素是革命发生

11、的必要条件 20.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是 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2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

12、其本”。该材料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 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 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 23.下图为英国画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报道,标题为“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该报道表明(  )  A.英媒正确判断了革命的形势 B.清政府和革命军实力悬殊 C.辛亥革命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运 24.右图是上海一处毗邻“新天地”餐饮休闲中心的革命史迹,它是 A.石库门 B.中共一大会址 C.周公馆 D.宋庆龄故居 25.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

13、编制《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法国从1947年起相继编制过七个中期经济计划,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从1967年起都编制了类似的计划。这些做法 A.表明国家推行指令性经济 B.主要作为经济参考指标 C.造成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 D.导致国营经济效益低下 26.鸦片战争前,东南沿海农民织布以自给,或者有余以出卖;鸦片战争后,不但无以自给,无剩余可卖,反而要到市场上买洋布。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C.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27.《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

14、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28.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 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 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 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D.社会主义

15、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30.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异族贵族以礼乐制度维系贵族身份 B.异族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

16、合 C.礼乐制度推动了西周文化的传播 D.墓葬制度凸显了各级贵族的特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和中国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统治危机。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

17、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特俄国之革命党之聪明厉害,又百倍过于彼辈(指俄之反革命派)耳。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以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20日) 材料三 中、苏两国经济发展对比简表 材料四 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似乎因为太疲惫、太僵化而突然不能有效运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失败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而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 领导的第

18、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贫穷的国家正在变得富强,而根本原因则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国的经济改革表明,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同样的技术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产出。 ——综述自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中、俄两国面临的“双重挑战”有什么相似性?19世纪六十年代,两国统治集团“改革计划”的侧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谈到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成果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上述认识,他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和中国经济在上述时期发展的相似特

19、点,并指出影响中国经济出现这一特点的的外部因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苏联的失败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而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开创的“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5)综合中俄、中苏两国历史的比较探究,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者坚信,科学技术将推动社会前进。孟德斯鸠认为,要是摒弃科学技术和工业,只靠小土地有限生息度日,那么“民生必日渐凋敞,国家也将削弱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小邦都可以征服它”。爱尔维修主张,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有知识,自然科学即是知识的一部分。霍尔巴赫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白他对知识价值的

20、见解:几何学可区分人们占有的土地,否则将陷于混乱,物理学可引导人们在自然中研究那有助于增进人类幸福的东西,而教授科学的人理应受到尊重、爱戴、得到报偿。启蒙运动者要求科学家参与启蒙运动,投身于社会进步之中。作为一位矿物学家,霍尔巴赫本人是这么做的。百科全书派,还有生物学家布丰等也是这样做的。 ——摘编自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完成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使中国的科学传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场科学精神的传播,终究仅仅是一个启蒙,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是有着诸多问题。科学传播者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主要并非出自自己的科研经历,而是通过西方著作间接

21、获得的。中国科学传播者没有充分区分西方盛行的科学观中,哪些是依据于科学实践,哪些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物,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对立种下了隐患。新文化运动对西方人文传统理解得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存在着偏颇,局限了对科学精神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极端,从长远看不利于科学在中国的移植与生长。 ——摘编自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者的科学观并加以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者与启蒙运动者科学传播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

2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 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 (

23、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清代人口和科举考试人数不断增加,但能够成功进士及第者太少,所以,乾隆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安抚落地举人,设立“中正榜”,为落第举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仕进之路,

24、完善了科举制度,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2、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来看,谭嗣同的思想与霍布斯有相似之处,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为保护自己免于暴力死亡需要权力的存在,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排除B、C、D项。 3、A 【解析】 根据材料,苏格拉底用“产婆术”的办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考,解决自身思考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到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张引导人思考,不是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B项错

25、误;材料未体现其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考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古罗马帝国灭亡影响较大的“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指的分别是日耳曼人的进攻和基督教内部纠纷,B选项正确;罗马奴隶的反抗属于内部的阶级矛盾,A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分裂时期,伊斯兰教尚未创立,C选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的是东罗马帝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根据“反旧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谭嗣同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26、但尚未打破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A;谭嗣同没有主张“托古改制”,排除B;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不是从谭嗣同开始开启的,排除D。故选C。 6、B 【解析】 根据材料“自主、竞存、适存、演存、进化、进步”等一批新词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姓名和字号体现了进化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等人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说明当时中国维新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提出是在1905年以后,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维新变法对当时的影响,没有体现晚清新政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维新变法时期宣传进化论的

27、影响,但无法得出进化论思想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D项错误。 7、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恩格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8、D 【解析】 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

28、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9、C 【解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与时时间相符的是1870年以后,故C项正确,排除AB项;D项的时间在之这后,不符合题意,排除。 10、C 【解析】 “向阳人民公

29、社”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说明改革的发生,但是换牌的过程低调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怀疑,有所顾虑,C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A错误;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是1983年,B错误;“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D错误。 11、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影响下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而加以制止,15世纪游戏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中反映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主义影响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权威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B项;题干与儿童教育转型无关,排除C项;游戏出于于宗教肖像画

30、中说明世俗与宗教并未分离,排除D项。故选A。 12、C 【解析】 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

31、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3、D 【解析】 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 14、B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

32、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 “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D 【解析】 依据材料“贵族是对王权最自然的阻碍和中间力量,君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为稳定”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贵族的存在可以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因此他主张否定专制制度,D正确;材料旨在否定专制制度,没有提出建立共和制,A排除;材料没有教会思想的相关信息,B排除;材料中仅提到统治阶级,未涉及各个阶级的矛盾,C排除。故选D。 16、B 【解析】 据材料“中国有世

33、界上最好的粮食、饮料、衣物……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正确;商品经济的特征是商品交换,不符合材料,故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D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7、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垄断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它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汽车成本下降,从而价格降低、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垄断”信

34、息,排除;C项,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的说法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8、C 【解析】 韩国农民反全球化运动并邀请外国农民协会前来声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说明了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必然趋势,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并非说明农民保守,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各国政府支持逆全球化活动,排除D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还请来了印尼等外国的农民协会前来进行声援”,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9、B 【解析】 由材料“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在当时是不足以激发人们对国王进

35、行这样一种反抗的”可知,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共同推动了英国革命的发生,这说明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故选B;英国在16世纪就已开始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故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国革命的旗帜,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议会与王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可调和,那么英国就不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材料重在强调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仅仅强调宗教的作用,排除D。 20、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指的是戊戌变法时期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B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没有皇帝了,故CD错

36、误。 21、B 【解析】 1948年9月解放战争态势已经较为明了,七届二中全会时期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此时强调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意在为即将建立的全国政权吸收行政管理人才,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故此举目的不在于认识革命的艰巨性,排除A;吸收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干部,这类人军事方面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故其目的不是争取解放战争迅速胜利,C排除;“一五计划”是在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并经济得到恢复后实施的,此时尚未建立政权,D排除。 22、B 【解析】 材料认为学习西方军事是形,“讲求泰西士、

37、农、工、商之学”是本,故二者结合是最有效办法,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政治体制特点,故A错误;妥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军事工业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故D错误。 23、A 【解析】 材料 “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说明,英国媒体已经认识到革命军的敌人就是年仅五岁的清朝皇帝,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局势的变化做出了清醒的判断,故A正确;图片和材料没有涉及力量对比的问题,故B不正确;英国政府支持辛亥革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清朝命运坎坷,英国的态度等信息,故D不正确。. 24、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上海石库门是一种建筑样式和建筑区域,与图片所反映的主旨不符

38、故排除A项;根据图片中的建筑样式和飘扬的旗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判断应该是中共一大会址,故选B项;周公馆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一幢别墅样式建筑,均和图片中反映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 25、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战后日本、法国等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作为经济参考指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推行指令性计划的是苏联,不是日本、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C选项错误,编制计划与造成经济负担沉重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编制计划与国营经济发展情况也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C 【解析】 鸦片战争前,沿海农民所需布匹来自家庭手工业,鸦

39、片战争后耕织分离,所需布匹来源于市场上的洋布,说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农民到市场购买洋布,不是因为棉花产量下降所致,排除A;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 27、D 【解析】 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不选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不选B项。选择成本更低的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原料造纸,直接关系造纸的成本,不选C项。由于竹简太重不便携带,而帛书太贵不易推广,人们需要低廉的造纸原料,所以人类的需求是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原因,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

40、28、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份材料有倾向性地将经济学家划为四类,说明当时决策层尚未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亟待突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经济学家对于计划与市场存在不同看法,说明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并未成为共识;C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A 【解析】 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

41、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30、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异族贵族在墓葬制度上与西周贵族墓葬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墓葬制度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异族贵族接受了西周的礼制,也反映了西周文化的传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对贵族身份的维系;B选

42、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各级贵族特权的凸显,而是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部:对外战争失败。 不同:洋务派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工业;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相似: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不同: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原因:俄国革命党策略得当,方法良好。 改变: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43、3)特点:在较短时期内经济实现快速增长;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农业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因素: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中国还受到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4)理解:二战后,苏联在技术和军事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军事实力强大),例如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等;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长期未能纠正,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例如:学习借鉴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创新等。 【解析】 (1)相似性一问,根据材料一“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结合

44、所学知识,注意从19世纪中期中、俄两国的内部农民起义和外部的对外战争失败两个角度回答。不同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工业;俄国主要是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2)相似和不同一问,根据所学知识,相似,主要是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不同,主要是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原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主要从俄国的政党的领导来思考。改变一问,主要是从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改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相似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中两国的图表数据,可以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概括;外部因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帝

45、国主义的侵略、苏联的影响角度思考。 (4)理解一问,注意理解题干,“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根据所学知识,苏联技术和军事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举例说明即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主要是指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制度创新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贡献。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验教训的借鉴、要改革创新等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2、(1)科学观: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自然科学是知识的一部分,拥有科学知识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科学家应受到尊重并积极投身于社会进步事业。 简评: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及科学家的社会地

46、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不同之处:启蒙运动者传播科学主要基于自身的科研经历,而新文化运动者则主要通过西方相关著作间接获得,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存在偏颇;启蒙运动者的科学传播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而新文化运动者对西方人文传统理解不全面,这使得在科学宣传上存在片面性,容易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主要原因: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西方资产阶级力量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中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不同,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相对滞后,且人文精神相对缺失。 【解析】 (1)科学观,根据材料“启蒙运动者坚信,科学技术将推动社会前进”可得出科

47、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有知识,自然科学即是知识的一部分”可得出自然科学是知识的一部分,拥有科学知识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根据材料“启蒙运动者要求科学家参与启蒙运动,投身于社会进步之中”可得出科学家应受到尊重并积极投身于社会进步事业。简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者强调科学的发展,尊重科学并要求投入科学活动,这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和启蒙思想传播,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及科学家社会地,最终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不同,根据材料“还是有着诸多问题”“主要并非出自自己的科研经历,而是通过西方著作间接获得

48、的”可得出启蒙运动者传播科学主要基于自身的科研经历,而新文化运动者则主要通过西方相关著作间接获得,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存在偏颇;根据材料“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对立种下了隐患。新文化运动对西方人文传统理解得不够全面”等信息可得出启蒙运动者的科学传播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而新文化运动者对西方人文传统理解不全面,这使得在科学宣传上存在片面性,容易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之可知,新文化运动者与启蒙运动者科学传播的不同,经济方面,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近代科学发展程度方面,西方近代

49、科学发展较快,而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相对滞后,且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等从中西方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的资产阶级力量及不同的近代科学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 33、(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 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 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 示例三: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即被废黜。 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 示例四: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

50、刘贺的言行。 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 (2)【答案一】 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 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 【答案二】 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 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