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2026学年江苏省苏州一中历史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
2、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2.近代以来天津引领时代潮流。下列对近代天津历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设新式学堂 B.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D.开通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 3.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初设在门下省,后
3、迁到中书省”。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政事堂 4.明末清初史学家张承泽的《春明梦余录·都察院》记载,“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滥及不称职,举者同罪”。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 B.旨在遏制吏治败坏的局面 C.防止了监察制度成为党争工具 D.说明了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5.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
4、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A.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B.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 D.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5、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8.有学者研究发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这与同一时期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相比是无法比拟的。这说明 A.活字印刷大大推进了文化的繁荣 B.活字印刷工艺长期没有得到改进 C.雕版印刷在明清仍是占主导地位 D.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技术更先进 9.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6、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出现 A.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11.漫画不仅带有时代烙印,而且还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温和思考。右幅漫画可以引起我们重温
7、和反思的历史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日军某部《战斗详报》载:12月13日(1937年),“根据旅团部命令,俘虏全部杀掉,其方法可以十几名为一组枪杀。”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嘉(晋怀帝年号 ,307-313年)以来,五胡的威胁使得北方汉人大量建设坞堡,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戮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
8、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争敛,倍于公赋”,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摘编自汪翀《南北朝的户籍和土地改革》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的不同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 14.(20分) 材
9、料 欧洲工业化国家政府面对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不得不进行社会改革。到19世纪末,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一些国家开始承担与贫困作斗争的社会责任。德国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法案,使工人在疾病、工伤事故和养老等方面享受基本保障。妇女们为了争取与男子的平等权利也展开了多方斗争,她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权利。在政治参与方面,1908年,伦敦妇女举行游行争取选举权,到1928年,英国政府承认妇女享有和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利 ——摘编自汪为华《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背景。 (2)根
10、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社会改革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 “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
11、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上海、北京,与天津无关,C选项符合题意;天津较早开设新式学堂、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开通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等三个说法成立,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3、D 【解析】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故答案为D;枢密院在宋朝时候分管军事,起到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中央官署,不符合题意,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C错误。 4、A 【解析】 监察御史在履职过程中出
12、现违法乱纪现象,不仅要追求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举荐者责任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A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监察御史,不是整个国家的吏治,B项错误;监察制度是皇权的工具,无法“防止”其成为党争的工具,C项错误;对监察官员的举荐实行追责的规定,无法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D项错误。 5、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列强在华设厂总数的猛增主要和《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有关,故选C项;《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没有相关内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D项。故选C。 6、A 【解析】 根据“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可知,明朝初期,
13、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A符合题意;明成祖设内立阁,B错误,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司礼监太监的信息,排除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历史、重视教育,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 宗法制、宗族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两项排除。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B项排除。 8、C 【解析】 明清
14、时代的活字版丛书与同一时期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相比是无法比拟的,说明明清时期雕版印刷占主导地位,故选C;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清活字版丛书少于雕版书籍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工艺长期没有得到改进,也不能说明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技术更先进,排除BD。 9、B 【解析】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
15、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0、B 【解析】 北伐战争使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从题干中的“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的信息,可判断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B正确。材料重心不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五四运动,排除A;材料和抗日战争无关,排除D。 点
16、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B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发动,排除A项;题干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中国的只有日本,排除D项。故选B。 12、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C正确;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A排除;八一三事变是日本侵略上海,B错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东北,D错误。 二、
17、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北方:统一户籍,对坞堡组织进行编户和征收赋税;设立三长制加强管理;南方:土断制度,对北方迁移人口另外编户;剥夺士族部曲,增加纳税编户数量。 (2)加强吏治,抑制豪强;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政权;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民族的交融。 【解析】 (1)根据“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得出北方:统一户籍,对坞堡组织进行编户和征收赋税;根据“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得出设立三长制加强管理;南方:土根据材料“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可得出土断制度
18、对北方迁移人口另外编户;根据“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得出剥夺士族部曲,增加纳税编户数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加强吏治,抑制豪强、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政权、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民族的交融等角度概括。 14、(1)内容: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重视社会保障,将摆脱贫困作为国家责任;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等。 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发展。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可归纳出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和重视社会保障;根据材料“她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权利”可归纳出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等。背景: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末”及上述分析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改革的背景可从当时的经济、阶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发展。 (2)影响:结合改革的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关于欧洲社会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