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保护新道路与当前经济发展博弈 摘要:当今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必须一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若要保护环境就必须限制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本文将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关键词:经济 环境保护 发展 改革 创新
2、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⑴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
3、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
4、上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伴随产物。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①: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
5、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今年来
6、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德国《明镜》周刊对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进行了专访。他说这些问题将很快引起全民关注,并将产生成千上万“环境难民”。污染的问题令人堪忧啊。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世界炫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比如,创造一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三倍,是美国的将近六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三倍。但是,这种现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就是: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有十三多亿人口,这个数字是五十年前的两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十五亿。城市
7、化进程伴随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五十年前的一半。10%的经济增长速度显示中国已成为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能否持续尚值得怀疑。因为环境治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都被污染,另外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水可饮,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环保方式处理的。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是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主要问题。由于空气和水都已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而且这里还没有包括健康问题的损失。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就像北京有70%-
8、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在这其中,肺癌已成了头号杀手,可见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多么残忍的后果⑵。 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就没有人们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环保已成为我们今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基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一定得提上日程并加以重视。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
9、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
10、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
11、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中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六月五日到十六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回忆,开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六月五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一部
12、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和手段,提倡环境策略的创新,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五年后》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各国所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的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五: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不同产业的污染程度不同,带来的后果也不相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
13、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够成功的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子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的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的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此外,要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
14、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的时候,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从目前来看,环保系统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双重领导体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为此我们必须
15、注重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重点加强环保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战斗力。在新形势下,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一种全新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要细化环保职能。充分发挥监管与服务职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重点企业中建立环保办公室,配备环保专职人员。 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现存的GDP为“绿色GDP”,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到GDP的核算中,如果环境污染,则给予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⑶。实现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要把环境影响考虑进去,对环境不利的产业政策则应缓刑。 参考文献:⑴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304 ⑵张强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下的环保短板.金融经济 2005 130-131 ⑶朱玉蔚:中国环保型经济刍议 天津科技 2001 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