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人教版《负数认识与运用》教学设计01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与负数之间的大小。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
2、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3、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4、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5、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
6、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7、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8、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9、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
10、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认识负数㈡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
11、用数轴上的点表述数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数轴。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根据生活经验推理认识。 2、难点: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突破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2、学法:观察发现,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测量地形高度,如果“基准”不选在海平线,那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否还是8844.43米?如“基准”选在海拔5000米的某处
12、那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 海拔为-155米的吐鲁番盆地高度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⑴创设情境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材第5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一组学生以一棵大树为起点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⑵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要确定好起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 组织学生议论: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交流汇报,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
13、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它几个点代表的数。 ⑶引出数轴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从0往右依次是1、2、3、……,而从0往左依次是-1、-2、-3、…… 组织学生小组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 提出问题:在数轴上分别找出1.5和-1.5对应的点。 学生交流、汇报。 2、教学例4 ⑴创设情境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材第6页的情境图。 教师:你们能比较任意两个温度的高低吗?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你能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相
14、互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自下而上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应数轴上的点就是从左往右的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数轴上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0左边的数是什么数?负数和0谁大?0右边的数都是什么数?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书上的结语。 ⑵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你能用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吗?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比较数的大小时,先把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俩,然后根据数轴上的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的规律比较。 三、应用反馈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订正,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4、5、6题。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