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藁城市地名由来
藁城,古时称肥累,高城等。约3400年前,《公元前1400年。》,县镜先民----朵氏部落在沿河岸高地筑房垒灶。凿井饮水,种粟栽木,繁殖生息,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遂改高城为稾城。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又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藁城各个村名由来也能找到原由。
第一类与河流有关而命名的。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滹沱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十年九泛,河道变迁无常。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北汪,北洼,西洼
2、南洼,韩家洼,堤上,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城,西蒲城等。
第二类移民后新命名的村。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滹沱河沿岸成为主要战场。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分之一。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来藁城。现在,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传说。如早落和落生,取落地生根之意;小吴村,杨马村,杜家庄,刘家佐,卞家寨,李家疃,以同姓家族聚集而取名;五里庄,土山,台西,则以村庄所处的方位而命名。西凝仁和南凝仁,其实也与方位有关。据说,早年间,在西凝仁的东
3、边,南凝仁的北边,有一座“凝仁寺”,凝仁寺西边的村叫西凝仁,凝仁寺南边的村就叫南凝仁了。
还有从河南省牛家庄移民过来的,村取名叫“新安庄”,住在了滹沱河的河床上,老人们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某一天,新安庄来了一个疯癫的人,口里念着:“叫你挪你不挪,你非住进流沙河,叫你搬你不搬,非要等到二十三! 结果当晚发了洪水,新安庄的人搬到了河堤以北的小丰屯,现在村北牛姓和张姓大部分是新安庄的后代!两村合并以后取名小丰(小奉)。
第三类与古代驻兵有关。如:河西营,信家营,南营,屯头,是古代屯兵的地方。马圈村,古时为一军用牧马场。木连城村,战国时为赵将李牧、廉颇屯兵拒秦之所,所以称牧廉镇后改为木连成。
第四其它类。梨园庄,汉文帝年间,是肥累城北的一座梨园,所产鸭梨为汉代御用品,当时就叫梨园,近代才改称梨园庄。尚书庄,该村因出过一位尚书而得名。岗上,当时岗上的大部分是手工业者,铸造大钟,铁水流于地,日久磨砺,渐渐光亮,所以叫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