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79.95KB ,
资源ID:1172129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17212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

1、西北大学地质系地球科学概论讲义+笔记 1. 宇宙(university): 古人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物质世界。“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 2. 恒星(star):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身能够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3. 星际物质: 弥漫于星际空间内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4. 星际云: 星际物质的密集形式 5. 星云(nebula): 星际物质更加庞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 6. 天体系统(sphere systems): 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

2、互吸引和旋转,该系统叫天体系统。 7. 赤道面:太阳系天体以太阳为中心作高速旋转,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行星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平面内,该平面叫赤道面。 8.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我们通常说的地球形状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9. 大地水准面(geoid): 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10. 地球的表面形态: 分陆地(30%)、海洋(70%)两部分;陆地多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陆地或海底,表面起伏不平;世界屋脊(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 m;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深海沟,海拔-11034 m 11. 山地(mountains):海拔高程

3、大于5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地形。(500m—1000m 低山,1000m—3500m 中山,>3500m 高山) 12. 山脉: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 13. 山系: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称山系 14. 丘陵(hills):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数十米的低矮浑园地形 15. 平原(plain):海拔<200m,相对高差数不超过数十米 16. 高原(plateau):海拔>500m,表面比较平坦。 17. 盆地(basin) :周围高,中央低的地区 18. 大陆裂谷(continental rift):宏伟的线状洼地,如东非裂谷,是地壳上拉张的结果,呈“之”字型

4、 19. 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20.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分两类,一类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组成,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故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21.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分两类,一类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岛弧—海沟组成,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故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22.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坡度小于0.3° 23. 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 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平均坡度4.3° 24. 大陆基(continent

5、al rise):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倾斜坡地,坡度为5′—35′。 25. 岛弧(island arc):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群岛。如阿留申、千岛、日本、琉球、菲律宾、马里亚纳等群岛。 26. 海沟(trench):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长度达1000km以上,宽度大于100km。 27. 海沟系:岛弧与海沟二者常组成岛弧—海沟系。 28.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s):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m。 29. 大洋中脊(mid—eanic ridge):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常发生地震和火山。

6、 30.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1. 地壳厚度各处不同:一般地壳厚度较大的地方,地势较高;地壳越薄的地方,地势越低(图1-3)。 2. 艾利的山根说: 美国天文学家艾利(G.B.Aity,1855)认为,厚度大的地壳有较大重量,但因其下沉深,所获的浮力大;而厚度小的地壳具有较小重量,因其下沉浅,所获的浮力小,故两者都能达到均衡。艾利看法的重点是高山之下有“根”,故称山根说(theory of mountain root)。例如海中航行的船只,水中漂浮物等。 3. 目前的观点:现今认为,均衡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引起均衡的动力不是岩块的浮力,而

7、是重力。其原理是,地球内部某一深度可以找寻一个水平面,称为补偿基面(compensation level)。在此面单位面积上的所承受的上覆岩块的总重量都相同。以此补偿基面为准,高山地区地势虽高,地壳厚度大,但其下部地幔厚度小;大洋地区地势虽低,但其拥有的地幔厚度大。故两处岩块的总重量相等,从而可保持重力均衡(isogtasy)。 31. 地壳的重力均衡: 32. 大气圈(atmosphere):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33. 大气圈的结构: 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对流层和平流层最重要) 34. 对流层

8、troposphere):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升高1km温度降低6℃(大气降温率); ②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如风、雪、云、雨等; ③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 ④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污染严重; ⑤ 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0%—75%。 35. 平流层(stratosphere):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其主要特征是: ① 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 ② 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最显著特征); ③ 不存在对流层中各种天气现象; ④ 该层上部存在多层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

9、护伞; ⑤ 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36. 中间层(mesosphere):自平流层顶至8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故又称冷层,空气又出现对流。 37. 暖层(thermosphere):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氧、氮被分解成电离状态,又称电离层。 38. 散逸层(exosphere):位于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地球引力作用弱,气体质量不断扩散,亦称外逸层。 39.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40. 生物圈的主要组成: 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如

10、细菌和蓝绿藻。);原生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核,如藻和原生动物。);真菌界(低等真核生物,如蘑菇,木耳等。);植物界;动物界 41. DNA: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掌握这个生命系统运作的是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即DNA 42. RNA:另一种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即RNA。 43. 水圈(hydrosphere) :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为主。海洋占97%,冰川占2.15%,地下水占0.6% 44. 水的类型:据天然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分

11、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类 45. 标准盐:盐度介于3‰—37‰之间,以35‰代表海洋的标准盐 46. 咸化海:如果明显高于35‰的海洋称为咸化海 47. 淡化海:低于35‰的为淡化海 48. 海啸(tsunami):地震、火山喷发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汹涌的海浪,波高可达几十米。 49. 潮汐(tide):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50. 涨潮: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为引潮力。在地—月体系中,该合力在对月点和背月点最大,且方向垂直指向球面外空间,因而可使海面上升凸起,发生涨潮。 51. 落潮:而在对月点、背月点方位为90°的地区,合力最小,形成落潮 52. 特

12、高潮和特低潮: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天内可出现两次涨潮和落潮。如果月球、太阳、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可出现特高潮和特低潮。 53. 潮流:由潮汐引起海面高度变化迫使海水作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潮流。 54. 海(洋)流(ocean current):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55.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多由地表、火山等因素引发,因而具有较大的剥蚀、搬运能力,常形成冲槽、冲沟、铸模等,沉积物具鲍马序列。 56. 片流(sheet flow):刚下雨后,沿山体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57. 洪流(f

13、lood flow):下雨后沿山谷或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58. 河流(river):地球表面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 59. 水系和干流的概念:大大小小若干条河流组成的水流系统为水系。水系与水系之间以分水岭相隔,如长江、黄河水系。水系中最大、直接注入海洋或湖泊者为干流,如长江、黄河。注入干流者为支流,如渭河为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 60. 层流:水质点平行运动。 61. 紊流:水质点运动紊乱,无规律。 62. 环流:水质点绕平行方向的轴作螺旋状规律运动。 63. 涡流:水质点绕垂直方向的轴作螺旋状运动。 64. 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水。 65. 潜水:埋藏

14、在地表之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饱水带水)。 66.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层间水)。 67. 沼泽(marsh):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成因有多种。 68. 冰川(glacier):指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 69. 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分布在高纬度和两极,雪线低,面积大,冰层厚,由中间向四周流动,流速快。 70. 山岳冰川(mountains glacier):分布在高山地带的冰川,雪线高,规模小,冰层薄,面积小,受地形控制,从上往下流动。 71. 密度(d

15、ensity):密度=质量/体积,从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增大,在33km、2885km以及其他深度,密度突然增高。 72. 压力(compressive stress): 静岩压力,即压强(intensity of pressure)随深度增加压力不断增加 73. 变温层(外热层):地表受太阳影响,温度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呈周期变化的表层。 74. 常温层:外热层之下,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的地方 75. 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常温层之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平均3℃ 76. 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是地温梯度的倒数 7

16、7. 重力(gravity):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 78. 磁场(magnetic field):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79.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80. 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 81. 磁场强度:磁场大小的绝对值,平均为50μT 82. 磁异常(magnetic anomaly):地球浅部具磁性物质引起的局部异常。 83. 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异常 84.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

17、85.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86.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87.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前面讲授的地球内部各种物理性质,尤其是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以下三个一级圈层和两个不连续界面:地壳和地幔 88. 地壳(crust):0—33km,大陆型地壳(Si—Al层)以花岗岩为代表;大洋型地壳(Si—Mg层),以玄武岩为代表 89. 地幔(mantle):33 —2885km。上地幔(33—650km),上部为固态(33—60km);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

18、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下部为固态(250—650km)。下地幔也为固态(650-2885km) 90. 地核(core):外核(2885—4170km),液态地核;过渡层(4170—5155km),固液态过渡带;内核(5155—6371km),固态地核。 91. 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 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1909年)地壳与地幔的不连续面,平均深度为33km。 92. 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首先发现(1914年)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平均深度为2885km 93. 各圈层物质组成: 地

19、壳:由固态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幔:上地幔—由相当于基性岩(橄榄岩)物质组成,其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和石榴子石,被称为地幔岩,与石陨石(stone meteorite)相似。上地幔上部存在的软流圈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下地幔—同上地幔物质成分相比,铁的含量相对增加。 地核:其成分与铁陨石(iron meteorolite)相近,表明主要为铁、镍物质,其次有少量硅、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94. 克拉克值(clark):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95. 矿物(mineral):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

20、序的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96. 晶体(crystal):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97. 晶体结构(crystal structure):质点是有序排列,晶体内部所具有的格子构造(用简单的格子构造模型说明晶面、晶棱、质点等)。 98. 同质多象(polymorphism):相同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如石墨和金刚石)。 99. 类质同象(isomorphism):相同的晶体结构被类似的原子、离子代替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如各类长石)。 100. 非晶质体(玻璃质):内部质点排列无

21、序的固体(如玻璃)。 101. 双晶:两个或两个以上晶体有规律生长在一起。 102. 矿物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呈针状、柱状;二向延长,呈板状、片状;三向延长,呈立方体、八面体等;聚合体形态:粒状、块状、致密块状、放射状、晶簇、鲕状、豆状、钟乳状等 103. 透明度(transparency):透过光的能力。 104. 光泽(luster):反射光的能力。 105. 颜色(colour):吸收光后表现出的互补色。区分真、假和它色 106. 条痕(streak):矿物粉末的颜色,是真色,有鉴定意义。 107. 硬度(hardness):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摩氏硬度

22、计(mohs scale of hardness):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α-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08. 解理(cleavage):晶体受外力后沿结晶方向裂开的平面(用结晶格子模型讲授其成因) 109. 断口(fracture):矿物受外力后不沿固定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的断面 110. 相对年代:即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组合,按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展示出岩石的新老关系 111. 叠复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表现了下老上新的

23、关系 112. 地层学法:在这种各地不统一的情况下,要建立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统一地层系统,就必须把各地零星的地层加以综合研究对比,最后综合出一个标准的地层顺序(或地层剖面),这种方法叫地层学法 生物群的演化规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层之间的叠复关系来解决岩层的相对新老外,人们发现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种明确的可以确定的顺序。而且处在下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层中也存在,有的则绝灭了但又出现一些新的种属。这充分说明,生物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而且在某一阶段中绝灭了的生物种属,不会在新的阶段中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

24、性。因此,愈老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这就是划分地层相对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规律。这种方法叫古生物学法。 113.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law of dissection):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的发生,常常会出现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之间的彼此穿切现象 114. 构造地质学法:利用这种113.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来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就叫构造地质学法 115. 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年龄,就叫同位素年龄测定(绝对年龄测定) 116. 同位素:指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里具有相同数目

25、的质子和不同数目的中子的几种原子 117. 衰变:就是某种放射性元素自动地放射出α、β、γ射线而蜕变成另一种新元素的过程 118. 半衰期:半衰期就是在一个半衰期内,原子数目衰变一半(1/2);第二个半衰期内,再衰变一半的一半(即1/4),依次类推。 119. 风化作用(weathering):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120. 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121. 物理风化作用最重要的方

26、式是卸载(释荷)、温差和冰劈作用 122. 卸载作用(unloading): 卸载作用是处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因此坚硬而致密。当它转移到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时,由于静压力解除,在张应力作用下自发膨胀,这种现象就叫卸载,即能量释放,负荷减轻,结果使岩石表面产生一系列平行或垂直于地表的裂隙,这种裂隙就叫席理。由于长期的卸载作用,促使岩石层层剥离崩解,所以又叫剥离作用。 123. 温差作用:温差作用是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岩石产生崩解。 124. 冰劈作用(riving):冰劈作用是当昼夜气温在0℃上下变动时,渗透在岩石裂隙中的水,时而冻结,时而溶解。冰冻时因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扩

27、张,最后使岩石崩解. 125. 物理风化作用产物的特征:破碎后的颗粒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 多分布在水分岭上或斜坡上;碎屑物的成分与下覆基岩成分一致 126.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和水所引起的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作用对岩石的分解破坏过程。 127. 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 128. 氧化作用(oxidation)是指大气中的氧与矿物化合形成氧化物的作用 129. 氧化带:在地下水面低,地形起伏大,岩石裂隙发育的温湿地区,氧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充分,深度也大,甚至可达百米以上,从地面到地下被氧化的地

28、带,叫氧化带 130. 铁帽(gossan):自然界许多元素都具有与氧结合的能力,特别当岩石的矿物中含有低价元素时,大气中的氧会很快与之反应,转变为地表稳定的新矿物。常见的例子如硫化物中的黄铁矿(FeS2),经风化后就转变成了褐铁矿(FeO3•3H2 O)。当黄铁矿转变为褐铁矿后,不仅矿物成分发生了变化,矿物的颜色、比重、硬度甚至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反应中产生的硫酸腐蚀分解矿物的结果。黄铁矿风化后所形成的褐铁矿,一般留在原地,其它成分经氧化形成易溶的盐类,被水带走,使氧化带中铁的含量大大增加。这种富集在地表氧化带顶部的褐铁矿因成红褐色,称为铁帽(gossan) 131. 自然界纯水是罕

29、见的,不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各种气体(O2 、N2、 CO2)和化合物(酸、碱、盐),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水溶液。不同的矿物,溶解度差别很大,如在常温下(20℃),纯水对云母的溶解度为0.0029g/㎏;对方解石的溶解度为0.015g/㎏;对岩盐的溶解度为320g/㎏。从以上三种矿物的溶解度说明:在自然界,硅酸盐类的矿物最难溶。碳酸盐、卤化物、硫酸盐等较易溶解。矿物溶解度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化合物的性质,另一方面决定于外界条件(水和水溶液的温度、压力及CO2 的含量等)。 132. 溶解作用的结果是:易溶物质流失,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岩石孔隙增多,硬度变小,岩石被破坏。 133

30、 水解作用(hydrolysis):某些矿物一遇水就变成带氢氧根离子(OH-)的新矿物,这种化学作用叫水解作用。 134. 化学残积物:由化学风化作用残留在原地的产物叫化学残积物(eluvium) 135. 红土:当残留物中铁质少,铝质多时,就形成红色粘土,称为红土。 136. 生物的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137. 土壤:地表的岩石在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之后,再经过生物的活动,就不会再是单纯由无机物组成的松散物质了。其中加入了腐殖质和空气而具有肥力,这叫土壤(soil) 138. 残积物:岩石在长期的风化过

31、程中,一些不稳定的矿物遭到分解,其中可溶性部分被水流失,难溶部分残留在原地,这些残留在原地的物质叫残积物。 139. 风化壳:残积物常分布在分水岭上或缓坡上,残积物顶部常因生物的活动被改造成土壤。由于残积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且构成一个不连续的薄壳,叫做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 140. 球形风化: 在层理或节理发育的岩石中,由于水溶液沿层面和节理进行化学风化,特别在层理与节理的交叉处,岩石块的棱角风化快,且逐渐圆滑化,结果岩块表面呈浑圆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 141. 差异风化(differential weathering): 当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的岩石组合在一

32、起时,抗风化弱的岩石组成负地形,抗风化强的岩石组成正地形,这种差异现象叫差异风化(differential weathering) 142. 河流(river):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它与片流及洪流明显不同。 143. 片流(sheet flow):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144. 洪流(flood current):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145.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长和加宽等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46. 下蚀作用(bottom erosion):

33、河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 147. 侧蚀作用(lateral erosion):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亦称旁蚀作用。 148. 分水岭(drainage divide):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开,水流方向不同,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149. 向源侵蚀(up stream erosion):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150. 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向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发生变

34、化。倘若一侧河流的向源侵蚀能力超过另一侧河流,则分水岭高度降低的同时,就会伴随其位置向着向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动。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向源侵蚀能力弱的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51. 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夺河(capturing river)。 152. 被袭夺者称为被夺河(captured river) 153. “V”型谷或称峡谷(Canyon):由于坡度陡,水流急,河流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将山谷侵蚀呈“V”型的河谷地貌,这种谷地边坡陡峻,坡度高达70°以上。 154. 急流(torrent):由于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

35、下蚀作用非常强烈,往往形成下蚀凹槽(即凹槽式河谷)。 155. 小瀑布(small waterfall):活动山地出露的岩石以火成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和变质岩(片岩、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混合岩等)为主,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在山区往往形成陡崖地貌。 156. 局部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 of erosion):河流由于地形平缓,流速下降,下蚀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在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使河床坡度局部消失,此地即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157. 河流阶地(river terrace):因活动山地的上升,下蚀作用增强,使原本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

36、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 158. 堆积阶地(accumulation terrace):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无基岩暴露。这种阶地在山地边缘地带出露较多 159. 基座阶地(basement terrace):阶地下方有基岩裸露,上部残存有河流沉积物,表明河流已切过早先的冲积物而达于基岩之中。 160. 侵蚀阶地(erosion terrace):阶地斜坡上有基岩裸露,阶地面上仅有零星甚至缺失河流沉积物,呈现河流侵蚀的痕迹。 161. 涡穴:在河水常常呈逆时针旋转或于特定的环境中顺时针旋转的涡状水流中,水推石移,会使掉入空隙中砾石或棱角明显的石块就地转动,按着自旋的轨迹,在

37、河床上刻蚀、磨蚀出洞穴。同一洞穴的形成是多期(次)水力作用的结果,在涡穴的内壁往往可见同心圆状的磨痕,穴内常见一扁平状或浑圆状砾石,它是涡穴形成的佐证 涡穴的成因是:① 联菱构造平行最大主应力方向可形成张性空隙;②棱角显著且较为坚硬的砂岩砾石掉入节理拉开形成的空隙;③进入空隙的片状砾石在旋涡状水流的作用下发生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使空隙扩大变成小型洞穴;④每当小型洞穴规模扩大,便大大增加了河流砾石滚落其中的机率,被河水搬运的砾石掉入较大洞穴之中,在涡流状水力作用下继续旋转、刻蚀、磨蚀涡穴洞壁。显而易见,涡穴的形成与水动力密切相关,每当河水漫过涡穴其动力驱动穴内石体,侵蚀、磨蚀作用方能继续进行。

38、否则,涡穴的塑造过程就会停止。 漏斗是涡穴和节理贯通以后的产物,但有时也有涡穴形成达到一定深度时,后期河水以侵蚀力洞穿穴体底部或侧蚀其穴壁形成孔状石洞,形若漏斗。在水力侵蚀作用下,漏斗虽是涡穴发展的偶然产物,但其更具美学观赏功能,更是我们研究河流侵蚀作用的珍贵遗迹 162. 侧蚀凹槽: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岸两侧岩石有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尤其突出表现在水平岩石地区。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例,在这里砂岩较为坚硬而不易侵蚀,泥岩、钙质页岩较为松软而容易被侵蚀。因而,层状钙质页岩、泥岩出露层位往往被河水顺层侵蚀成为凹槽状地貌,而形成侧蚀凹槽。 163

39、 侧蚀洞穴:在自然界,受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泥岩、页岩的原始形态并非均匀展布,尤其当节理切割地层时,部分钙质页岩、泥岩更为疏松而极易被侵蚀而形成单体或串珠状洞穴景观,被称为侧蚀洞穴。 164. 蛇曲(free meander):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自由而充分,形状象蛇摆动一样,这种异常弯曲的河流弯道称为蛇曲,也称为自由河曲 165. “U”型谷(“U”—type valley):在凹岸后退、凸岸前伸的同时,由于主流冲击凹岸的点偏向弯顶的下方,所以河弯最大弯曲点的位置也不断向下游移动,若遇大水时,河谷的凸岸地形不断被削直,使河谷整体河道变得越来越宽和越来越直,

40、这种宽阔的河道称为“U”型谷。 166. 牛轭湖(oxbow lake):随着河床的摆动,“U”型谷内蛇曲河床相邻两个河弯的距离不断靠近。当洪水期,河水冲溃两个河弯之间的河岸,从上一个河弯直接流入相邻的下一个河弯,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遣弃的弯曲河道的两个河口被泥砂堵塞,演变成象牛轭状湖泊,人们称其为牛轭湖 167. 河流入海处最终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这种作用不是无止境的,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的海平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下蚀作用停止。因此,河流入海处为每一条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8. 地下水的潜蚀作用(suffosion):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

41、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suffosion) 169. 喀斯特(karst):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karst) 170. 溶沟(karren):溶沟是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是地表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和机械冲刷的结果。 171. 石芽:沟槽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 172. 石林:如石芽形态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之宛如森林,称为石林(stone forest) 173. 落水洞(sinkhole):地表水沿近于垂直的裂隙向下溶蚀而成的直立或

42、陡倾斜的洞穴,下接地下河(underground river)或溶洞,是地表水转入地下河或溶洞的通道 174. 溶斗(corroded funnel):又称漏斗,是小型洼坑。其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由数十米到数百米;深度常为数米或数十米,最深可达400多米。纵剖面形态有碟状、锥状和井状等。 175. 干谷(dry valley): 176. 盲谷(blind valley): 177. 峰丛(peak cluster)、峰林(peak forest)和孤峰(isolated peak):它们都是正向的喀斯特地貌。其中,峰顶尖锐或圆锥状竞相突出,而基部相连,宏观上似簇状者称为峰丛。

43、它是喀斯特发展较早阶段的地貌。如峰体上部挺立高大,基部仅稍许相连,称为峰林。耸立于喀斯特地区平原上的孤立山峰称为孤峰。 178. 溶洞:系指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构造面(层面、节理面、断裂面等)进行剥蚀,并进一步崩塌扩大形成的洞穴。 179. 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 180. 磨蚀作用(abrasion):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181.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

44、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182. 鳍脊与角峰: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183. 冰蚀谷(glacial valley):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184. 羊背石(sarsen stone):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

45、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185. 风蚀作用:风的剥蚀作用简称风蚀(aeolian erosion)包括吹扬和磨蚀两种方式 186. 吹扬(deflation):风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87. 磨蚀(abrasion):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地表的冲击和摩擦以及碎屑物质颗粒之间的冲撞和摩擦。 188. 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而且边棱清晰鲜明,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windcut stone) 189. 风蚀洼地(aeolian depressio

46、n):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洼地的底面如达到地下水面,这里就会成为沙漠中的绿洲。 190. 风蚀谷(aeolian valley):由暴雨和洪流的强烈冲刷所产生的并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称为风蚀谷。 191. 风蚀城(aeolian castle):层叠状的平顶残丘,犹如毁坏的古城堡。产状平缓的基岩裸露区因岩层软硬相间和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蚀而成风蚀城。 192. 风蚀蘑菇(aeolian mushroom):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称为风蚀蘑菇 193. 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易成为柱状,称为风蚀柱 194. 蜂窝石(alveolar stone):又称石窝或石格子窗。它形

47、成于陡峭石壁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或洼坑,似蜂窝状。 195. 海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是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的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 196. 在近岸带波浪的地质作用更为重要。首先,激浪对由基岩组成的海岸造成强烈的侵蚀破坏。激浪施加于海岸岩石的压力,每平方米可达几千公斤以上。海水挤进岩石的裂缝以后,压迫裂缝中的空气,促进岩石崩裂瓦解。强大的激浪还可以抛掷岩屑,甚至巨大的石块以撞击海岸,加速海岸基岩的破坏过程。此外,海水有溶解能力,如海岸为可溶性岩石组成,更易于受到溶蚀。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的破坏就更为快速。其中坚硬的以

48、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strait),后者常凹入成海湾(gulf)。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海蚀似桥状的拱桥(marine bridge)、直立水面的海蚀柱(marine stack)。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marine cliff)。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marine cave)。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marine trough)。当海蚀凹槽的上部岩石发生崩塌时,海蚀崖便后退。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warin

49、e canyon)。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起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坡切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坡筑台。 197. 湖泊的剥蚀作用:湖泊的剥蚀(湖蚀)作用包括机械冲刷、磨蚀和化学溶蚀等方式,其中以机械剥蚀为主。 198. 搬运作用:自然界中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199. 推移(traction transport):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对碎屑物质有一个向前的推力,使其沿介质底面滑动或滚动,这种搬运方式叫推移 200. 跃移(saltation transport):在

50、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沿地面呈跳跃方式向前移动的过程叫跃移。 201. 悬移(supension transport):即是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202. 载移:碎屑物质恰似一条传送带载运物质,这种冰的固体搬运过程称为载移。 203. 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过化学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 可分两类:胶体溶液搬运和真溶液搬运。 204. 胶体溶液搬运:胶体溶液的性质介于悬浮液和真溶液之间,质点常带电荷。 205. 真溶液搬运:即易溶岩石及矿物成分溶解于河水,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 206. 河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