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023年16 期种子科技DOI:10.19904/14-1160/s.2023.16.005冬小麦播种技术要点及对比试验研究李立亮1,王言权?,张少雷,石磊”,田大国,吴新天,王晓洪(1.霍邱县高塘镇农综站,安徽六安2 37 40 0;2.霍邱县夏店镇农综站,安徽六安237400;3.霍邱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安徽六安237400)摘要:小麦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粮食作物,在长城以南种植的小麦被称为冬小麦,当前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小麦播种技术和产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提高我国小麦产量,研究播种技术极为必要。文章从冬小麦的播种流程入手,分析选种、整地、施肥、播深、镇压造、查苗补种以及冬季管
2、理等环节,总结冬小麦播种技术要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常规条播和宽幅精播的对照试验,从个体结构和产量等角度分析宽幅精播的优势,以期为相关农户提供参考。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技术;对照试验;个体结构;产量文章编号:10 0 5-2 6 9 0(2 0 2 3)16-0 0 18-0 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1文献标志码: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 0 2 1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为2 35 7 万hm,产量为136 9 4万t。我国小麦产量大部分由冬小麦贡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采取针对性措施种植冬小麦极为必要。冬小麦播种技术和产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须加快冬小麦播种技
3、术研究。1冬冬小麦播种技术要点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效高产栽培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整体产量,应对冬小麦的播种技术加强研究。文章从选种、整地施肥、播种质量、播种深度、查苗补种以及冬季管理等环节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1规范选种与处理农户应结合种植区域实际情况,以高产、多抗为导向选择冬小麦新品种。若种植区域土壤营养成分较高,可选择高产、抗倒伏以及穗型较大的品种,例如济麦2 2 等通过国家审定的种子。若种植区域土壤含水量较低,自然降水较少,应选择抗干旱能力较强的品种。若种植区域为晚播地块,应尽可能选择成熟期较早的品种,例如垦星一号等。农户应结合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实际气候条
4、件以及相关部门的农艺标准,在保证存活率的情况下,以高产为最终导向,灵活选择冬小麦品种。确定种植品种后,农户应提高对选种的重视程度,剔除损伤种、癌种以及坏种,保留饱满整齐的冬小麦种,尽可能提高冬小麦的发芽率,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确保留下的种子饱满圆润后,农户应对冬小麦种子进行包衣,科学选择杀虫包衣剂和杀菌包衣剂进行处理。具体而言,农户可采用6%立克秀(戊唑醇)、30%帅苗(氯氰菊酯)或多菌灵等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最大限度提高冬小麦在苗期防御病虫害的能力。与在冬小麦苗期喷施药剂相比,包衣措施成本更低、环保性更强。1.2合理整地,科学施肥合理整地、科学施肥是提高冬小麦出苗率的重要措施,农户应提高
5、对整地、施肥的重视程度,为后续冬小麦的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养分。一是合理整地。当前常用的整地技术为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将上茬作物的秸秆用机械设备粉碎后均匀撒入种植区域。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农户可在此基础上采用深耕机对种植区域进行深耕,加快秸秆腐化速度。冬小麦初生根和其生长环境存在密切联系,通常初生根的数量为5 条左右,若空间、营养充足,能够达到7 8 条。冬小麦越冬前初生根最长可达10 0 cm,所以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耕或深松极为必要。一般深耕或深松的深度为30 cm左右,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深耕、深松能将地表活性较高的土壤翻至下方,将下层土壤翻至
6、上方,为根系生长提供肥力,还能将病菌或虫卵转移至地下,使其处在缺氧环境下,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需在深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撒入相关药剂,对、金针虫、地老虎、吸浆虫等常见的苗期病害进行防治。二是科学施肥。农户在施肥前应在田间随机抽取样品土壤,委托当地的土肥站检测,明确土壤作者简介:李立亮(19 7 1一),男,汉族,安徽霍邱人,专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技推广。19EXPERIMENTALSTUDY试验研究的营养成分含量,结合当地的冬小麦产量目标,合理制定施肥量。肥料选择方面,农户应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综合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尽可能使土壤中的氮元
7、素、磷元素以及钾元素平衡,实现精确施肥。若农户不具备对土壤检测报告的分析能力,可委托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分析检测报告,并给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农户应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合理施肥,为冬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1.3提高播种质量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措施有适期播种和精量播种2 个方面,具体如下。一是适期播种。当前,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播种过早的现象,有些地区在10 月1日前后便完成了冬小麦播种,该行为极易造成冬前旺长,提高冻害的发生概率,进而降低冬小麦产量。对于冬小麦而言,适期播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当外界温度在1416 时为最佳播种时期。农户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科学选择播种日期,通常冬小麦的
8、播种时间在10 月15 日左右,具体应以实际气温变化为准。二是精量播种。传统小麦播种方式为条播,但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宽幅精播是冬小麦高产的前提。在播种技术方面,农户应选择宽幅精播。将播种行距控制在2 0 2 5 cm,将播幅控制在4cm左右。使用宽幅播种方式能够将种子尽可能分散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单株小麦的生长空间,有利于冬小麦植株生长,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小麦的抗逆性与抗寒性。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应合理确定播种量。对于成穗率不高、穗形较大的品种,应将基本苗密度控制在2 2 0 万2 7 0 万株/hm;对于分较多、成穗率较高的品种,应将基本苗密度控制在18 0 万225万株/hm。在上述范围内
9、,农户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调整基本苗密度,若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可选择上述范围的上限;若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较低,可选择上述范围的下限。此外,若因特殊原因需要推迟播种时间,每晚播48 h,需将基本苗密度增加15 万30 万株/hm。当前,部分农户为保证苗齐,宁愿多播也不愿少播,致使出现了播种量普遍较大的情况,不仅增加了冬小麦的种植成本,还使冬小麦出苗后互相抢夺营养成分,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冬小麦产量1.4注意播种深度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冬小麦出苗的健壮程度,科学确定播种深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冬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若播种深度较深,会促使冬小麦长出地中茎,与植株抢夺养分,极易使冬小麦植株长势较
10、弱,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分,降低产量。若播种深度较浅,当冬小麦处于分期时,极易使分节裸露在地表,降低冬小麦的抗寒能力,当外界温度较低时,还会发生冻害。同时,播种深度过浅会减弱冬小麦的抗干旱能力,后期极易出现早衰现象。因此,合理确定播种深度对于促进冬小麦健康生长极为必要,通常将冬小麦的播种深度控制在3 5 cm,并确保下种的均匀性 11.5播后镇压与造播后镇压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的出苗质量,增强其抗干旱能力。深耕后与经过秸秆还田的土壤较为疏松,气孔直径较大,水分流失速度较快,会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在土壤过于疏松的区域,冬小麦部分根系会悬在土壤中,进而增加冬季冻害的发生概率。因此,播后镇
11、压极为必要。具体镇压时间应为冬小麦播种后的12 d,若冬小麦播种后为阴天,可适当推迟播种时间。若种植区域摘情较差,产生播期延迟现象,应加大镇压力度,在土块较多的地块应尽可能加大土壤密实度,提高冬小麦的越冬能力。适宜的含水量是提高冬小麦出苗率的前提,农户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造,确保苗齐、苗壮。若种植区域较为干旱,自然降水较少,播前应及时造。对于附近不存在自然水源的种植区域,可在自然降水后播种。若土壤黏性较差且遇干旱天气,农户可干播,之后节水喷灌,提高冬小麦的出苗质量 2 1.6查苗补种和冬季管理苗齐、苗全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冬小麦出苗后,农户应提高田间巡视频率,加强观察其生长情况。若存在缺苗断
12、垄的区域,应及时补种或补苗,采取同一品种且进行过催芽的冬小麦种子,补种后立即浇水,尽可能缩短出苗时间。冬季管理是提高麦苗存活率的关键,也是播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冬小麦播种后7 10d开始出苗,此时麦苗对温度较为敏感,降温速度过快会对麦苗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农户应及时浇灌越冬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和降温速度较慢,能最大限度缩小土壤温差,避免发生冻害。当气温为34时,即可浇灌越冬水。具体而言,当耕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 0%左右、麦苗分2个以上时浇灌。判断越冬水浇灌时机较为简单的方法为土壤的“昼消夜冻”,浇灌量应控制为450t/hm,一次性浇透为佳,确保入夜前可渗入地下,防止积水结冰
13、。此外,浇灌越冬水后,由于“昼202023年16 期种子科技消夜冻”,水分冻结后体积会增大,日间消融后又会缩小,使土壤出现裂缝。农户应及时踩麦,即冬前镇压 32小麦播种技术的对比试验2.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区域为某县试验站的试验田,该试验田的前茬作物为玉米,土质为壤土,地势较为平坦,肥力充足,灌溉排水较为方便。对深度为2 0 cm的耕层进行采样、风干、磨碎后检测得出,试验田中的基础养分充足,pH值为7.7,有机质含量18.5 g/kg,氮元素含量116 mg/kg,磷元素含量19.7 g/kg,钾元素含量145 mg/kg。以上述条件为基础,在试验区中选取相隔较远的地块,将其标号定为A和B。其
14、中A区域采用小麦宽幅播种机播种,B区域采用常规条播机播种。A区域和B区域的面积均为0.33hm。固定小麦品种,在播前施用辛拌磷复配剂45 kg/hm将深耕深度定为2 5 cm。于10 月15 日统一播种,播种量为225kg/hm。A 区域行距30 cm,B 区域行距2 0 cm。11月2 0 日采用5 5%阔极除草。第2 年的4月2 7 日喷施15%三唑酮及9 8%磷酸二氢钾防治相关病虫害。6 月12 日采集相关试验样品(产量三要素,个体性状),并在2 d后收获,计算产量。2.2结果与分析按照上述试验方法,从产量、生育期、个体结构3个角度对2 种播种技术进行分析。2.2.1产量结果分析宽幅精播
15、模式下的穗数5 44万穗/hm,分成穗率39.3%;穗粒数36.0 粒,千粒重47.9 g。理论产量9 35 7.0 kg/hm,实际产量8 6 37.0 kg/hm。常规条播模式下的穗数5 31万穗/hm,穗粒数35.4粒,千粒重45.7 g,长芒,白壳,其籽粒颜色为白色。理论产量8 5 9 9.5 kg/hm,实际产量8 30 4.1kg/hm,具体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试验田中不同播种模式的产量差异较小,宽幅精播模式下的产量相较于常规条播模式下的产量仅增加7 5 7.5 kg/hm。但同一土壤、同一施肥水平下,宽幅精播模式下的千粒重相较于常规条播模式下的千粒重增加了2.
16、2 g,宽幅精播模式下的穗数要高于常规条播,意味着宽幅精播模式下的冬小麦质量更高。而且,当种植面积成比例扩大时,宽幅精播的产量优势更为明显 1。2.2.2生育期分析A种植区域和B种植区域的播种时间为10 月15日,对冬小麦的播种期、出苗期、分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进行调查发现,除了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以外,其他时间2 种不同播种模式下的冬小麦生育期基本相同,差异均在2 d以内。可见,不同播种模式对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影响较小。2.2.3个体结构分析宽幅精播模式下的冬小麦苗情数据如下:越冬期间株高为15.4cm,叶片为4片,分数量为1个,次生根2
17、 条;春季的株高为43.4cm,叶片为7.1片,分数量为5.1个,次生根12.9 条。常规条播模式下的冬小麦苗情数据如下:越冬期间株高为14.5 cm,叶片为4.1片,分数量为0.8个,次生根1.9 条;春季的株高为40 cm,叶片为7.4片,分数量为3.3个,次生根8.8 条。从个体结构角度分析,宽幅精播模式下的冬小麦株高更高、分数量更多、次生根数量更多,虽然越冬期间和春季期间的叶片数量比常规条播模式下的冬小麦叶片数量少,但差异极小。上述数据表明,采用宽幅精播模式播种冬小麦,不论在越冬期间还是春季,个体结构方面比常规条播模式播种的冬小麦更优秀,植株个体质量更高。此外,对2 种模式下的穗粒数进
18、行分析,宽幅精播模式下的穗粒数为36.0 粒,常规条播模式下的穗粒数为35.4粒,相差0.6 粒,虽然受种植密度影响,两者产量相差较少,但如果能适当缩小宽幅精播的行间距,便能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分析相关数据可知,宽幅精播种植模式不论是产量还是个体结构质量均优于常规条播(在同等的施肥条件和同等的田间管理技术下),因此,农户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宽幅精播作为播种技术 5 。表1A区域和B区域的产量对比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项目/(万穗/hm)/(粒/穗)/g/(kg/hm)/(kg/hm)宽幅精播(A区域)54436.047.99.357.08637.0常规条播(B区域)53135.
19、445.78599.58304.1(下转第2 3页)23(编辑:王雨荷)上接第2 0 页)注:表中小空白对照清水对照常规对照生物有机;EXPERIMENTALSTUDY试验研究表3产量结果方差分析变异来源DFSSMSFFo.05Fo.01区组间20.380.191.295.1410.90处理间3755.08251.691 706.404.769.78误差60.890.15总变异11756.35表4产量的差异显著性测定(LSR法)差异显著性处理小区产量/kg5%1%水溶肥料(微量元素型)39.27aA36.43bB35.67bB19.07CC写字母麦示:大之丹麦宗表5不同处理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
20、较常规对照增产增收效益成本成本节支净增纯效益处理产投比/(kg/hm)/(元/hm)/(元/hm)/(元/hm)/元/hm)常规对照936清水对照一2 1 7.0 5-586.05900+36550.05-0.61生物有机水溶肥料(微量元素型)+839.10+2265.60960-24+2 241.60+2.34注:按水稻2.7 元/kg、生物有机水溶肥料(微量元素型)2 0 0 0 0 元/t、含腐殖酸水溶肥料1 2 0 0 0 元/t、喷施肥料(或清水)人工费用45 0 元/hm次计。参考文献:1袁隆平.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J.中国稻米,2 0 0 8(1):1-2.2濮永赛,尹胜鑫
21、,于治晓,等.氮肥用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J.农业科技通讯,2 0 2 3(2):8 7-9 0.3李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J.农业与技术,2 0 2 0(1 0):7 3-7 4.4 杜森,高祥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6.5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田间试验通则:NY/T3241-2018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1 8.6朱明哲.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9 9 2.(编辑:王雨荷)3结束语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小麦品种,播种技术是影响
22、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对播种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分析了播种技术要点,通过对照试验说明了宽幅精播的优势,以期推广宽幅精播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参考文献:1张伟霞,刘志华,豫北地区小麦播种量对小麦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J.河南农业,2 0 2 3(1:2 6,3 6.2张磊.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和种植效益的影响 J.农业工程技术,2 0 2 2,42(2 6):2 5-2 6.3王延俊.2 0 2 1 年小麦抗涝播种与冬、春季管理意见 J.基层农技推广,2 0 2 2,1 0(8):8 5-8 7.4周吉红,王俊英,解春源.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J.作物杂志,2 0 2 2(4):1 9 9-2 0 4.5王彦平,曹庆锋,姜凤友.基于格点预报建立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播种、收获适宜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 J.气象与环境科学,2 0 2 1,44(5):9 6-1 0 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