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专题 04 物态变化(测试)(原卷版) (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 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B.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4℃; C.我们所用课桌的高度约为 0.8m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 0.45h 2. 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
2、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3.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锡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 232℃; B. 锡在BC段和EF段都吸热,都是固液共存状态; C.锡熔化过程用了 7min,不断吸热; D.锡是不透明的金属,属于非晶体 4.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
3、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双选)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 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 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
4、过 100℃; B.由图乙知,M是晶体,M的熔点为 80℃; C.由图乙知,M、N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D.由图乙知,M是晶体,N是非晶体 6. 为确保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7. 夏天煽扇子时,空气的温度没有降低,人却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煽来的风是凉的; B. 煽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 C.煽来的风把周围的热空气赶跑了; D.煽来的空气温度
5、低,使人的体温降低了 8. 如图,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水中出来后,人体表面的水蒸发放热,所以人感觉冷; B. 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 C.人出水后比在水中要冷,这是因为泳池内水温高于人的体温,而空气温度低于人的水温; D.人从泳池出来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人体表面液化,所以人感觉冷 9.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
6、凝固点较低;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要吸热;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10.生活中的现象:现象一,夏天,打开空调,单层玻璃窗会出现水雾;现象二,寒冷的冬天开车时 车窗上也有水雾出现,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这两种现象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
7、 B.现象一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壁上; C.现象二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壁上; D.现象一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现象二中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 二、填空题(7 小题,每空 2 分,共 54 分) 11.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如图乙物体的长度是 cm;此停表读数为 s。 12. 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顺序先后 (填物态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固体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
8、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填“升高”或“降低”)。 13. 据说每一个东北小孩从小都被父母谆谆告诫:冬天千万别用舌头舔铁门!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年冬天都能在东北看见小孩舌头被黏在铁门上哇哇乱叫的奇景(如图所示),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舌头 被粘住的原因是舌头上的水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所致,这个过程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14. 星期天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 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靠近
9、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较 ,仍然保持气态; (2) 小明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他将适量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后持续吸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且 (选填“高于”或“低 于”)纸的着火点。在加热过程中,水面上方会冒出“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 形成的。 15. 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如图),会看到气球
10、越来越大, 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这种物态变化时需要 热量。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16.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
11、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 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后四空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 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 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 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 过程,需要 热; (2) 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 而形成的,
12、 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先 后 形成的。 三、实验题(3 小题,共 16 分) 18.(7 分)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如图乙所示,其中视线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 (2) 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 10min海波处于
13、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 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根据图像可知,蜂蜡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 19.(5 分)如图中甲、乙两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的装置和数据关系图线。 (1) 甲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图甲中 (选填“A”或“B”')的高度; (2) 如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乙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 如图丙示,在一个标准大气
14、压下,烧杯甲和烧杯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甲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烧杯中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 。 20.(4 分)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王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 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王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 实验时,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温度和液体 都相同; (2) 实验室已提供了用规格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酒精和水的甲、乙,丙、丁 4 个样品,如图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 若一个同学正确选好两个样品后,将一个放在温暖的室内,另一个放在寒冷无风的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讲行对比研究。这个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没控制 相同。该同学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了正确实验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所示。据此,你认为王丽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