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专题 04 物态变化(练习)(解析版) 目录 .............................................2 题型 01 温度与温度计 2 题型 02 熔化与凝固 4 题型 03 熔化与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7 题型 0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9 题型 05 汽化与液化 12 题型 06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14 题型 07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6 题型 08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9 题型
2、09 物态变化规律辨析 22 题型 10 升华和凝华 24 题型 11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26 题型 12 自然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28 ...............................................29 ...............................................34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学数学/学霸学物理/学霸学化学/学霸学文科/学霸甄选题 微信号:Xueba-2021 题型 01 温度与温度计 1. 下列数据估测正确的是( )。 A.一次性外科口罩长 40mm;
3、B.正常成年人的体温约为 38.5℃;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2m/s; D.正常人的脉搏频率约 180 次/min 【答案】C。 【解析】A.一次性外科口罩长 140mm,故 A 错误; B.正常成年人的体温约为 37℃,故 B 错误;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2m/s,故 C 正确; D.正常人的脉搏频率约 60 次/min,故 D 错误。 故选 C。 2. 粗心的护士用示数为 38℃的体温计仅消毒后就直接给病人测量体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体温计可以正常使用; B.测量任何病人的体温,结果都为
4、 38℃; C.若病人的体温高于 38℃,则此体温计测得的示数会偏高; D.该体温计的示数可能正确 【答案】D。 【解析】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用示数为 38℃的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如果病人的体温低于 38℃,其示数仍为 38℃,如果病人的体温高于 38℃,体温计的示数会上升,此时的测量是正确的,故 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3. 图是一支刻有 100 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 30 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 1 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 80 格,
5、 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0~100℃ B.-30~100℃ C.-60~140℃ D.-20~105℃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0~100℃间小格数 n=80 格-30 格=50 格 此温度计每一小格的温度t = 100℃ = 2℃ 50 而 0℃以下有 30 小格,所以最低温度 t 最低=-2℃×30=-60℃ 而 100℃以上的小格数 n1=100 格-80 格=20 格 所以最高温度 t 最高=100℃+2℃×20=140℃ 所以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140℃,故 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故选 C。 4. 按照温度计的
6、使用步骤,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②估计物体的温度; ③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④取出温度计; ⑤在温度计数值不再变动时进行读数。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⑤②④ 【答案】B。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应该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再选择适当的温度计,再让温度计液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等到温度计的液注不再变化时,再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最后取出温度计,即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②①③⑤④,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5. 水银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以下关于水银体温计说
7、法正确的是( )。 A.可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B.体温计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其分度值为 1℃; C.为提高体温计的精确程度,在玻璃泡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使毛细管细一些; D.某次正确测量 39℃高烧病人的体温后直接去测下一位病人体温,所测结果必为 39℃ 【答案】C。 【解析】A.沸水温度远超体温计量程,不可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此项错误; B.体温计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其分度值为 0.1℃,故此项错误;
8、 C.为提高体温计的精确程度,在玻璃泡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使毛细管细一些,故此项正确; D.体温计由于其特殊构造,用后需要甩一甩,测量 39℃高烧病人的体温后直接去测下一位病人体温, 如果病人体温低于 39℃,其示数不会下降,但如果下一位病人体温高于 39℃,则示数会上升,故此项错误。故选 C。 6. 如图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它的分度值为 ℃,示数为 ℃。 【答案】热胀冷缩;0.1;36.6。 【解析】[1][2][3]体温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每一个大格代表 1℃,每一个小格代表 0.
9、1℃,分度值是 0.1℃,示数是 36.6℃。 7. 如图甲所示,物体 A 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观察图丙可知,玩具汽车做 运动。 【答案】3.10;B;-19;匀速直线。 【解析】[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物体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0cm,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3.10cm,因此物体长度为 3.10cm。 [2][3]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由图可知,10℃在 20℃上面,温度低于 0℃,分度值为 1℃,因此示数为-19℃
10、 [4]由图丙可知:在任一时间段内,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都是 v = s = 20cm = 30cm = 40cm = 25cm = 45cm = 20cm / s t 1s 1.5s 2s 1.25s 2.25s 玩具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玩具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题型 02 熔化与凝固 1. 图中表示水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 这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故 A 不符合题意; B. 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不断吸收
11、热量,没有固定熔点,符合非晶体熔化特点,故 B 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水的凝固特点,故 C 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食盐、玻璃、铜 B.冰、海波、钨 C.铜、松香、铁 D.金、沥青、石蜡 【答案】B。 【解析】A.食盐、玻璃、铜这三种固体中玻璃是非晶体,故 A 不符合题意; B.冰、海波、钨这三种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 B 符合题意; C.铜、松香、铁这三种固体中松香
12、是非晶体,故 C 不符合题意; D.金、沥青、石蜡这三种固体中沥青、石蜡是非晶体,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只有凝固过程 B.只有熔化过程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熔化、后凝固 【答案】D。 【解析】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先把铜块变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变成铜像,物质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先熔化后凝固。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4.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
13、不吸热; C.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答案】C。 【解析】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故 A 不正确; B.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故 B 不正确;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 C 正确;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晶体,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5. 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名 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固 态氢 钨
14、 熔 点/℃ -38. 8 1 064 1 083 1 535 -2 59 3 410 A.-200℃的氢为固态; B.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铁和钨相比,用铁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D.在气温为-50℃地方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 【答案】BD。 【解析】A.氢的熔点为-259℃,而-200℃的氢的温度高于-259℃,所以-200℃的氢不可能处于固态, 故 A 错误; B. 铁的熔点为 1535℃,铜的熔点为 1083℃,则铁水的温度一定高于铜的熔点,所以铜球掉入铁水中, 将吸热熔化,故 B 正确; C. 铁的
15、熔点为 1535℃,钨的熔点为 3410℃,灯发光时,灯丝的温度高于 2000℃,在这种情况下,铁将吸热熔化,而钨不会熔化,故 C 错误; D. 水银的熔点为-38.8℃,即凝固点为-38.8℃,处于-50℃的环境中时,温度计中的水银会凝固为固体,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态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凝固后,温度计将无法使用,故 D 正确。 故选 BD。 6.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 T 随加热时间 t 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 210℃; C.乙物质在 BC 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 BC 段温
16、度不变,吸热 【答案】CD。 【解析】AC.甲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在 BC 段处于固液共存态,故 A 错误,C 正确; B.分析图像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 210℃,甲的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故 B 错误; D.乙物质在 BC 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 D 正确。 故选 CD。 7. 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此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 分钟;总结此类固体熔化的规律:吸热,温度 。
17、 【答案】晶体;4;保持不变。 【解析】[1][2][3]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第 3 分钟开始熔化,第 7 分钟熔化完毕,持续了 4 分钟;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8.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在 BC 段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 ,此时物质是 态;在第 15min,该物质是 态;该物质的熔点 °C,凝固点是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 【答案】不变;固液共存;固态;45;45;3。 【解析】[1][2]由图可知,在 BC 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18、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由图可知,在第 15min,该物质恰好全部凝固完成,所以此时物质处于固态。 [4][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图可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属于晶体,则该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都是 45°C。 [6]由图可知,该物质在 3min 时开始熔化,6min 时熔化完成,所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 3min。 题型 03 熔化与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1.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表面涂有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火箭因高速飞行与空气摩擦生热而被烧毁的危险。这种材料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材料坚硬,不怕热; B.材料非常光
19、滑,不易与空气产生摩擦生热; C.材料不传热; D.材料温度升高时熔化、汽化吸热 【答案】D。 【解析】火箭和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火箭表面涂了一层特殊材料,特殊材料熔化并汽化时吸收 热量,火箭的温度不致很高,保护火箭,故 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 2.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使菜窖内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这主要是利用( )。 A.蔬菜中的水凝固放热 B.蔬菜中的水汽化吸热 C.桶中的水凝固放热 D.桶中的水汽化吸热 【答案】C。 【解析】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
20、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 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 A 正确、选项 B 错误; CD.刚从“简易冰箱
21、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 C、D 均错误。 4. 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 100 ℃的开水降温至 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 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
22、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解析】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 的温度下降 55℃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故选 A。5.为快速控制疫情,医护人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近 40℃的郑州街头为群众进行核酸检测,为缓 解高温带来的不适,热心群众送来了“棒棒冰”绑在医护人员身上为其降温。“棒棒冰”能够缓解不适主要是因为发生了 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该过程能够 热量(填“吸收”或
23、放出”)。 【答案】熔化;吸收。 【解析】[1][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叫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棒棒冰”能够缓解不适主要是因为发生了熔化过程,该过程能够吸收热量。 题型 0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1. 如图是某物质发生 (选填“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则这种物 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BC 段该物质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凝固;晶体;放热。 【解析】[1]由图像可知,物体温度有降低趋势,这是某物质发生凝固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2] 该物
24、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 50℃不变,所以凝固点为 50℃,这种物质为晶体。[3]BC 段该物质处于凝固过程,晶体在凝固过程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不断放热。 2. 小明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 (2) 该物质在第 7 分钟时,物质的状态是 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 min; (3) 实验时,应选用装置 (填“甲”或“乙”)进行实验更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物质 。
25、答案】晶体;48;固液共存;6;乙;受热均匀。 【解析】(1)[1][2]由图丙可知,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熔点,因此该物质属于晶体,它的熔点是 48℃。 (2)[3][4]该物质第 7 分钟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状态为固液共存态;由图丙可知,该物质从第 6min 开始熔化,到第 12min 结束熔化,持续的时间是 6min。 (3)[5][6]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名称是水浴加热法,这样加热的目的是为了使物体受热均匀,因此实验时应选用装置乙进行实验更好。 3. 小张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将温度计
26、插入试管中, 待温度升至 40℃左右,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 (1) 图甲所示的加热方式叫水浴法,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 (2) 图乙中小张同学关于温度计读数方法的不当之处是 ; (3) 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该物质的温度是 ℃; (4) 小张同学绘制出此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为 ℃。 【答案】使物体受热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视线未与液面相平;46;晶体; 47。 【解析】(1)[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27、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物体受热比较均匀, 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2]根据分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而图乙中明显视线未与液面相平,导致读说偏大。 (3)[3]由图丙知,零刻度线在液面下,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示数为 46℃。 (4)[4][5]由图丁分析 1.5min﹣4.0min 之间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故海波为晶体,则可得到海波的熔点即为此段时间的温度 47℃,同种同条件下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所以凝固点也为 47℃。 4. 小军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用“水浴
28、法”加热,其目的是使海波 ; (2)图 是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 ,温度 ,此过程中若不计蒸发的影响,海波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 3min 时,海波的状态是 (填“固态”、“液态” 或“固液共存”)。 【答案】受热均匀;乙;48;吸热;不变;不变;固液共存。 【解析】(1)[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 (2)[
29、2]海波是晶体,利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则乙图是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 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48℃。[4][5]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的热量用来熔化,温度保持不变。 [6]此过程中若不计蒸发的影响,海波含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海波的质量不变。[7]第 3min 时,海波正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海波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5. 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时,A、B 两部件中应先固定 部件;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3)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
30、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其中蜡的熔化过程图象是图 (选填①或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 图丙①中 bc 段物体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 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答案】B;-4;②;非晶体;固液共存;不变。 【解析】(1)[1]使用酒精灯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甲装置时,应先固定 B 部件铁圈的高度。 (2)[2]图乙中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零刻度线在上方,因此示数为-4℃。
31、 (3)[3][4]由图可知,图①中的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不变,为晶体,即为冰;图②中的物质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即是蜡。 (4)[5]图丙①中的 bc 段是物体的熔化过程,物体还未完全熔化,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6]图①中的物质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题型 05 汽化与液化 1. 疫情防控期间出入公共场所要戴好口罩。如果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的方法不当,镜片上很容易起“雾”,这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镜片时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答案】C。 【解析】云、雨、雾、露等现象的形成
32、过程都属于液化现象,故戴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通过口罩上方的缝隙,在温度较低的镜片上液化成小水珠,故起“雾”,属于液化现象。故 C 符合题意;故 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大气压为 1 标准气压),烧杯下面垫有石棉网,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B.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没有达到 100℃; C.杯口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撤去酒精灯,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 【答案】D。 【解析】A.水的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水在沸腾过
33、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 A 错误; B. 已知实验室的大气压为标准气压,且 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所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达到了 100℃,故 B 错误; C. 杯口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 C 错误; D. 撤掉酒精灯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故 D 正确。故选 D。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D。 【解析】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露的形成是属于液化,故 ABC
34、 不符合题意,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4.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 夏天打开冰箱门会冒“白气”,这是冰箱内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 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水蒸发出的水蒸气 【答案】A。 【解析】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A 正确; B.夏天
35、冰箱门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箱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B 错误;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形成的 小水珠,故 C 错误; 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方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D 错误。 故选 A。 5. 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的程度时,液体乙醚消失的现象称为 ;向里推活
36、塞,一会儿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的现象称为 。 【答案】汽化;液化。 【解析】[1]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的程度时,液体乙醚消失,实质上是液体乙醚汽化吸热变为了气态,所以是汽化现象。 [2]向里推活塞,一会儿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气态的乙醚变成了液态,所以是液化现象。 6. 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如图所示。他仔细观察又 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1) 靠近壶嘴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仍然保持 (填物质的物态); (2
37、 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3) “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什么都看不见了。 【答案】气态;液化;汽化。 【解析】(1)[1]水蒸气遇冷能液化,由于壶嘴处温度比较高,水蒸气很难液化,仍然保持气态,所以靠近壶嘴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 (2)[2]当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温度降低,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 (3)[3]当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汽化现象,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无色透明,所以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了。 7.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
38、装置图。向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将烧瓶加热。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温度 (填“较低”或“较高”)的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大量的水珠。大自然雨的形成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答案】较低;液化。 【解析】[1]为了产生更多的水滴,就要让更多的水蒸气发生液化,温度低一些更容易液化,所以降低金属板的温度可以产生更多的水滴。 [2]雨的形成过程是: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题型 06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
39、中的应用 1. 如图所示为一种夏季使用的汽车冰凉座垫,它通过生物冰快速激发成型技术研制而成。座垫内物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人坐上去时,座垫内物质就会慢慢转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可持续数小时,人坐在上面会感觉凉爽。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座垫内物质是非晶体 B.座垫内物质熔点高于人体温度 C.人坐上去时座垫内物质吸收热量 D.人坐上去时座垫内物质发生了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D.座垫内物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人坐上去时,座垫内物质就会慢慢转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属于晶体,故
40、AD 错误; B. 物质要熔化需要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人体的温度高于物质的熔点,故 B 错误; C.人坐上去时座垫内物质发生熔化现象,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 C 正确。 故选 C。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煤气罐”里装有液态石油气,它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增大压强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B. 使用“煤气罐”里的液态石油气时,旋开阀门,压强变小,液态变成气体; C.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也是用压缩体积、增大压强的方法使它变为液态,贮存在打火机里的; D.电冰箱里电动压缩机的作用是压缩氟氯烷蒸汽体积,从而用增大压强的方
41、法把它压入冷凝器里液化 放热的 【答案】ABCD 【解析】A.使气体液化常用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煤气罐里装有液态石油气,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增大压强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故 A 正确; B.把煤气罐阀门旋开时,压强变小,石油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过程,故 B 正确; C.使气体液化常用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 积、增大压强的方法使它变为液态,故 B 正确; D.使气体液化常用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电冰箱里的氟氯烷蒸汽,是通过电动压缩机压缩蒸汽体积,增大压强的方法使蒸汽液化的,故 D 正
42、确。 故选 ABCD。 3. 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 1 流入,管口 2 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烧瓶中剩下的主要是水。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 A.水的密度比酒精大 B.水的沸点比酒精低 C.水的密度比酒精小 D.水的沸点比酒精高 【答案】D。 【解析】对含水较高的酒精加热时,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故酒精会先沸腾,而酒精沸腾时温度不变, 故不断加热后,酒精会不断汽化,变成酒精蒸气,而水的温度未达到沸点,不会沸腾,由此可以将酒精和 水分离
43、提高酒精的精度,故可知 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4.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其中有一款疗伤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气体,氯乙烷装瓶时,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液化过程中需要 热量。 【答案】热胀冷缩;压缩体积;放出。 【解析】[1]大部分液体的体积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是压缩体积。那么要想在常温下让氯乙烷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 [3] 氯乙烷装瓶时,由气态液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44、所以这一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5.2022 年 6 月 4 日,长征二号 F 遥十四运载火箭开始加注燃料推进剂,于 6 月 5 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运载火箭燃料推进剂选择密度小的气体燃料,采用压缩体积和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可以装载更多燃料;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在火箭上涂一种特殊材料,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均需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避免烧坏火箭。 【答案】降低温度;吸收。 【解析】[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燃料液化。 [2]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成液体随后
45、汽化成气体,熔化和汽化均需吸收热量,从而避免烧坏火箭。 题型 07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 小明在秋天游泳时,在水中感觉不太冷,而上岸后却感到冷,主要原因是( )。 A. 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 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C.岸上的温度比水中的温度低得多; D.人体温度的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答案】B。 【解析】人上岸后,身体表面上会附着大量液态水,人体表面的水蒸发(为汽化的一种形式)时,从人体吸收热量,于是人会感觉冷。故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 B。 2.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给
46、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答案】B。 【解析】A.电热吹风吹头发,“热”表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 A 不符合题意; B.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 B 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通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这两个措施 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 C 不符合题意;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
47、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 关于蒸发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时必须吸热; B.夏天扇扇子,可加快蒸发,降低室温,所以感觉凉爽; C.蒸发在低于零下 30℃后就不能进行了; D.蒸发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答案】A。 【解析】A.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必须吸热,,故 A 正确; B.夏天扇扇子,可加快蒸发,降低体温,所以感觉凉爽,但不能降低室温,故 B 错误; C.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在-3
48、0℃温度下液体也可以蒸发,故 C 错误; D.蒸发仅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故 D 错误。 故选 A。 4. 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B.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过程都需要不断放热;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只能在特定的温度(沸点)才能发生,故 A 错误; B.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故 B
49、 错误;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 C 错误;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属于汽化的两种方式,故 D 正确。 故选 D。 5. 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小轩在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 1 所示。 (1) 选择 A、B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
50、究蒸发快慢与水的 是否有关; (2) 选择 A、C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知小轩所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 (3) 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题“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4) 以上实验体现了 (填物理实验法); (5) 同学们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取相同的两个容器,其形状如图 2 中的 (选填“甲”或“乙”)所示,分别倒入不一样多的水,观察比较 (选填“哪个容器中水先干”或“相同时间内哪个容器内水减少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