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25届语文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一套,没有___________的惊人之语。 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
2、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使闹出个她要学诗来。此说不无道理,但因此就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那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香菱是__________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___________)《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太多的天真玫瑰梦十分必要。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___________的情形。 《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诗谈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波。
3、昔日中国,诗与文幸是雅的,够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___________之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论诗,可能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立独行 大彻大悟 志大才疏 稗官野史 B.独树一帜 大彻大悟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C.独树一帜 心灰意冷 志大才疏 稗官野史 D.特立独行 心灰意冷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但留下了呆气。 B.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还有雅气,更留下了正气。
4、 C.人贩子拐卖香菱,让她有了呆气,但夺不去她的雅气与正气。 D.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同时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B.但整个说来,其他几个“钗”,都远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更加动人。 C.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D.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提起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的一
5、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 ),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_______。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信息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是否和谐影响。朱光潜先生说:“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_____,许多篇章为人们_____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_____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
6、当的一项是 A.修辞的过程就是进行语言材料的选择、调整和组合 B.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C.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D.语言材料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的过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处不在 代代相传 耳熟能详 琅琅上口 B.无处不在 薪火相传 耳熟能详 字正腔圆 C.比比皆是 代代相传 熟视无睹 字正腔圆 D.比比皆是 薪火相传 熟视无睹 琅琅上口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良好的表
7、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和谐的影响。 B.信息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和谐的影响。 C.信息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 D.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的生活以靖康之变为界,作品风格以南渡为界,《醉花阴》就以传神的笔触描摹了清照南渡后的悲苦处境与心情。 B.《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课文《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C.田文,孟
8、尝君,齐国贵族;赵胜,平原君,赵国贵族;黄歇,春申君,楚国贵族;魏无忌,信陵君,魏国贵族。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D.“唐宋八大家”分别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居首位的是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
9、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癌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汗流浃(jiá)背 流涎(xián) 牛虻(méng) 黝(yǒu)黑 B.擢(zhuó)发难数 繁芜(wú) 双鬓(bìng) 殷(yān)红 C.斐(fěi)然成章 庇(pì)护 瞭(liào)望 将(jiāng)息 D.繁文缛(rù)节 憎(
10、zēng)恶 绯(fēi)闻 叨(tāo)扰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裾,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中皇佑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
11、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仓①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
12、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 注:①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B.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C.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
13、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D.毎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祝是官名,属太常寺,主管祭祀,是《周礼》中规定的儒教神职官员之一。 B.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C.尚书即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4、项是( ) A.范纯仁天资聪颖,学习非常刻苦。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讲解所学书本上的内容,成年以后仍然经常学习到深夜,以致油灯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 B.范纯仁一身正气,维护百姓利益。皇帝值宿卫士的马踏坏了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处以杖刑,被上告朝廷,他义正辞严,最后皇上下诏释放了他。 C.范纯仁赈灾得力,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救济百姓,却被指责虚报救活人数,朝廷派人追査,百姓不忍心牵累范纯仁,虽秋季歉收仍争相归还粮食。 D.范纯仁为国荐才,毫无个人私心。为使有用之才不被朝廷错失,他举荐人才坚持公论,不使那些人才知道是他推荐的,惟愿朝廷不错失正直的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5、汉语。 (1)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2)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仓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①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②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爇(ruò):烧;②蘸甲:古人饮宴,酒要斟满,举杯喝酒时,指甲能沾到酒,这里的“蘸甲”指斟满酒。 1.这首诗揭露了唐末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____,____”一脉相承。 2.请赏析这首诗
16、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化常识和名句填空。 (1)王维,字______,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_____赞他“味摩诘之诗,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 (2)吴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字_________,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诗文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辛弃疾的词集有《________________》 等。 (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 (
1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7)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师一表真世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
18、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
19、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
20、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岀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昴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出
21、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
22、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岀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3、 ) A.出身于行医世家的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不能在此充分施展,他不久就辞官了。 B.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其作品中多用“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C.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恰逢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仕进之路长期堵塞,常常处在进无门,退又不甘的社会状况,因此他意志消沉。 D.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创作的六十部杂剧作品中,著名的篇章有《
24、窦娥冤》《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B.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慷慨悲歌、乐观奋争的基调。 C.文中引用《不伏老》意在突出表现关汉卿倔强独立,豁达自信性格,不向现实低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现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检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其作品为我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3.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
25、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为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意见指出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在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 我国志愿服务在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补充,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初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7月,
26、全国志愿者总数达91541104人,志愿团体总数达470846个,服务总时长共计960886172小时。这说明我国志愿服务在近两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慈善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材料三: 现阶段,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存在政策保障不够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也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亟需转型。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平
27、台,平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民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志愿服务大数据资源库,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的目标。此文件为未来三年“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调查显示,在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有38.2%的人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近一年以来有25.5%的人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可推断我国18-69岁的人群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其中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
28、愿者(简称活跃志愿者)大约有2.65亿人。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活跃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活跃志愿者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更好。 总体上看,我国志愿服务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其队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不仅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还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但我们在推动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时,需注意分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志愿服务参与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在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可重点发展“老年关怀”“医疗护理”“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领城;也要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时点地提供培训机会,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网络化;还要整
29、合现有的各类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用最优化。同时,需要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志愿服务对民众的吸引力。 (摘编自《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志愿服务的社会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B.我们对志愿服务方面信息的了解有多种渠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是通过网络方式得到的。 C.现阶段,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需要转型。 D.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愿
30、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文化程度高的志愿者的占比更高,经济条件也更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通过激励手段吸引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得我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领域的重要力量。 B.人们参加志愿服务事业的原因各种各样,但离不开外部影响、有利社会、有利自我、有利企业几方面。 C.我国志愿服务平台众多,但各平台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使得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D.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只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具有怎样的优势? 四、语言运用。(12分) 下面是
31、某中学一则校园电视台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归来》(短篇小说)的作者系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的小说尤以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见长。其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校园电视台近期将播出访谈节目《大家作品欣赏》,届时将邀请徐嘉莉老师与大家分享这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敬请关注!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
32、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 迅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材料三: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德国某企业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舆论哗然。6月6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随后,“中青在线”“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针对“中国精神”的话题,XX中学准备举行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可以谈你对话题的思考
33、也可以讲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特立独行:形容人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独树一帜: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修饰的是“惊人之语”,应该用“独树一帜”。第二处,心灰意冷:形容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结合文段意思和《红楼梦》有关内容来看,应该用“大彻大悟”。第三处,志大才疏:
34、志向虽然远大,可是能力不够。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这里与志向无关,应该用“力不从心”。第四处,引车卖浆:指平民百姓。稗官野史:指小说之类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这里指的是人,应该用“引车卖浆”。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A项,根据上下文,强调的应该是正面的因素,重点不应该是呆气,所以不恰当。B项,“呆气”与“雅气”应该是对立的,“正气”与“雅气”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不恰当。C项,主语是人贩子,与上下文不够
35、连贯。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根据上下文语意,这里应该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B项,从语意上看,重心应该是香菱,所以主语是“钗”就不恰当。同时,“曹雪芹笔下”应该放在“其他”前面。C项,“香菱”被“钗”写,这样说显然不合逻辑。故选D。 2、1.B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括号前面句子“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
36、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和后面句子“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的阐述对象都为“修辞”,所以括号里面句子应以“修辞”为主语。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语境突出修辞运用极其广泛,故选“无处不在”,排除CD;代代相传:一代接一代地相继
37、传下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的对象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所以选“代代相传”,排除B。耳熟能详: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
38、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原句“主要信息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是否和谐影响”存在的问题为:“传递和接受”的宾语应为“信息”;“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是否”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只有D项修改到位。 故选D。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
39、}.(9分)[0-9]{1,}.(9分)[0-9]{1,}.(9分) 3、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南渡后”错误,应是南渡前。 4、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承接,空格前面“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属于“兴奋”,空格后面“内啡肽”,选项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正好承上启下。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0、 5、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汗流浃(jiá)背——jiā; B项,双鬓(bìng)——bìn; C项,庇(pì)护——bì。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D 2.C 3.C 4.(1)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 (2)主持管理庆州,秦中地区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粮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
41、下属官吏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断句的能力实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断句,断出来的一定是句子,也就是说断出来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看一定是一个主谓句。所以主谓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原则。答题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断句相同的地方,在原文中断出,然后仔细斟酌各项断句不同的地方:找出动词(谓语动词),看前后的搭配,理解意思,确定主谓结构,作出判定。当然,还可借助常见的语尾助词、句首标志词、特殊的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进行判定。 本题断句,宜采用标志法和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断句。看四个选项,标志“曰”后必断,排除AC;“责人则明”、“恕己则
42、昏”、“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结构对称,其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必断,辅之“圣贤地位”是“至”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职官知识、古代地理知识、古代礼仪知识、古代典章制度知识以及古代讳饰知识等。此类知识主要靠平时积累,尤其是必修版本出现过的文化常识和做文言试题中曾经出现的文化常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C 项表述错误。“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查诏令和执行诏令。“主要负责审查诏令”是门下省的职责,尚书省的职责是负责执行诏令。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
43、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选项的设置基本固化,主要是概括传主所做的事和性格特征;呈现的方式均为概括的要点加要点的依据;错点的设置基本上都在依据上,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还会在一些词语的误译上做文章。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把选项回归到原文中,找到细微差别。 本题C项“虽秋季歉收”理解有误,“会秋大稔”正值秋天大丰收。其余三项理解正确,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重字字落实。得分点在各种文言现象,即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各种文言句式,同时注意语句通顺。 (1)句注意以下翻译。岂,怎么;重于禄食,
44、把俸禄看得很重,状语后置;轻,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去,离开;遂,实现。 (2)注意以下翻译。知,主持管理,担任知州;方,正;发,打开(粮仓);振贷,“振”通“赈”,赈济,救济;须报:等待回复或批复。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断句,可以体现一个高中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和朗读的停顿能力。汉语的基本句型是主谓句,所谓断句,断出来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看一定是一个主谓句,所以主谓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原则。答题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断句相同的地方,在原文中断出,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理解句子的难度;然后仔细斟酌各项断句不同的地方:找出动词(谓语动词),看前后的搭配,把动词施动者和受动者明确出来理解意思,确定主谓
45、结构,作出判定。当然,还可借助常见的语尾助词、句首标志词、特殊的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进行判定。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李氏梦见小孩从月亮中坠下来,她用衣襟接着,就生下了范纯仁。范纯仁天资机警颖悟,八岁就能讲解所学的书。因为他父亲的官职而担任太常寺太祝。考中皇佑元年进士,调任武进县知县,但因远离双亲而不赴任;改派为长葛县知县,仍然不前往。范仲淹对他说:“你以前总以远离双亲为理由不去赴任,现在很近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范纯仁说:“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
46、范仲淹门下有很多贤能之士,纯仁都与他们交游。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学习,到半夜还不睡觉,把灯放在帷帐中,(烟雾)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范仲淹去世后,(纯仁)才出来做官。出任许州观察判官、襄邑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主事的人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朝廷审查治罪,很是急迫。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从田税里出的,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 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宋朝牧地归县管辖,是从范纯仁开始的。主持
47、管理庆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纯仁说:“若待批准则等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皇上)下诏书派使者核实追查。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的确使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他呢?”昼夜争着把粮食粟米送还给他。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无没有欠什么了。朝廷授予范纯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官职。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下呢?”范纯仁说:“只要朝廷引进任用人才不错失正直的
48、人,何必要知道是我推荐的呢?”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容,不用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身而出,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有聪明才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有一个来向他请教的同族亲人,纯仁(对他)说:“只有俭朴可以用来促进廉洁,只有宽恕可以用来成就美德。”那人把(这句话)写在座位的一角上。范纯仁在熟睡中去世,享年七十五,谥号“忠宣”。 7、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对比。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中间八句详写“豪贵家”
49、的享乐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社会阶级的对立、人世的不平。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的能力。本题由本诗的主旨,要求考生默写杜甫诗中表达这一情感的名句,没有诗题的提示,考生首先要回想学过杜甫的诗中,哪些能表达这一主旨,其中情感最强烈鲜明的诗句是哪句,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杜甫诗中,揭露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
50、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本题要求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诗中,写富贵之家是“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装饰豪华,外面大雪天,屋内暖如春,喝酒吟唱,纵情享乐。而饥寒人是“手脚生皴劈”,穷人手脚冻裂苦苦呻吟,饥寒交迫。富贵之人和贫穷之人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比之中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