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4-2025学年语文高一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苇子 ①一个有着清风吹拂的下午,母亲从小学校走来,远远地走来,她靠近我,把带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伸向我。母亲的带着粉笔味的手就这样温暖地盖在我的
2、年少的脸庞上。母亲的声音从高处落下来,她说,娟娟。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我仰着小小的脸庞。我的双眼从母亲的细小的手指缝间望出去,通过缝隙看到的天空仍然是那么的阔大。这是下张村上空的天空,蓝蓝的,有几丝白云从天空下飘过去。我一边就这么地仰着脸,一边感受着母亲倒扣在我脸上的手掌的黑暗的温暖。我呼出的气息与这温暖融合在一起,有点湿润和甜菜的味道。我还同时看见了母亲的疲惫的脸庞,脸庞上方被风吹过的有点乱的一缕黑发,以及黑发上方斜伸过来的发着绿芽的树枝。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小鸟从母亲指缝上方飞掠过去。 ②当母亲的手从我年少的脸庞上移走,我看到了更大的下张
3、村的天空。春天下的村庄就在我的身后,那里住着祖母、祖父、大伯、叔叔。母亲说,我们回家吧。母亲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合为一体。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母亲的衣裳六成新,很干净,我伸出小手拉住她的衣襟,就这样跟着母亲回家去,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③母亲跨过屋前的水渠回到了家中,而我则蹲在屋前的这一袭流水跟前。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
4、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 ④父亲的双手从天而降,轻轻地把我提了起来。“回家!”父亲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从父亲的口里说出,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回家!”父亲说。这时我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重新飞临的那只飞鸟就回家去了。 ⑤回到屋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已经坐在锅灶前生火做饭了。锅灶紧贴着北墙。灶膛里的火光透过青烟映到了母亲的脸上。那红色的火光波动着,时弱时明。
5、灶膛里的火舌不时地向上冲出灶口。柴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听到了母亲的咳嗽。母亲咳嗽的声音很年轻,这一声咳嗽短促,清脆,它的振动带动着柴火中的炽热的空气。也只有这时,我实在地感到了自己的饥饿。这是童年的饥饿。这饥饿由米饭、柴火、母亲的被烟所呛的轻声咳嗽以及过去的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构成。母亲的声音从灶膛火光的照耀中升起:“娟娟,娟娟,娟娟。”母亲的声音照样很轻。她身后的柴仓,在平时我能闻到它散发着好闻的干柴草的清香味。但此时它被母亲的不多的声音和动作所覆盖。这时,我只看到母亲,而看不到其它的事物。有点暗的屋子里,坐在灶膛前的母亲的身子看上去比平时要小一些。而母亲很快就移到了锅灶前,锅里的蒸
6、气冲出了锅盖,弥漫在母亲的周围。我在屋子里走了几回,然后坐在矮凳上,饥饿让我有点昏昏入睡。 ⑥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矮板凳上看着母亲。我喜欢看着母亲。这时我看着母亲是仰视她。母亲会不时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来抚摸我的头顶和脸庞。这时,她的手不再有粉笔的味道,而换了一种青菜似的淡淡的带湿气的清香味。 (选自《美文》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第②段为何说是“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描写暗示母亲是小学教师,刚刚上完课下班回家。 B.以父亲说话、动作的简单粗暴反衬母亲轻柔、温和的形象。 C.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
7、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⑤段以灶膛的火光、弥漫的蒸气等描写烘托了母亲形象。 4.本文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某一情景评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
8、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______ (2)“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3)“惊醒”的含义是_____ 2.文
9、章最后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
10、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
11、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
12、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
13、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14、) 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2.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
15、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字景政。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既长,淹雅有器量。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出为安成内史,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
16、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①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丁父忧,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②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
17、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诏赠本官。 (节选自《梁史·褚翔传》) (注)①弘治:即杜弘治,古代美男。②小选:吏部郎的别称。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B.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C.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
18、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D.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文中的“起家秘书郎”就指的是“秘书郎职位出身”。 C.太子洗马,洗,通假于“先”,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是规谏太子的
19、官职。例如晋代的李密,唐朝的魏征等。 D.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国子生主要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多数会参加科举入仕,也有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禇翔文才出众。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坐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异。 B.褚翔为官清廉。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C.褚翔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吏部郎,离开郡县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告辞。 D.褚
20、翔深受朝廷器重。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2)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重阳①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
21、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
22、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倚仗 B.于是秦王不怿 怿:高兴,喜悦 C.稍迁之栘中厩监 稍:稍微,些许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平素,平常 加点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完璧归赵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拜送书于庭 B.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C.以精
23、铜铸成,员径八尺 D.从径道亡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中阶段,我们对于六门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可以进行选择,有的同学想学理科,但认为物理难而放弃这一学科。不把这一学科认真学好,就谈不上学好真正的理科了。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信社会的发展。 C.在学校领导强有力的管理下,我们班学风大有好转,尤其是下课后互相打闹的现象没有了。 D.选修课程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
24、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根据学生会的工作打算,定于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后,在学校综合楼四楼多功能厅召开学生会工作会议。希望大家看到通知后相互说一声,不得不来;并请提前向班主任请假,按时惠顾。学生会到时候会严格考勤,对无故不参加会议者进行通报。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声音比作闪亮的银角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母亲声音的轻缓、温柔的特点,很好地刻画了母亲在“我”心目中
25、的形象。 2.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还不确切明白家的真正含义,只是似懂非懂地跟着母亲回家。“家”这个词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作者沐浴在母爱里 3.C 4.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富有温情的世界,使文章富有童趣和感染力。作为儿童的“我”眼光里,第三段看流水的情景,流水、蝌蚪、白云飞鸟等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姿态。如,“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
26、么情感。句子“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的”将母亲的声音比作闪亮的银角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母亲声音的轻缓、温柔的特点,突出了母爱的光辉。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本题考生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结合上文“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可知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还不确切明白家的真正含义,只是似懂非懂地跟着母亲回家。根据下文“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可知“家”这个
27、词带着母母亲的体温和馨香,作者沐浴在母爱里。 3.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C项,“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分析不恰当,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的是家的感觉以及作者浸润在母爱中,故C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解答本题,考生注意审题,题目要求结合某一情景评析儿童视角这一写法的好处。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儿童视角”,选取最有感触的一个情景分析。儿童
28、视角,指的是把儿童来当成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可以使文章充满童趣和天真,增添观赏,吸引读者,更能从独特的角度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情感。第三段看流水的情景绝对是儿童的行为。儿童纯真而敏锐,更能体会世界的诗意和温情。“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
29、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水、蝌蚪、白云飞鸟等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姿态,所以作者会一直看上好长时间,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2、1. ①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②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③从沉思中惊醒。 2.最后是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给那些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只能带来无限的痛苦和悲哀。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
30、解词语和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句子或词语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其内涵。如第一个,“活得有趣的人们”,“活得有趣”是修饰语,结合后面“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知,这些是这些人的所思所想,在他们看来,像祥林嫂这样不贞、不祥的人,早就应该离开这个尘世,再结合上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可知,这些“活得有趣的人们”应是指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第二个词语,“总算”,结合“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知,这是那些获得有趣的人的认知,他们认为这不该存在于世的祥林嫂早该离开尘世,现在终于死了,再也
31、不会让他们怪讶了。第三个词语,“惊醒”,结合“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可知,“我”正沉浸在对祥林嫂死去一事的思考中,远近祝福的爆竹声让“我”从沉思之中醒过来。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问的是“文章最后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思考这段话的意思,接着分析这一收尾与上文内容以及文章主旨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是“我”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想象出的画面,属于虚写,在“我”的想象中,这些享
32、受人们祭祀的天地圣众好似要给人们带来好运,而事实上,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时节离开了尘世,“我”想象的画面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与上文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答题。 3、1.D 2.①做得天趣之事,立为人的根本。②写出了《花经》这本好书。③结交了当世的花木挚友。④黄先生养花是浑浊时代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 3.内容上: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进行对照,突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主旨。 结构上:承接上文,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又为下文抒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铺垫。 审美效果:丰富
33、了作品的文化蕴涵,增加了文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错误,结合第⑨段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由于自己受不住诱惑,不能一生专注于写作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选项内容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B项,“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的表
34、述有误,文章旨在凸显人物专注的魅力。 C项,“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的表述错误,文意是说一生要做好一件事。 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
3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结合“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分析,做得天趣之事,立为人的根本。结合“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分析,结交了当世的花木挚友。结合“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分析,写出了《花经》这本好书。结合“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
36、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分析,黄先生养花是浑浊时代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概括该“序言”中黄岳渊先生事迹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对照,突出黄先生“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这才是一生做好了一件事的主旨。结合“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
37、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分析,作者这样写,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的原因,又为下文抒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了铺垫。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丰富文章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 B 2. B 3. D 4. (1) (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 (2) 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善政所感动。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 【解析】 1.
3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眉目”是并列关系,应该在一起,排除A项。“公庭”修饰限制“就列”,排除C项。“大通四年”表示时间,排除D项。结合句意分析,B项正确。句意: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太通四年,訑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医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
39、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官复原职”错误,“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可见没有官复原职。故选D。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40、1)“亡没”译为去世,“哀”译为哀痛,“异”译为感到惊异(意动用法)。(2)“咸”译为都,“为……所”译为被,“诣”译为到……去、前往。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
41、和含义。 参考译文: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赠谥文简公,辅佐齐室。祖父褚蓁,追赠为太常,赠谥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被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后迁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安成内史,回京又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眼珠如漆,黑而闪亮,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大通四年,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
42、庐陵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皋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向的为人说:“杜弘治都要崇尚他的姿容,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 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累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与王训作二十韵之诗,限定三刻完成。褚翔即席完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 褚翔出京任义兴太守,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减省繁杂苛
43、刻的政令,除去浮华靡费的用度,老百姓的生活很安宁。义兴的西亭有棵古树,已经枯死多年,褚翔到义兴后,树忽然生出新枝新叶,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善政所感动。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不久,朝廷又征召褚翔为吏部郎,褚翔离郡之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 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他公正平允。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奉东宫。后来,他出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一年,因公事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东宫。太清二年,他迁任守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
44、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诏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5、1.B 2.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
45、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意思是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展现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两幅画面,其中“江涵秋影”展现的是一幅画面,不能将其分为“江涵”“秋影”两幅画面。故选B。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作结尾四句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分析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用典的作用。作者写到“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直言衰老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乐观豁达;而在后文他写道“牛山何必更
46、沾衣”,“何必”一词反用齐景公之典故,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稍”,结合“迁”分析,“迁”应该是升官、提升的意思,此处“稍”应解释为“渐渐”。句意: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7、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
47、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例句和C项为意动用法,奇:认为奇特;羞:认为羞耻。A项,名词动用,拄着;B项,游泳;D项,使动用法,使……背负。 8、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作答本题可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庭”同“廷”,朝廷。B项,
48、畔”通“叛”,背叛。C项,“员”通“圆”,圆周。D项,不含通假字。所以选D项。 9、B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B项,“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搭配不当,“加快”后面有两个宾语,即“速度和质量”,其中,“速度”可以“加快”,而“质量”不能“加快”,“加快”与“质量”不能搭配。故选B。 10、①“打算”改为“计划”或“
49、安排”;② “说一声”改为“转告”;③ “不来”改为“缺席”;④“惠顾”改为“参会”(或“参加”“与会”);⑤“到时候”改为“届时”。 【解析】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重点考核口语和书面语,“打算”“说一声”“不来”“到时候”口语色彩过重,改为相应的书面语,“惠顾”一般用于商业场合,此题是“参加会议”,不合语境。 四、写作(60分) 11、莫让“爱”成“碍” 少年,你想成为盘旋九天的苍鹰,还是跌落悬崖的雏鸟? 父母,你想孩子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还
50、是让他们成为“温室花朵”不堪一击? 祖国,你想少年是你栋梁之材,还是永远含苞而未绽放的花骨朵? 我中国少年,不应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那般模样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少年也哉! 然而,纵观当今社会,少年们却少了一份青春与活力,多了一份忸怩不安。是本该这样的吗?不,绝不是!听,梁启超雄浑激越的声音自耳边想起:“我少年之中国,与国无疆;我中国之少年,意气风发!”我们的少年,正值青葱岁月,韶华正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那些谣言,模糊了少年的视线,那密语,停滞了少年的步伐。挥一挥衣袖,把他们全部拂走,少年的成长中不应有这些扑面而来的尘埃。 当父母们把少年当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