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精品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儿童健康与发展》中第四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的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影响儿童体格生长的因素、儿童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评价结果指导儿童健康促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 使学生掌握儿童体格生长评价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措施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重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
2、备
1. 教具:PPT课件、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身高体重计。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特点。
2. 基本原理讲解(15分钟)
介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营养、运动、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3. 影响因素分析(15分钟)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影响儿童体格生长的主要因素。
4. 评价方法讲解(20分钟)
详细讲解儿童体格生长评价的方法,如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评价。
5. 例题讲解(15分钟)
3、 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评价方法进行儿童体格生长评价。
6. 随堂练习(1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7. 课堂小结(5分钟)
六、板书设计
1.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基本原理
2. 影响儿童体格生长的因素
3. 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方法
4. 评价结果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身高:110cm,体重:18kg,头围:50cm。
2. 答案:
该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体格生长情况良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实
4、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评价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影响儿童体格生长的因素,如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 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评价方法进行儿童体格生长评价。
3. 作业设计: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情况的实际操作。
一、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 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身高、体重、头围、BMI(体质指数)等。
2. 评价方法的运用
5、正确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
使用生长发育曲线图,将儿童的实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对于异常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措施。
二、例题讲解
1. 例题选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涵盖不同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
例题应涉及身高、体重、头围等多个评价指标。
2. 解题步骤
列出儿童的各项评价指标(如身高、体重、头围等)。
使用生长发育曲线图,将儿童的实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
然后,根据对比结果,判断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正常、偏矮、偏瘦等)。
针
6、对异常情况,提出相应的健康促进措施。
三、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设计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题目。
题目中应包含儿童的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阶段及需要评价的指标。
2. 作业答案解析
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评价方法。
对于异常情况,给出合理的解释和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措施。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了解其他可能影响儿童体格生长的因素。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清晰明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注意。
二、时间分配
1
7、 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不拖堂。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环节可适当延长,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生动的图片、案例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 采用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
1. 部分学生对评价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课后辅导和练习。
2.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环节时间过长,导致课堂节奏略显紧张。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设计课后习题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课堂节奏紧凑且充实。
3. 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