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理解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2. 掌握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关注自身生长发育的意识。
3. 学会使用生长发育评价指标,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教学重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长发育的评价。
四、教具与
2、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生长发育曲线图、身高体重秤。
2. 学具:学生生长发育评价表、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学生分享自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趣事,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的关注。
2. 教学内容讲解:
2.1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
2.2 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
2.3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3. 例题讲解:以生长发育曲线图为例,讲解如何正确解读和使用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的生长发育数据,完成生长发育评价表的填写。
六、板书设计
1.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基本原
3、理
2. 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学生A,男,10岁,身高140cm,体重40kg。
学生B,女,8岁,身高130cm,体重32kg。
2. 答案:
学生A:身高发育正常,体重发育良好。
学生B:身高发育正常,体重发育正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生长发育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为他人提供生长发育建议。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2. 例题讲解中生长发育曲线图的解读
4、和使用
3. 作业设计中生长发育评价表的计算和等级判定
一、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定。其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
1. 身高:反映儿童线性生长的指标,可通过量尺或身高计进行测量。
2. 体重:反映儿童质量生长的指标,可通过电子秤或体重秤进行测量。
3. 头围:反映儿童脑部和颅骨发育的指标,可通过软尺进行测量。
4. 胸围:反映儿童胸廓和肺部发育的指标,可通过软尺进行测量。
1. 生长曲线图:以年龄为横坐标,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儿童的生长趋势。
2. 生长速度:计
5、算儿童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指标变化,了解生长速度。
3. 生长等级:根据儿童的生长指标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参照人群比较,判断其生长等级。
二、例题讲解中生长发育曲线图的解读和使用
1. 确定儿童的年龄,找到对应的横坐标。
2. 在纵坐标上找到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的实际值。
3. 画出儿童的生长曲线,观察曲线走势。
4. 与参照曲线(如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判断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三、作业设计中生长发育评价表的计算和等级判定
1. 填写生长发育评价表,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和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
2. 根据生长指标计算儿童的生长等
6、级:
生长等级计算公式:生长等级 = (实际生长指标值 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平均生长指标值)/ 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生长指标标准差
生长等级判定标准:
生长优秀:生长等级 > 1
生长良好:0.5 < 生长等级 ≤ 1
生长正常:0.5 < 生长等级 ≤ 0.5
生长迟缓:生长等级 ≤ 0.5
3. 根据计算结果,填写生长发育评价表的生长等级一栏。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注意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
7、 适时运用幽默语言,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生长发育原理、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3. 例题讲解:10分钟,示范如何解读和使用生长曲线图。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生长发育评价表填写。
三、课堂提问
1. 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课堂互动。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实践情景,如邀请学生分享生长发育趣事。
2. 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的环节是否到位。
4.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各环节是否顺利进行。
5. 课后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