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答案 1.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外貌 描写手法,为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
2、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1)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10.是( C ) 11.
3、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13.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三)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
4、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
5、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 12、(1)"背影" 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1.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B ) 3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 4.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
6、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5.[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 6.[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7.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赵州桥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 2、 [列数据、下定义、作比较 ] 3、 [……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4、 [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程度,去掉后就成了完全与河面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不准确。] (三)答案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7、 2 C 3 不能调换。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或: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 4 A 5 限制“到处都有”,使语言更严密、准确。6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四)1.①历史悠久。②结构精巧。③强度高,坚固耐用。④形式美。2.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3.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
8、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4.“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 5.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
9、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
10、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11、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
12、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11.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表示引用 ) 15.(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
13、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 láng 2 lòu 9 [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作比较 ,打比方。] 10. [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举例子。] 11.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2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3.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
14、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1 (1)( D ) 2. ( A )(3) ( C )2( B ) 3.( B )。 4 [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 B、D 、E 6.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
15、.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10.举例子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 [讲究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五)答案1.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4.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故宫博物院1.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
16、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二)答案1.说明太和殿的高大、宽敞、面积大。2.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3.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交代了三大殿的地理位置,还说明三大殿在紫禁城中的主体地位。4.①‖②③④⑤ 总分式。5.从外观到内部设施
17、从建筑格局到性质作用的逻辑顺序。6.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7.介绍了三大殿的建筑设施和性质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逻辑) 顺序解说事理的。(3)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1)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 [荣枯 去来](4)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5) [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 )B.( √ )C.( √ )D.( × )(6) [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18、](7)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1. [B A C] 2.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 A )4. [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 [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 [题目标
19、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1) [次第,一个接一个。](2)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人教版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14分) 番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D D C B D 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1分) 8. ( D )(2分)9.( C )(2分)10.翻译下面语句。(4分)
20、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多多。 11.(3分) 可以从动静、声、形、色、间接描写、引用等等方面谈。 三、(8分)⑴.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4)临渊羡鱼 , 不如退而结网 (5) 谁道人生无再少 ,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3、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4分) ⑴《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傍晚景物的语句是 夕
21、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2)《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四、语言运用(10分) 14.(3分) 答: 能抓住“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的主题。(如:只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和谐就能实现,“桃源”就不会在世外。或着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15.(6分) (1)王大爷:不能拆,我们更喜欢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 (2)李教授:不能拆,这处民居是研究民族古建筑特点的标本。 (3)周教授:不能拆,它能展示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16.给下面上联对出下联(不能用
22、原诗句做下联)(2分)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 下联 读好书如坐春风(赏美画如尝佳肴)五、课外阅读(27分)一)《归田园居(其三)》 1、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B (二)《使至塞上》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
23、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三)《渡荆门送别》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
24、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4、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帘旌;夕阳;湖面风平浪静;傍晚的安详;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4、“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25、 (二)植物的“婚恋”(12分) 20 指植物通过花粉受精,发育成种子的方式。这样命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吸引读者。 21. ①“品尝”土壤的功能;②能够品尝得出叶子上的东西是否可以吃;③植物的味觉有助于防御,并与嗅觉一起构成铜墙铁壁;④通过它们的味觉“品尝,辨别花粉和柱头的“亲和力”是否相宜,“恋爱”是否能成功。 22 (1)“抗婚”: 绿色植物对异科植物的花粉产生“排斥”,导致异科植物之间一般不能通过花粉受精。(意合即可)。 (2)“混血儿”: 异科植物通过花粉受精培育出的新的物种。 2
26、3.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植物的味觉“有助于防御,并与嗅觉一起构成铜墙铁壁”的特点。 (三)糖罐的秘密24.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A. piān pì( 偏僻 )B. chuí xián ( 垂涎 ) 25总是、永远(似乎)26.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像,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3分) 要求:至少表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担心秦霜看见自己,造成秦霜尴尬难堪;另一方面担心别人知晓秘密,会给秦孀带来伤害。示例:秦霜,我就在窗外,你可不要向外看啊!此地不宜久留、赶紧走。我一定要装着像没有看到一样。绝不
27、能让别人知道! 27.示例:①能宽容同学一时过失并能真心帮助其改过自新。知错能改。 参考答案:一、1.A 2.C 3.B 4.C 5.(1)带月荷锄归 (2)山随平野尽 (3)铁马冰河入梦来 (4)谁道人生无再少 (5)长河落日圆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1)“茶饭不思”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2)b 7.(1)朱赫来 (2)面对苦难能够坚持下去。二、8.(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船到桥头自然直;桥归桥,路归路 (3)过河拆桥、过桥抽板 9.快乐是人类从忧愁走向自信的桥。 教室是人类从迷茫走向清楚地桥。
28、 三、(一)10.(1)实在 (2)静 (3)连续 (4)快11.D (三)1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3、因为这两句诗已经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涵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14、(1)简陋的房屋。 (2)立。15、D1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C18、莲花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7.结构坚固,历史悠久18.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29、①②③介绍技术水平;④介绍艺术价值19.表示时间的限定,若删去,句意变为“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不符合客观事实。20.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桥洞的外形特点。(四)2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22、答题要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 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23、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24、要求:在叙述事例时能从动作、神态(细节)方面来描写母亲,表现母亲的无言的关爱。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