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4 ,大小:2.36MB ,
资源ID:1130153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13015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各大高校历届考古学考研试题.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各大高校历届考古学考研试题.doc

1、中国考古通论·要学就要学得专业64 《考古通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示例: 一、名词解释 1南方古猿 2莫维斯线 3兴隆洼文化 4牛河梁 5新莽嘉量 6冯素弗墓 7文思院 8熹平石经 9炳灵寺石窟 10园冶 二、简述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 三、大题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答案】 1、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

2、石。归属于人 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人短,颌骨和牙齿都大,脑容量小,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生存的时代 由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迄今发现的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 万年。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亚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学者认为属 于南方古猿。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 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上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 两型。 2、参见《“手斧”研究与莫维斯理论》中红字部分。 3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得名,年代 公元6200-5400年间。主

3、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以及大凌河流 域。主要遗址包括白音长汗、查海、北京上垞、北埝头遗址。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多长方形 或方形半地穴式单间建筑,成排分布,窖穴多在房址附近。聚落外有环濠,有大量的居室 葬。陶器烧成温度低,多手制。常见压印“之”字纹,基本器类为筒形罐。石器有打制、 磨制、琢制和压削四类,器形以锄形器最有特色。发现有细石器。 4牛河梁: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 交界地带。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猪龙等玉器,对中国文化起源、 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

4、于牛河梁 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 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 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5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 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 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 “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为传世品。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 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 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

5、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 的面积。王莽之制,基本继承了秦制。 6冯素弗墓: 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 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 (415)。该墓是 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 墓为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 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 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 两墓出土遗物有

6、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 “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 7文思院: 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部门,法门寺出土唐代金银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 宋明时期的考古遗存中也发现有文思院的产品。 8熹平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 四年(175) 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 》、《仪礼》、《春秋》、《公羊传》、 《论语》七经, 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 (183) 完成 ,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 各有校记,备列

7、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 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 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 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9炳灵寺石窟: 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 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 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编号 183个。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据有关文献和现存 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

8、明各代都 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 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 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 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 900余平方米。 10园冶: 中国明代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著作。明代计成著。计成,此书在造园史和园林美 学上有重要地位。现在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著。 《园冶》正文3 卷,前为“兴造论”, 后为“园说”。“兴造论”是全书的总论,“园说”分相地、立基、 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10部分,并附图式200余幅。

9、简述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 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 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 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 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 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

10、 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 (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 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 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 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 铁器的出现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春秋战国时代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11、 汉承秦制,基本上改变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独立陵园制”。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 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西汉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 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以茂陵坟丘最大。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 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 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

12、后陵园的通制。 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 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 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 葬墓地。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 、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 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 便巩

13、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 ? 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 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 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郑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也有 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铝含 量高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 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 江西

14、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 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 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 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 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 址内出土斜方格纹青瓷罍,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 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5、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 及工艺都不如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 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 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 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 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 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题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

16、义 ? 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 河 -丁村系”, 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 河、三 门峡、丁村等石器文化,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 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 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在“ 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 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 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 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

17、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 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 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 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 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 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 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 保持着强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 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 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

18、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 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 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 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 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 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 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

19、均朝向中心广场。 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 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 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 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 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达 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 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 。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

20、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 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 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 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 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 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 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 ,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

21、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 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 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 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 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 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

22、夫三重, 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 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 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 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 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 簋,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墓地 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

23、证实为虢太子墓。 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 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 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 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 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 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 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

24、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 当为夫妻无疑。 另外请参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一、简答题: 1、 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2、 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3、 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 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二、问答题:  1、概述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 2、用考古资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 3、阐述二里头文化两个类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 一、简答题: 1、 简

25、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2、 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 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4、 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时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时代、文化特征及其所处社会形态(用考古资料分析)。 3、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考古资料分析商代所处的社会形态。 4、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 一、简答题: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

26、门石窟       8、青花瓷 二、问答题:(五题中选做三题,每题26分,共78分) 1、概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分布特点 2、概述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区系特点 3、概述西周宫室建筑的基本发现、特点和对中国宫廷建筑的影响 4、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 5、概述唐代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一、名词解释: 1、南京(汤山)人       2、石家河文化           3、尸乡沟商城 4、满城汉墓             5、长沙走马楼吴简       6、唐长安城 7、莫高窟   

27、            8、明孝陵 二、问答题:(每题26分,5题中选做3题,共78分) 9、试述周口店遗址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10、试述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特征 11、试述西周贵族墓葬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基本内涵 12、试述两汉王陵考古的主要发现 13、试述唐代城市考古的主要发现 一、 名词解释: 1、丁村文化          2、屈家岭文化          3、二里头文化 4、狮子山汉墓        5、六朝建康城          6、隋唐扬州城 7、云冈石窟          8、明十三陵 二、问答题:(每题26分

28、5题中选做3题,共78分) 1、试述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基本特点 2、试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编年序列和文化特征 3、试述商代都城考古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4、试述东晋南朝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5、试述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丁村遗址          2、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3、侯马盟书 4、汉阳陵            5、六朝建康城                 6、永宁寺遗址 7、南唐二陵          8、应县木塔 二、问答题: 9、试述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及

29、其基本特点 10、试述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发现及其特征 11、试述秦始皇陵考古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12、试述隋唐两京地区墓葬的形制演变特点 13、试述元大都遗址的主要发现和布局特点 一、名词解释 1、北京(直立)人         2、良渚文化           3、二里冈上、下层文化 4、马王堆汉墓             5、南朝陵墓石刻       6、唐大明宫遗址 7、白沙宋墓               8、麦积山石窟 二、问答题 1、试述考古遗存中断代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点 2、试述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为文化的发展序列

30、及其基本特点 3、试述长江下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发现和特征 4、试述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两晋家族墓地的主要特点 5、试述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6、试述明代南京都城的布局特点、保存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名词解释 1、龙山文化 2、二里头遗址 3、黄肠题凑墓 4、长沙窑 5、魂瓶 6、昭陵六骏 7、土墩墓 8、 9、“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壁画 10、仿木结构砖印壁画墓 二、问答题 11、试述考古研究中断代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点 12、试述太湖流域、杭州湾地区新

31、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和主要特点 13、试述汉唐都城的平面布局和主要特点 14、试举两例我国近十年来重大考古发现 一、 名词解释  1.水洞沟文化     2.良渚古城     3.狮子山汉墓  4.侯马铸铜遗址     5.安伽墓      6.昭陵六俊 7.元大都      8.天龙山石窟 二、问答   1.考古学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2.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序列及特点   3.黄河下游夏商文化特点   4.鄂城周边六朝墓葬   5.隋唐扬州城遗址文化遗存及布局特点   6.明十三陵 一、 名词解释

32、 1、裴文中 2、红山文化 3、偃师商城 4、尼雅遗址 5、象山王氏墓葬 6、南唐二陵 7、西夏王陵 8、云冈石窟 二、问答 1、考古文化研究中的侧年方法及其特点 2、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3、伊洛河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4、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特点 5、巩县宋陵的布局特点 6、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论述题题目大致如此) 一、 名词解释 1、吕大临 2、水沟洞文化 3、寺墩遗址 4、上村岭虢国墓地 5、居延遗址 6、司马金龙墓

33、 7、白沙宋墓 8、上林湖窑址 二、简答 9、试述考古遗址中古植物遗骸对研究古代经济生活和环境变化的作用和意义 10、试述狩猎和采集是经济时代的…和特点 11、试述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标志和特点 12、试述汉代诸侯王墓的埋葬制度和特点 13、试述唐大明宫的主要发现和特点 14、试述元大都的布局特点和对后世城市发展的意义 一、 名词解释 1、石璋如 2、李家沟遗址 3、石峡文化 4、何尊 5、走马楼吴简 6、栖霞山石窟 7、虞弘墓 8、长沙铜官窑 二、简答 9、从新

34、考古学角度论述为什么“考古学思想已经腐朽”? 10、你如何理解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理论 11、简述长江上游地区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12、从“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如何反应汉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13、唐代长安城里坊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4、从考古学角度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及影响 《考古通论》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第一节 01.文化遗存 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02.

35、考古地层学 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03.考古类型学 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

36、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这个演变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出文化遗存个体的相对早晚时序以及源流关系。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04.考古学文化 一群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自生特点的文化遗存群,即可甄别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可以想见,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缘上同一血统,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可辨认的统一文化,在意识上一般自我认同和

37、排他。而具有这4点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可被认为是一个族的共同体。因此,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与一个族的共同体有密切联系。 05.碳-14测年 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06.进化论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阿尔弗雷德.华莱士(Alfred Wallace)是进化论的奠基人。现在人们对生

38、物进化论的一般认识是:进化是普遍的生物现象,每一个细胞、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演变历史,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它们目前的状态是它们本身进化演变的结果,进化导致物种分化,生物不再被认为是一大堆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 、“神造的”不变的物种。生物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自然谱系,各种生物,归根结底,都来自一个最原始的生命类型。生物不仅有一个复杂的纵深层次(从生物圈到生物大分子),它还具有个体发育历史和种系进化历史,有一个极广阔的历史横幅。 ——经过了科学与宗教的激烈斗争,多学科的取长补短,终于取得了结论:人类起源于动物。但是人类起源于什么动物,什么时候、在哪里、经过什么途径演变成为了智慧动物?引起了更多

39、学人的不懈探索。 第一章第二节 01.“敦煌文物”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据唐代碑记,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现存最早洞窟的时间相当于北魏,以后又经历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清等朝代,上下1500多年。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元箓发现“藏经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4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引人注目。1907年英国的A.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和绘、绣的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文物1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

40、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罗振玉《流沙访古记》中曾提及端制军(端方)闻之扼腕,且欲购回其中部分)。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С. Φ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L.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1944年,在莫高窟建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1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进行敦煌学的研究和对莫高窟的保护。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莫高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

41、雕刻,故采用泥塑)的共492窟,计有历代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3000余身(圆雕像2000余身和影塑1000余身)。 02.“有字甲骨” 1898年冬天,商人范寿轩因估售古董,曾到后来的甲骨文专家王襄家中谈起有字龙骨一事。孟定生在座闻之,意为古简,诣车访求。翌秋,孟携龟板至王斋求售,世人始知有字甲骨。长期以来人们流传甲骨文是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那是因为当年王氏曾以二两银子一字的高价四处搜求甲骨文,风骚一时所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悲愤自杀,他所收藏的甲骨文便转到刘鹗手中,同时刘氏也四出搜求,所获不少。罗振玉看到刘氏的甲骨文,知是稀世之宝,便纵容他选

42、择部分拓印成册,于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于1903年问世。次年,孙诒让就根据《铁云藏龟》写就了《契文举例》,考释甲骨文字。经历这样的“历史”,甲骨文的身价就更高了,客观上招来老乡的四处滥掘,中间商隐匿“产地”。罗振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探到甲骨文出自安阳,从而考证了那是商代后期的王都。 保护和科学地发掘殷墟遗址,已成为当时学术界乃至政界的当务之急。1928年,发掘开始。当时由董作宾具体准备和主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由字甲骨”。但最后至1937年还是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发掘了宫殿基址、10 座王陵、1200多座墓葬和祭祀坑,获得了大量陶器、青铜器和24794片甲骨等重要文化遗存。

43、 03.“区系类型” 1970年代末,中国考古学资料已有相当积累,也甄别了若干个考古学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随着考古学文化更多地被确认,和个案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必然产生的学术课题。苏秉琦教授在《文物》1981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的区系类型问题》,把研究单个考古学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全国的考古工作中去。说明中国史前时代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六大文化区系。各文化区内各有其文化系列和文化支系(文化类型),既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的文化类型,又与之发生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中华文化之整体。对此理解后,各地考古工作者在本“区系”内,着力于文化类型的划分,渊源、特征、发展道路、文

44、化关系的分析,厘清各自“区系”的文化,最后从顺理成章地归纳中国古代史。 04.“殷墟十五次发掘” 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设立了考古组,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立的考古学机构。考古组组织了15次殷墟发掘(至1937年)。发掘均由政府出资,选定接受过田野考古训练的年轻学者主持,按照中国人自己的计划,遵照现代考古学的理论指导来进行。发掘成果包括10座大型陵墓和上千座“人牲”祭祀坑等遗迹,以及包括大量有字甲骨在内的遗物。更主要的是,通过15次发掘促成了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在中国的成熟,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因此北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二章 01、北京人 1921年

45、奥地利学者师丹斯基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l第一颗“中国猿人”(后调整其学名叫“北京猿人”,俗称北京人)臼齿,引起轰动,1927年正式发掘,1929年发现了第1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此后一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时的发掘中,又相继发现了4个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颌骨、牙齿、肢骨等人类化石和大量的文化遗物。不幸的是,这些珍贵的化石在1941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下落不明,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丑闻。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文化层堆积来看。早期人类使用这个洞穴或在附近活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综合不同方法所测定的年代数据显示,早期人类使用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第一阶段为距今50~40万年,第二阶段为距今

46、40~30万年,第三阶段为距今30~20万年。 根据所获资料,认识了北京猿人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 1、体质特征 脑骨还保持许多原始性的性状:例如,头骨前额较低平,头骨最宽处在耳孔稍上方头骨壁较厚,平均厚度为9、7毫米。平均脑量为1075毫升(现代人平均约为1400毫升)。吻部显著向前突出。男女两性的头骨差别很明显,男性比女性的粗壮得多。 肢骨的原始性质:例如,股骨体上从前后方向看比较扁平,这些与现生猿类接近;股骨和胫骨在内部结构方面:髓腔细小而管壁很厚,海绵骨质致密。其股骨髓腔直径占骨体最小直径的 1/3,而现代人则为1/2,其胫骨髓腔更小。 从北京猿人的整个体质特征看,其身体各部分

47、的进化速度并不一致。肢骨与现代人差别很小,但头骨则有较多的原始性质。这种头骨原始而肢骨进步的现象,在北京人发现之初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法国学者步勒和沃弗雷曾解释为周口点存在过两种人类:一种是原始的北京人,另一种是“进步的人”,后者吃了前者的肉,留小了头骨)。其实这种现象在东南亚的爪哇直立人,还有后来发现的东非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地的直立人标本也可见到,应是人类进化的镶嵌现象的表现。 2、文化特征 北京猿人曾经使用的石器原料多达40余种,其中以脉石英为最多数,约占全部材料的88、8%。石器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和石球等6类刮削器是周口店遗址发现最多的石器种类,占石器总数的

48、75%,以石片为毛坯,形体都比较小,重量很少超过20克。大型石器中的砍砸器(早期称斧状器)最为重要,占石器总数的5、4%。 02、丁村人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汾河东岸,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旧石器地点。丁村人化石包括1954年在第100地点发现的3枚牙齿化石和1976年发现的右顶骨后部骨片。从已发现的化石情况看,其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都有相似之处。具有铲形门齿和顶枕间骨等特征,说明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 主要文化遗物是石制品。根据1950年代的研究,丁村石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石核石器,另一类为石片石器,并以石片石器为主。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

49、大尖状器、石球、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由于尖状器的形状和制作都具有特色,故被称为丁村三棱尖状器。 丁村旧石器工业具有很鲜明的特点,但对其文化性质却有不同的认识。一些西方学者往往将丁村旧石器同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阿舍利或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相比照。因而强调文化的外来因素。与此相反,中国学者则认为丁村旧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是中国旧石器文化区域性渐进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尽管中国学者都承认丁村旧石器工业是以大型石器为主的、独具特色的,但对其文化传统却有不同认识。一种认为是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中大石器系统的典型代表,即合河—丁村系(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系统);另一种则认为丁村只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中期突然

50、出现的大石器文化,其来龙去脉尚不清楚。 03、山顶洞人 山顶洞遗址位于周口点北京猿人遗址的顶部,1930年因清理寻找北京人遗址堆积的界线而发现。1933~34年发掘期间,发现了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装饰品。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动物化石有54个种类,其中48种为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中,仅有最后鬣狗、洞熊和鸵鸟为绝灭种,占整个群体的12.1%,其余均为现生种类。这说明山顶洞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较晚阶段。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堆积的年代为距今2.7万年,开始阶段的堆积为3.4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类化石的材料包括8个个体。其中有2个成年男性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