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堆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最初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两大社会职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手段。3.教育起源的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论、生物学起源论、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以及社会交往起源论等。4.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最根本条件是人类劳动的进行、必要条件语言的形成。5.学校教育产生的时期:奴隶社会。6.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遍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教
2、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及整个社会发声联系,且联系越来越紧密。3.教育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变革性。4.教育形式多样化。5.重视教育立法,教育走向法制化。6.教育逐步终身化。7.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逐步走向全球化。7.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学记。8.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9.在教育学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至此,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被确立)10.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
3、、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1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2.个体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因: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是:1.顺序性和阶段性2.不平衡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别差异性4.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人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即人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体表现是: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2.遗传对人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遗传所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3.要正确认识人们的
4、遗传素质的差异4.遗传素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也是可变的。6.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7.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8.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建立能力核心的培养模式3.创设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独立:1.经费独立 2.行政独立 3.思想独立 4.内容独立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2.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简答题):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5、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方法、教学设备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4.教育具有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5.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6.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民主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开放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7.教育现代化的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手段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8.教育的改革与应对措施: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题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总的规定,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2.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控制功能
7、4.激励功能5.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因素: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人的因素: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五章 现代学制1.教育制度的特征:1.教育性 2.客观性 3.取向性 4.强制性 5.历史性2.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为 学制:
8、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横向的学校阶段分析: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4.高等教育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4.“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施行的第一个学制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角色:1.家长的代理人2.知识分子3.教育研究者4.学生的朋友3.教师职业的特点: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2.专业发展的方向性3.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9、4.专业发展的差异性5.专业发展的情境性4.学生的权利:1.安全保障权2.受教育权3.受尊重权5.理想的师生关系: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1.课程:即我们生活中常理解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2.从课程的呈现形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3.学科课程:它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4.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隐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教学计划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与结果,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6.课程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程、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方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