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录: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同样被关注着。幼儿园数学教育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让数学应用于幼儿的生活,不断的进行着探索与改革。《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量和形的抽象操作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 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尤其是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怎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让孩子掌握并在生活中运用,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了解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去学,变“教过”“教会”到幼儿在各种生活化数
2、学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具体的,而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能使幼儿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表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幼儿学习逻辑知识需要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但也正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幼儿初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思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尝试并寻找出幼儿数学学习与幼儿生活的连结点,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数学教育联系儿童
3、生活”的原则,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育、思维 正文: 教育向幼儿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趋势。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一年来,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贴近幼儿生活、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赋予幼儿学的兴趣、乐趣,使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引导幼儿思维。
4、 首先,我园是唯一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孩子们活动在小区里,我们利用小区的优势让幼儿感受数学,如:楼房的门牌号,每幢楼的楼层,每层楼有多少户,小区中有多少花坛,多少棵树,多少个休闲椅等,让幼儿每天走进小区就能亲身体验到数学在身边。 其次,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在楼梯的台阶上运用花朵表示台阶的数量,用卡通标志表示楼层,用七个小矮人的图案制作成数字班牌,班内盥洗室里有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等都有数学,使幼儿每天接触的事物都与数、量、形有关,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从而引发幼儿观察和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数学现象,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
5、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吃饭时引导幼儿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我们为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整洁、美丽的教育大环境,从而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二)将数学教育过程生活化,锻炼幼儿思维。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
6、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如:小班幼儿学习图形的排序,我园的赵老师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里的情境,设计《小路的遐想》活动;中班学习序数,郝老师创设拍照的情景,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正排序和你排序,认识了第几。大班创设购买“车票”的活动,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沈老师的活动《秋天的树叶》,她和孩子们到小区里捡树叶回到活动室后,先统计自己捡的树叶数量,然后分类 ,统计每种树叶的个数,整个活动整合了数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教师们精心的设计各种情景教学,让幼儿在兴奋、热烈的实
7、际经验中理解数学,努力使数学不再是枯燥。满足幼儿的探究的欲望,使幼儿获得思维发展。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幼儿在“娃娃家”、“餐厅”里分配餐具、食物时练习一一对应和一样多;在“花店”中做花的幼儿会数一数今天一共做了多少支花;花店的老板会按照不同花的种类进行分类摆放;插花的幼儿会按照花的颜色和种类进行搭配插花,如:两支红色的康乃馨、两支白颜色的玫瑰、一枝粉的百合等。在
8、剧院”观看表演时,学会按票找座位,认识序数;在“照相馆”里认识一寸、两寸等不同规格的照片,老板还要统计每天照了多少写真、多少张证件照等;在“银行”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在“超市”里学会按种类、颜色、味道、以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等特点分类;还有在“医院”,学会看体温表的读数、听心脏的跳数等。教师们创设了包含数学因素的材料和情节设计,且材料的提供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思维能力。 3、在主题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我们将各年龄段幼儿
9、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在小班在开展“好吃的水果”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中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的生日”“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数字的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在大班《中国记忆》的主题活
10、动中,我们通过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认识年月日、公历和农历,了解那些节日在公历,哪些节日在农历里。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 教师们还利用墙饰展示主题活动中的数学。如小班《数宝宝的世界》,开展“数字历险记、我是谁、给数宝宝送花、我看到的数宝宝”的主题墙饰,记录幼儿对数的了解和感知。中班《有趣的数字》、《0的秘密》的主题板块,融入了自然数的实际意义;大班《我们的城市》这个主题墙饰,融入的数学教育中自然数及其运算、空间概念,使幼儿思维锻炼更加提高。 (三)挖掘幼儿一
11、日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幼儿的思维。 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充分地挖掘幼儿园中每个教育环节的功能,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早上来园活动中的数学,小班我们设计《我笑了》,让今天来园的幼儿在自己的照片旁贴上一个笑脸,感知多少;中大班设计《今天我来了》,让幼儿自己将姓名花片标记挂上,一个挂钩位置放一个花片标记,感知一一对应,最后通过比较感知挂钩与花片标记的多与少。每天我们让幼儿统计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数的?孩子们从1个1个数逐步地过度到2个2个数、5个5个数,从中很自然地学习了按群计数的方法
12、另外,数完今天的出勤人数后,我还让幼儿统计一下没来的有几个?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户外活动中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如:在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通过户外体育活动,有意识地提供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编应用题,如我拍了两下球,拍了三下球一共是几下球?我手里有五个圈,投了两个圈,我手里还有几个圈?在跳房子游戏中我们创编按“单双数”跳、按“图形”跳的方法等。教师们创设《户外数学体育游戏集》,丰富了幼儿的体育活动,使幼儿数学思维在活动中进行实践。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也创设许多数学内容,如:自选玩具时,老师每次活动都提出不同的数量要求,幼儿学会按数取物;串珠游戏时,教师引
13、导幼儿按照各种规律来串一条漂亮的项链,并逐步地加深难度,培养幼儿有规律地排列;在玩拼图时,教师培养幼儿部分与整体概念;玩折纸时,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不同形状的纸,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幼儿利用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折出不同的物体,并在折的每一步中让幼儿发现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们注重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在给植物浇水时,教师启发幼儿用口杯、可乐瓶去盛水,感知哪种容器盛水最多?孩子们会积极思考,想到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去解决;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每日的出勤记录、气温变化图、
14、我喜欢的玩具、商品的价格等等,做出各种图表,发展幼儿获取数据的能力、发现社会生活与数学间的关系;幼儿在园过生日分蛋糕时,引导幼儿学习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值日生分碗筷时,掌握点数,一一对应关系得到锻炼与提高。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和利用提供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家园共育,扩展幼儿思维。 家园共育是《指南》的教育理念之一。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我们带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幼儿讲讲自己家中
15、的人数及相互的关系称呼,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是父母的手机号码;表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方法;每班教师利用《家长园地》,每周开展数学亲子游戏,指导家长游戏方法;幼儿园还开展《亲子运动会》,教师们在运动会中将设计的“数学游戏”展现给家长,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加,在数学亲子游戏中,家长感到幼儿思维的发展,这些活动内容也拓展了家园共育学数学的天地。 经过实验研究,我们的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幼儿数学意识增强了,充分注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创造合适的数学学习机会,不仅学习数字、运算等一些数学技能,更着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自信
16、形成主动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持久地对数学的追求。比如:利用散步机会,让幼儿寻找路上的数字,如公交站牌、商店营业时间、红绿灯倒计时器、车牌号码等,让幼儿理解数字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大班家长还主动配合幼儿园,让大班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带幼儿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并将幼儿的实践成果用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在家庭里也可以创设条件,利用环境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陶行之先生认为:社会教育“数学化”,就是要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教师们
17、请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停车场,数一数车辆的多少?分一分车辆的种类?带领幼儿进入菜场就让孩子尝试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价格,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通过社会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扩展了幼儿的数学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在生活环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引起幼儿的注意,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注意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帮助幼儿“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学习,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形式:论 文 单位:南开区第六幼儿园 姓名:张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