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启悟”模式的《孝行于亲》教学设计
杨先元
教学前情:
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自编教材。前有“走近经典”2课时,“孝(一、二)”各2课时。“孝(一)”谈“孝”的内容,主要教材为《孝经·开宗明义章》及《论语》相关内容;“孝(二)”为各种人如何尽孝,强调要“敬”,主要讲天子、士、庶人尽孝的内容,教材来自《孝经·天子章》《孝经·士章》《孝经·庶人章》《论语》《礼记》。
本章内容为“孝行”,即将孝落实在行动上。
教学目标:
1.会背诵两则《论语》,会吟诵《蓼莪》;
2.了解初中阶段努力学习就是行孝的道理;
3.在实践中体悟与父母谏诤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
2、方法:
1.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2.实践体悟。
教学步骤:
一、旧课复习
1.齐吟《孝经·开宗明义章》
2.抢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质疑——“猜”:本节课的标题是“孝行于亲”,猜是什么意思?
引导、讨论,之前的课是孝的内容,这里是?
——如何行孝
如何行孝的内容很多,中学阶段我们知道与我们相关的两点就够了。
三、课堂新授
1.经典选读一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质疑:根据预习自说大意,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重点讲解:志——本意为“之”(前往)+“心”(心思)=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补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
3、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
质疑、引导:“上孝养志”,说的是最好的孝是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培养自己的志向(或承继父母的志向)。
*讨论感悟:初中阶段的你,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孝行?
(过渡: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志向相左,或者父母本身有不良习惯或者与核心价值观有偏差,我们该怎么办?)
2.经典选读二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质疑、引导,重点讲解:“争”,同“诤”,谏诤。(进谏、规劝)
小结:不义则争。
如何争?——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质疑、引导,重点讲解:几,读jī,意为“轻微
4、委婉”;从,听从;又,也;劳,忧愁。
补充:“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孝道故事:芦衣顺母
自讲大意,有疑问请提出来。
探究:闵损规劝父亲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委婉地讲清利害关系。
*讨论体悟:你曾有过向父母劝谏的经历吗?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如果换作现在,你将如何向父母亲劝谏?
播放视频:文雯的理想
探究:文雯用什么方法向父母劝谏?
明确:用自己在一个方面的实力来向父母证明自己。
四、小结,诵读经典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做准备,也许,只有失去父母的人才会领会到其中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吟诵《诗经·小雅·蓼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