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词解释
门厅——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渡、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过厅一般位于体型较复杂的建筑物各分段的连接处或建筑物内部某些人流或物流的集中交汇处,起到缓冲的作用
流线组织——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是指对于人流和物流的合理组织。
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
勒脚——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
埋深——从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
有组织排水——是将屋面划分成若干排水区,按一定的排水坡度把屋面雨水有组织地排到檐沟或
2、雨水口,通过雨水管排泄到散水或明沟中。
建筑空间——供人使用的场所,它们的大小、形态、组合及流通关系与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往往还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层高、净高——层高是建筑物内某一层楼(地)面到其上一层楼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净高即建筑物内某一层楼(地)面到其上部构件或吊顶底面的垂直距离。
基地红线——是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
结构找坡、材料找坡——结构找坡指由结构构件形成屋面坡度。材料找坡指通过材料放置形成屋面坡度。
结构找坡是将屋面板搁置在顶部倾斜的梁上或墙上形成屋面排水坡度的方法。材料找坡是将屋面板水平搁置,在
3、上面用轻质材料垒出一定的缓坡来。
2、问答
1)建筑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9
1. 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
2. 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4. 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
2)与建筑物使用空间的平面形状有关的因素是什么?P12
1.该空间中设备和家具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2.使用者在该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3.采光、通风及热工、声学、消防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3)为什么建筑平面设计中较多的采用矩形?P17
在矩形的平面中分隔构件与承重构件之间较容易取得协调成一致,布置家具不会因为平面的相邻界面之间
4、成角度或者界面成曲线而需要特殊处理,平面之间的组合也比较方便。
4)影响确定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因素有哪些?P35
1. 城市规划的要求;
2. 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
3. 选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 ;
4. 城市消防能力的影响
5)建筑物进行体型和立面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41
1.符合基地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要求
2.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建筑类型的特征
3.合理运用某些视觉和构图的规律
4.符合建筑所选用结构系统的特点及技术的可能性
5.掌握相应的设计标准和经济指标
6)建筑构造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P94
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变化的要求
2.充
5、分发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
3.注意施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4.注意感官效果及对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
5.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符合相关各项建筑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7)墙体设计要求P126
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合适的材料性能、适当的截面形状和厚度以及连接的可靠性;
2. 具有必要的保温、隔热等方面的性能;
3. 选用的材料及截面厚度,都应符合防火规范中相应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所规定的要求;
4. 满足隔声的要求;
5. 满足防潮、防水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8)构造柱的设置位置P138
构造柱一般设在建筑物易于发生变形的部位,如房屋的四角、内
6、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有错层的部位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和墙体紧密联结。
9)墙身水平防潮层的三种不同做法P143
10)根据防火规范,简述防火墙应采取的措施P145
1. 耐火极限不小于4.0h;
2. 直接设在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上,并高出不燃烧体屋面不小于400mm;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不小于500mm。当屋顶承重构件为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包括纵向防火墙)可砌至屋面基层的底部,不必高出屋面;
3. 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动关闭;
4. 防火墙上不应设排气道,必须设
7、时,两侧的墙厚不小于120mm;
5. 防火墙不应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否则内转角两侧的门窗洞口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m。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最近距离不小于2m。设耐火0.9h的非燃烧固定扇的采光窗时不受此限
11)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P191
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关系等。
12)楼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P198
梯段—— 含有踏步,解决高差
平台 —— 供交通转折及登高休息
扶手栏杆(栏板) —— 提供安全保障
13)建筑门窗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232
1.采光和通风方面的要求
2.密闭性能和热工性能方面的要求
3.使用和交通安全方面的要求
4.在建筑视觉效果方面的要求
14)设置沉降缝的条件P307
针对有可能造成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因素,例如地基土质不均匀、建筑物本身相邻部分高差悬殊或荷载悬殊、建筑物结构形式变化大、新老建筑相邻(或扩建项目)等,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沿结构全高,包括基础,全部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