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蜡烛》 习题精选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 píng( )障 jū( )躬 肃mù( ) 颤wēi( ) 3. 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是 。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网首尔5月27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联合通讯社27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
2、报道说,朝鲜26日夜间在东海岸地区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至此,朝鲜在25日核试验后已经发射5枚短程导弹。 据报道,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青瓦台官员27日通过电话告诉韩联社说,韩国情报当局获悉,朝鲜已于当地时间26日21时10分许向朝鲜东部海域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目前“韩国情报部门正在了解进一步情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
3、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
4、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
5、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
6、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6.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7.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8.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9.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10.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 给仇人一块面包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7、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拥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他们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
8、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地后退。许多战俘
9、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
10、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的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
11、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11.给黑体的字注音 荷枪实弹( ) 呆滞( ) 木讷 ( ) 蓦地( ) 12.第三段中在围观的人群中为什么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划线句“他们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
12、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请分析此时妇女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6.文中的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提示】 1.fú;jiào;lì;pú;fú;yè 2.袭;屏;鞠;穆;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5. 韩联社称朝鲜再次发射一枚短程导弹 6.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7.“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8.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9.“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