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思“带着问题读” “带着问题读”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针对文章(或段落)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结构或其他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带着问题读”是多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为学生的阅读指除了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明晰的目标。它是对“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种革命,的确对小学阅读教学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因此曾经被作为经验广泛传播。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在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要是学生得
2、到全面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创造才能。 但是“带着问题读”这一层经历过功劳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在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却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先天缺陷。” 第一,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 “带着问题读”,“带”着谁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所谓带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发放发射机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方法设计的,她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学生置于从属的
3、被动地位。教师的这些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考设置了框架,这种对学生指向和内容的规定,虽然可以方便的、直接连党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她却限制了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裕创造性的表达,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带着问题“去读,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实际上他们所带的问题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紧紧的控制着自己,不允许自由行动。从实践的角度看,学生”带”着问题读,也是课堂上的读书发生了“异变”——把学生的阅读变成了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在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课堂上学生读书后的表达,往往都是三言两语或就问题答问题,经常时枯燥无味的。因此他们的发言,目的只是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
4、题,而不是在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很少加入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独特理解。固然这种独特的理解也许是错误的,但错误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习和思维的光彩往往就闪现在这些“独特”之中。 我在讲《穷人》一课时,让学生读后自由发表自己读书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课文作者这样安排教材,不能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好品质”我反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如果我是作者,我马上让桑那有两个孩子,让死去的西蒙有五个孩子.”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讲过,人物克服的困难越大,越能表现人物的精神。桑那本身有两个孩子,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一下子又抱回西蒙的五个遗
5、子,困难又多大!这不表现了桑那更加高尚的品质吗?”我引导学生用“算账”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假设的错误:安原作的安排,桑那一家7口人,即使每顿节省一口饭,分给报来的两个孩子,每人能分道三口半,凑合着能活,按学生的安排,桑那一家只有四口人,同样每人省一口,四口饭分给抱来的五个孩子,每人不到一口,养不活。这样使学生弄清了办事时,自己的意愿应该符合实际的可能,写文章时,要考虑周到,要合情合理,不能顾了这头,忘了那头。 这样的表达和讨论,确实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他们生疑、质疑,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情景
6、在“带着问题读”的方式中是不会见到的。 第二,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单单是理解课文)阅读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如识记能力、诵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但是要识记、要诵读、要鉴赏、要理解,就首先有一个是什么、诵什么、解什么、赏什么的问题。所有这些,通常都写在教师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栏内,然后在化作若干个问题,上课时“带”给学生。只需学生“按图所骥”找到问题的答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余设想,如果学生身边没有教师来提出问题,他还会读书吗?还知道从一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吗?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读了课外书,只能说出一些热热闹闹的表面情节。
7、什么原因呢?他不知道该识什么、诵什么、解什么、赏什么,一句话,他不知道该从文章中汲取什么“营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耐心细致的把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设计成各式各样的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带这问题”去读书。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指向,读起来没走一点弯路,重点、难点、疑点的破解都是一箭中的,教师也认为课上得顺畅流利。岂不知,正是因为教师的这一番“耐心细致“,代替了学生自己在阅读取向方面的思考。学生只需“一张口”就可以“吃到饭”,哪里还需要“渔”与“猎”!久而久之,他们面对一篇文章,不会自主的确定从文章中学些什么,不懂得从那些角度去深入
8、思考,抓不住能够突破全篇的关键段落或语句,发现不了值得品味、欣赏的精言妙语,也说不出独到的见解,提不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只能说一些零散的故事情节。这种状况,难道不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吗? 第三,有碍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生阅读,应该养成一边读、一边想,和能够反先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有助于逐步形成能力。但是,“带着问题读”用不着学生在去发现什么,提出什么问题,他们只需要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回答问题。几年书念过之后,他们反倒形成了另一种习惯——等着脚实体问题。我曾多次做过实验:不给学生提出任何“阅读思考题”,就让他们自己去读,读后让他们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话
9、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个别发言的,也只是提出某某词怎么讲。这既是能力的缺陷,也是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培养的学生,表现则有明显不同。在讲《高粱情》时,有的同学就问:“‘高粱塑造了我们的躯体和生命’?‘塑造躯体’可以理解,为什么还‘塑造了生命’,‘躯体’和生命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的提出,表明了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抓住了关键,抓住了疑点。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时把问题“带”给他们,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学生形成了思考之一的习惯,对其发展具有具大的作用,而且这种发展是自主性的。 那么在阅读课上应该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呢?通过我的一些实践研究,又一下初步心得: 首先
10、不要把问题时为唯一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避免出现“满堂问”的局面。阅读理解的最主要手段是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锻炼他们自主的表达学习心得、学习收获、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一点较大的资助思维空间,想错了、说错了也没关系,更不要责备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表达和质疑的质量一定会逐步提高。 其次是在必要提问的情况下,要仔细斟酌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尽量不提那些直接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我在讲《太阳》一课时,一些看起来非提不可的问题,如“他洋油那些特点”“课文怎样说明太阳的远、大、热?”“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等,一律都没提,都都是采用各种训练方法,让学生自悟自得的。提问时尽量采用旁敲侧击、拨云见日、声东击西、陈仓暗渡、隔山震虎、点石成金、架桥铺路等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发,打开思路,而不是去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为这样的问题在文中时没有现成语句做答案的,必须以课文为依据,深入思考才能解决。 当然,避免过多提问题和不当提问的方法绝不仅限于此,以上所述也只是举例而已。这就需要广大老师共同研究探索,时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在不是一问一答、一问到底,而要呈现一种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点拨指导的生动活泼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