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法研究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人教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
一、开发挖掘,使教
2、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3、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材呈现了一幅教室布置图,由彩旗、灯笼、纸花、学生等情景组成,这幅主题图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课上,我提问:图中的物品是随意摆放的吗?谁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一些有用的数学规律?学生立刻开始思考,并在找规律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
4、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增、换、删、改。
1、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两位数加两位数》。
首先教师创设小胖和她妈妈一起去商店购买东西的情景,当小胖挑选足球和飞机这两样玩具时,发现付的钱是38+25超过以前所学的知识时,教
5、师先让学生猜猜大概要付多少钱,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口算知识和已熟悉的位置表,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圈一圈,边圈边想,自己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自己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很注重图示与算法的统一,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圈的道理是什么,并说出圈的过程和口算思维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用多种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的加法时,教师始终要求学生依托位置表进行思考,同时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分步进行。在探究多种算法的过程时,至于哪种方法最好,教师
6、没有作出直接的简单的评判,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 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找规律”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两幅在摆图形的图画,这两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图形的摆放规律。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是静态的。如何将抽
7、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规律高学生找规的能力?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教师摆立体图形的实物,课堂上让学生猜测下一个是什么,并说明自己找到的颜色和形状上的规律。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接着,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摆图形,找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最后让学生自由地有规律的摆一摆。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找到规律,创造规律。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