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枣儿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2、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法学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儿歌 枣儿青,枣儿黄,枣儿老来红脸膛,爷爷树下望,儿孙在远方;枣儿青,枣儿黄,枣儿成熟甜又香,儿子树下望,父亲在他乡;枣儿青青,枣儿黄黄,红红的枣儿甜又香,爷爷奶奶盼儿孙,儿子女儿唤爹娘;枣儿甜,枣儿香,大红枣儿记心上,人间亲情在,天涯连故乡…… 二、 作者简介 孙鸿 剧作家 1999年《枣儿》 荣获曹禺优秀 话剧小品 奖
3、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什么叫象征? 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枣儿象征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象征。 四、合作讨论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4、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谈谈枣儿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理清结构 枣儿 老人 寄托人物感情 线索 枣儿 象征 男孩 反映人物生存状态 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
5、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第二次是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不嫌脏,还感到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第三次是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老人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6、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7、……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五、归纳人物形象 老人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纯真可爱,好奇而又懂事。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
8、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六、探究主旨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
9、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七、艺术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
10、象征意味。 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双重性 表层 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 深层 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 双向性 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至爱亲情 传统失落 多样性 内涵丰富 理解多样 八、课后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 板书设计 枣儿 老人 寄托人物感情 线索 枣儿 象征 男孩 反映人物生存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