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电脑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其宗旨是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
2、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误区 1.1 忽视教材的自身特点 多媒体说到底是一种媒体,不是一种处处适用的媒体,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不顾课文实际,盲目地为了用而去使用。如一部分课件的练习设计,只是将“组词”“填表”等课后习题移到屏幕上,缺少启发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制作的价值也不大。 1.2 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多媒体课件也必须为这一“要求”服务。但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要求。如有位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音朗读时,由于文字下
3、方配有能动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的朗读上。教师应严防教学媒体所激发的浅层兴趣,干扰学生对文字教材研读的兴趣。 2 走出误区,注意“三性” 那么,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性”。 2.1 实效性 小学生的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或过程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到雷利的“失父之痛”,播放了在机场接爸爸的画面和悲伤的大提琴伴奏曲,笔者随音乐深情朗诵
4、:“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情景的创设,真情的投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拨动学生心灵上的琴弦,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2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海底世界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使他们对
5、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超文本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了丰富信息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动画等,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字资料。 如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桂林,了解桂林,教学之前,笔者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桂林”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笔者又趁热打铁,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桂林的传说、桂林的概况、桂林的风味小吃,并欣赏了桂林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3 小结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笔者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响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