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薛霁,第一章 导论,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目 录,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一,),卫生保健的起源,(,二,),医疗药物的起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返回目录,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两
2、晋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3.,明清时期,命门学说,藏象理论,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创
3、立三焦辨证,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形体结构整体性,基本物质同一性,机能活动统一性,病理上,内脏,形体官窍,体表组织器官,脏腑,脏腑间相互影响,诊断上 以外测内,治疗上 整体调治,返回目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生理病理,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环境,诊断治疗,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治疗:三因制宜,(,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返回目录
4、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生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 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 病性,病位,正邪关系,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与辨病,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辨病与辨证相结
5、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二、注重整体研究,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三、援物比类,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返回目录,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发展现状,(,一,),中医学事业蓬勃发展,(,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二、中医学的展望,返回目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