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幼时记趣》复习导引 一、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二、文体:自传体散文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余忆童稚时 余:我 ;稚: 幼小 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2、 3、见藐小之物 藐:小 4、必细察其纹理 纹理: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比 6、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7、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 8、又留蚊于素帐中 素帐:白色的蚊帐 9、果如鹤唳云端 唳:(鹤,鸿雁) 高亢地鸣叫 10、怡然 称快 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11、于土墙凹凸处 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 丛杂:多而杂乱 13、常蹲其身 其:这里指自己 14、凹者为壑 壑:山沟 15、拔山倒树而来 拔:移,搬开 16、盖一癞
3、虾蟆也 盖:原来是 四、通假字 1、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通“丘”,土山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五、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的) 昂首观之(它,指蚊子)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 昂首观之(观看) ③以: 徐喷以烟 (用;)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 以丛草为林(把 ) ④为: 项为之强 (因)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以虫蚁为兽(当作) 温故而知新(
4、旧的 ) ⑥其: 常蹲其身 (指自己) 神游其中(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文: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文: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6、鞭数十,驱
5、之别院。 译文: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六、内容分析: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第1段,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部分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 “物外之趣” 的具体分述。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第2段,写观蚊如鹤之趣。 这一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作者为此心神专注,兴味盎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 1、 作者从几个角度来描写夏天蚊群的? 声音——如雷;飞舞——如鹤;数
6、量——千百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对观察蚊群的兴趣之浓。 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 1、作者为什么将蚊子视为“鹤”呢? 因为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 2、这一“幼趣”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哪些特点? 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1、第一句交
7、代了哪些内容呢? 交代了观察的地点、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目”“视”前分别以“定”“细”二字来修饰,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与目并用的。 2、本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第4段,写哈蟆吞虫、自己驱赶哈蟆的情景。 1、第一句描写哈蟆扑来的情状。“拔山倒树”与“丛草为林”“土
8、砾凸者为邱”相照应。 2、描写蛤蟆扑来时的情状用了哪些词语?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 2、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年幼时怎样的性格?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七、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三件趣事,描绘了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四幅图画,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八、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采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开头总说
9、物外之趣”。主体部分详尽具体地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像奇特。 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联想和想像,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所见之景 联想、想象 飞舞的蚊群 群鹤舞空 蚊虫冲烟飞鸣 白鹤青云(鹤唳云端) 丛草 森林 虫蚁 野兽 土砾 丘谷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 九、拓展延伸 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
10、了好奇心(有童真童趣);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③眼力好; ④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2、“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十、巩固练习 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物外之趣。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物外之趣。记叙了三件趣事,依次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
11、打蛤蟆;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3、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 观蚊如鹤(夏蚊成鹤)。(只用4个字) 4、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以神游丛草为好,丛
12、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 5、“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6、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7、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8、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9、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C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0、第一段与二
13、三、四段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 11、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三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翻译: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加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
14、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 我常在高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成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6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