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教学,数学教学的金钥匙 淄博 边雪梅 前几日,一次不经意的摸底测试,填空题“与 互为相反数”,错题率竟高达25%;问其原因,竟是把“与 互为倒数”,两题混为一谈,可悲、可气、可怜……纠其实质是学生不认真阅读理解所致。于是,我当机立断把上课如何“教”学生做题,改为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寻觅解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答案就在题中,题中自有金钥匙”的道理,现把点滴收获介绍给大家。 一、对于填空题、选择题,阅读时要注重寻找重点词、重点句、找关键之处。 如:(1)10am+nb3与-3a5bn是同类项,则m= . n= m-n= 。本题
2、的重点词是“同类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同类项”的定义入手,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易得m+n=5, 3=n从而得到n=3, m=2, m-n=-1。 (2)在数轴上表示出绝对值大于2.9而小于的所有整数是 。此题的重点词是“数轴”、“绝对值”,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从“绝对值”的概念入手,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这个数到圆点的距离. - -2.9 0 2.9 把数轴以原点为界分为“左右”两部分,原点左边是负数,原点右边是正数。学生往往忽视了左边的负整数而出错。借助数轴这一工具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3)已知5X6-4m -3=0是关于X的一
3、元一次方程.则m= 。此题的重点词是“一元一次方程”,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入手,抓住它的特点: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幂是一次。易得:6-4m=1,m=. (4)把250元钱存入银行,8个月得本息和258元,则这种储蓄得月利率为 。本题得重点词是“本息和”,重点句为:8个月得本息和258元。从“本金+利息=本金和”入手,故设:这种储蓄月利率为X. 根据题意得,250+8×250X=258. 解得X=0.04,即X=4%. (5)用一根长为76cm的铁丝,做成一个长与宽的差为8cm的长方形教具,那么这个教具的长于宽分别是 。此题的重点句为“用一根长为76cm的铁丝”,“做
4、成一个长与宽的差为8cm的长方形教具”;关键词“用”“76cm”“做成”“长与宽的差为8cm”;隐含条件“76cm的铁丝是长方形教具的周长”不妨设:长方形教具的长为Xcm,则它的宽为(x-8)cm.根据题意列方程得,X+(X-8)=76÷2 解得X=23 则宽为15. 二、针对一些重点词不明显得题目,应注重把握题目的大意,看题目的整体结构。 -3 a aaaa b -5 2 ×3-2 4 m n 如(1)m、n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求方程ax+b=0的解。 此问题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横观题目要求。求a=? b=? 然后代
5、入方程ax+b=0求得方程得解即可。 (2)如果m是三次多项式,n是三次多项式,则m+n一定是( )A.六次多项式 B.次数不高于三的整式 C.三次多项式 D.次数不低于三的整式. 此问题不光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要求,还要从整体上观察题目的大意,然后根据多项式加法的法则去判断,解决问题. (3)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了64元,其中一个盈利60%,一个亏本20% ,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 ) (A)不赚不赔;(B)赚了8元;(C)赔了8元;(D)赚了 32元. 针对这个选择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看题目要求,明确要想知道买卖的结果是赚还是赔?关键是知道两个计算器的进价是多少?
6、 注意1、利用公式“卖的钱-进价(买的钱)=赚(赔)的钱”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故分别求出计数器的“进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注意2、赢利为“正”,亏本为“负”。所以,设这两个计数器的进价分别为X、Y,便可以得到:60% -20%. 解:设第1个计数器的进价为X元,第2个计数器的进价为Y元,根据题意得60% -20% ,解这两个方程得,X=40 Y=80 .赚(赔)的钱=(64+64)-(40+80)=8 .故选择 B (4)某市郊区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一辆出租车在此公路上行驶,接送来往的客人,如果约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某天从A地发车到收车时,所行路程(
7、单位:千米)为+8,-3,+5,-6,-2,+10,-9,-6,+2,那么收车时是在A地的东面还是西面?与A地相距多少千米?若汽车每行1千米耗油0.2升,从发车到收车共耗油多少升? 此题解决的关键是要从整体上观察问题,对于第1问和第2问,要求明确收车时“车”的具体位置,也就是求最终的结果“为正”还是“为负”?结果“为正”在A地的东面,结果“为负”在A地的西面。针对第3问实际上是求汽车所走的总路程,这里要注意路程“为正”。 解:(+8)+(-3)+(+5)+(-6)+(-2)+(+10)+(-9)+(-6)+(+2)=-1 (千米) 0.2×(│+8│+│-3│+│+5│+│-6│+│-2
8、│+│+10│+│-9│+│-6│+│+2│)=0.2×(8+3+5+6+2+10+9+6+2)=0.2×51=10.2(升) 答:收车时是在A地的西面,与A地相距1千米。若汽车每行1千米耗油0.2升,从发车到收车共耗油10.2升。 三、针对一个题目中很多已知条件,应引导学生注重条件的分类,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1)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出版图书获得稿费的纳税计算办法是:①稿费不高于800元的不纳税;②稿费高于800元,又不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稿费的14℅的税;③稿费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全部稿费的11℅的税。今知丁老师得到一笔稿费,并缴纳个人所得
9、税420元,问丁老师这笔稿费有多少元? 针对这个条件众多题目,学生往往是见“数值”就想用、想列式计算,如何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本题教学的重难点。分析:从本题的条件“丁老师得到一笔稿费,并缴纳所得税420元”入手,①是不可能的。② 设:超过800元部分为X元.由题意列方程得,14℅ X=420 解得,X=3000 符合“稿费高于800元,又不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稿费的14℅的税”的条件。故丁老师这笔稿费有3800元。③稿费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全部稿费的11℅的税。可引导学生试验,4000×11℅=448 ,不符合纳税420元的条件,故舍弃。 (2)我省
10、某地生产的一种绿色蔬菜,在市场上如果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 当地一家农工商公司收获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若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用15天的时间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出售。 方案三:将一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
11、用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那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对于这个条件多、乱、杂的题目,应首先让学生学会分类,学会选择。分析: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条件①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②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③公司必须用15天的时间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因为15天加工的吨数=16×15=240吨>140吨,所以获利=4500×140=630000元.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出售。条件①在市场上如果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②若对蔬菜进行精加
12、工,每天可加工6吨;③公司必须用15天的时间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精加工的吨数=6×15=90吨,获利=7500×90+(140-90)×1000=725000元.方案三-----将一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用15天完成。从重点词“恰好”“完成”入手,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根据条件①若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②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③恰好用15天完成。解法1设:精加工需X天,则粗加工需(15-X)天,由题意列方程得,6X+16(15-X)=140 解这
13、个方程得, X=10. 获利=7500×6×10+4500×5×16=855000元.解法2设精加工X吨,则粗加工(140-X)吨.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这个方程得,x=60.获利=7500×60+4500×(140-60)=855000元.故:经以上的分析方案三获利最多。 总之,学会“阅读理解”数学题目是做好数学题的最关键的一步。必须要做到:“三读一忆”。即:一读“口读”了解题目大意。二读“眼读”“心读”,让学生注意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句,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初步选择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三读“精读”“听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要求,明确已知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把握好题目的整体结构,并学会寻找合适的“突破口”解决要求的问题,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一忆”经三读后,让学生“掩书”“回忆”,眼、口、手、脑并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