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投掷”单元,具体内容为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实心球的投掷技巧,提高上肢、腰腹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巧,提高投掷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自信的品质。
3. 增强学生的上肢、腰腹和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投掷时的用力顺序和身体协调性。
教学重点: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实心球、标志桶、口哨、测量工具。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毛巾。
五、教学
2、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技能讲解与示范(10分钟)
讲解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强调用力顺序和身体协调性。
示范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过程。
3. 学生分组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投掷,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
选取一名投掷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其动作优点。
分析其他学生的投掷动作,指出不足之处。
5
3、 随堂练习(5分钟)
学生进行投掷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心得。
6. 技能比赛(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投掷比赛,比一比谁投掷的距离更远。
比赛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7. 放松活动(5分钟)
学生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拉伸、慢跑等。
六、板书设计
1. 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动作要领: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
双手握球,举过头顶。
身体后仰,用力向前抛出。
投掷过程中,保持身体协调。
2. 投掷用力顺序:脚→腿→腰→臂→手。
七、作业设计
1.
4、作业题目:在家中练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记录每次投掷的距离。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投掷距离记录,无需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2. 学生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体育社团,提高投掷技能;了解其他投掷项目,丰富体育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技能讲解与示范的细节。
3. 学生分组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4. 例题讲解的深入分析。
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6.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1)
5、难点:投掷时的用力顺序和身体协调性。
用力顺序是影响投掷距离的关键因素,需强调从脚部发力,逐步传递至手臂。
身体协调性对于投掷动作的流畅性和力量的传递至关重要。
(2)重点: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的掌握直接影响投掷效果,需重点讲解和示范。
二、技能讲解与示范的细节
讲解时,应详细分解动作步骤,强调关键技术点。
示范时,应从不同角度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三、学生分组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合理分组,确保每组有不同水平的学生,促进互帮互助。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改进意见。
四、例题
6、讲解的深入分析
分析动作优点时,要详细阐述其对投掷效果的影响。
指出不足之处时,要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五、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创设真实的比赛场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投掷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1. 作业设计:
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技能。
要求学生记录投掷距离,培养其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2. 课后反思: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制定针
7、对性的改进计划。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吐字清晰,以便学生能够听懂并记住关键信息。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语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技能讲解与示范、学生分组练习、例题讲解等环节的时间充足,避免过于紧凑。
2. 控制好每个环节的过渡时间,保持课堂节奏的流畅性。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增进师生互动。
四、情景导入
1. 创设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投掷技能在实际中的
8、应用。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反思本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有不足,分析原因并调整。
二、教学方法选择
1.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三、学生参与度
1.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如有问题,找出原因并改进。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2.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公正,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
1. 准确把握教学难点与重点,确保学生掌握关键技能。
2. 反思本次教学中,难点与重点的讲解是否透彻,学生是否理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