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丰碑》教学设计(原创加借鉴) 授课时间:2014.10.16 授课教师:丁 雪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3、 学习红军战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手法。 2、 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2、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课文。 3.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
4、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课堂检测: 给下列词语注音: 丰碑 咳嗽 塑像 怒吼 辨别 淹没 率领 光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回顾,引读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丰碑》一课,(边说边板书课题),谁能根据屏幕上的词语提示简要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屏幕出示词语:表示时间、地点、主要天气、人物等词语)请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一个将军带领着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云中山中前进,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将军对于
5、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忧心忡忡。(说第一句话时出示红军图片,说第二句话时出示雪山图片,)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过度:雪山、红军与丰碑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这其中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抓住作者笔下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感悟丰碑的真正内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军需处长死时的神态、动作、外貌的描写及将军的神态描写,体会军需处长为革命的献身精神和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敬仰之情。 3.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大声读课文3至13自然段段,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6、读完之后,想一想:这一段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谁?是什么原因让你感动?边读边在书上做些批注(自学指导一) 二、 研读形象,感受伟大 过度:从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同学们都认为丰碑是指军需处长冻僵的身体。(播放军需处长冻僵的画面)文中哪个句子是描写图片内容的?(出示句子,直接进行研读分析) (1) 指名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2) 细读推理: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3) 想象坚强:(引导)大家知道,当时的云中山已经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漫天飞雪。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与当时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想象一下他是怎么样在风雪中步履艰
7、难的前进的?(出示军需处长冻僵的画面)我们可以想到,在冰天雪地里,军需处长肯定瑟瑟发抖过,肯定手脚麻木过,他都挺过来了,可是现在,他饥寒交迫,无力站起,只好依靠在树干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或者对战友嘱咐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军需处长,把他崇高的内心和美好的灵魂展现出来。 就是这样一位掌管着这支队伍所有物资的军需处长,把所有的物资和温暖留给了展示,却因自己衣服单薄破旧而被活活冻死,多么令人肃然起敬。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 研读“愤怒”感悟可贵 过度:面对这位可歌可泣的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呢? 1.请同学们轻声(速)读3-13自然段。
8、标画出当将军亲眼目睹军需处长冻死的这一画面时,他的神态和语言有了哪些变化?(自学标画) 2.读后交流: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画的是哪些句子? (交流所画句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 ★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先让学生分析句子:这句话是对将军哪一方面的描写?将军嘴角边的肌肉为什么会抽动?此时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1) 感受“愤怒”,抓住“严峻”“抖动”及将军的语言。(吼是什么意思?这表现出将军此时什么样的心情?) (2) 体验愤怒,假如你是将军,对面走来的是军需处长,你会对他说什么? ★
9、有感情朗读:(引导)当看到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冰天雪地里,战士因为穿着单薄破旧、竟被活活冻死的场面时,将军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愤怒、悲伤与自责!当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读这段话?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至少连读三遍,每一遍都要比之前一遍更加的坚定) (这个句子要连续反复读三次左右,指导学生语调和语速要逐渐升高加快,指导时中间不要讲解读法,第一遍学生读时:请同学们齐读军需处长的话,第二遍时教师直接说:语气再坚定些,再读。第三遍时:语气再坚定些、激动些,语调再高亢些,再读。这几便读不要断开,要快速衔
10、接上,自己的语调要准确) ★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 理解形象:“发怒的豹子”是什么样子的? (2) 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在等待的时候,将军又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3) 体验“可怕”:假如你是将军,面对匆忙而至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呢? ★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 品读比较: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两个句子由“叫来”发展到“跑步过来”、由“抽动”转
11、化为“抖动”,将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2) 体会“怒不可遏”: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跑步过来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呢? (3) 感受可贵:将军一次比一次更加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4) 重现愤怒: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军需处长也迟迟不来,而纷飞的大雪悄无声息地覆盖着冻僵的战士的身体,将军愤怒了。谁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四、 品读变化,感悟不朽 当有人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又有什么表现? (1) 理解内容: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2) 将军的内心情感有哪些变化? (3) 指导朗读:读出此时将军复杂的内心世界,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4
12、 感悟不朽:假如你是将军,在即将离开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时,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此时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六:揭示内涵,升华情感 1、 加深理解:当初在这气候恶劣的云中山行军,将军曾有过什么样的顾虑?从两处省略号,你又能想到什么?同学们,此时的将军还有担忧吗?为什么? 2、 揭示真谛:学到这儿,说说:丰碑“指什么? 3、 请同学们大声的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语气一定要高昂坚定。 4、 情感升华:老师相信将军与军需处长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试
13、着填写下面的一首诗歌,写在这座“丰碑”上作为献给英雄们的碑文吧! 课堂检测: 你是一座( ) 你把( )给了( ) 你自己却( ) 你用你的( )告诉我们,红军队伍是能经受住( ) 你用你的( )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 )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 备注:填写完成后齐读 【板书设计】(用简笔画画一座碑,用一句话概括军需处长的精神写在) 自主作业: 手机红色经典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有感情的朗诵,能背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英雄形象的段落 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14、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主要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走进两个主要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在深入学习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后,提炼中心,理解中心,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比较明晰简洁。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支队伍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课文大意,然后再让学生自主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这堂课处处从学
15、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段进行咀嚼品味。 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重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而且因为顾及到当时课堂可能会超时,临时决定删除朗读指导哪一环节,致使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令听课老师感觉环节衔接不上。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