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 说 》 教 学 设 计
岳池县石鼓小学校 梅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方法与过程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汇,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三:教法及学法
教法
导读、点拨
学法
自学讨论——竞答比赛-——梳理归纳
四: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骏马奔腾的画面。
欣赏图片后,让学生想出一些有关“马”成语,如“万马奔腾,一马当先,天马行空”等。
二、学习目标
1. 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 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三、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
3、不得志。
四、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五、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六、读文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读音和语气语调。
2、读准重点词语
伯乐(lè) 骈(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sù dàn) 食
4、马者(sì) 食不饱(shí )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 caí通“才”)
邪(yé 通“耶”)
七、疏通文意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八、课堂练习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4) 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5、
2、一词多义
(1)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 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4)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并牢记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2、完成课后题
《 马 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6、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马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感悟:
一、 在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对重点字词以及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然后不懂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共同研讨。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学也就不是难事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