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昭阳区旧圃中学:杨睿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说”的文体 2、 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寓意,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4、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深层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引导 1、 查阅作者相
2、关资料 2、 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 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2、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
3、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了解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5、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将人才比作“千
4、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语言简洁,结构精巧 语言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弘,且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 三、 疏通句意,朗读赏析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韵律(多媒体显示) 2、 理解文意: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合作解疑 ⑴理解词义(多媒体显示) ⑵参考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
5、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四、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探究: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5)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6)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
7、里马比喻人才 ⑺、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主旨概括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五、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2、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七、板书设计 马说 托物言志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
8、里称也 (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马说》导学案 昭阳区旧圃中学:杨睿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说”的文体 2、 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寓意,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4、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
9、者之间的关系。 3、 深层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预习 1、 查阅作者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 2、 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小组内检查预习,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韵律(多媒体显示) 2、理解文意: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合作解疑 三、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探究: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5)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6)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⑺、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