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化工火灾灭火应急救援类型预案 13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石油化工火灾灭火应急救援类型预案 一、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石油化工企业、 石油储罐等重点目标、 重点部位发生的特大火灾事故的灭火应急救援工作。 二、 基本原则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处理石油化工企业特大火灾事故要在区( 县) 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在事故单位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下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1.统一指挥, 分级负责。 2.以人为本, 救人第一。 3.规范程序, 科学施救。 4.预防为主, 平战结合。 三、 火灾特点
2、1.爆炸危险性大; 2.火势发展快; 3.易形成立体大面积燃烧; 4.易出现复燃复爆; 5.危害大。 四、 指挥机构 由当地区( 县) 党委、 政府统一领导辖区石油化工特大火灾事故处理工作。成立灭火救援前沿指挥部, 具体负责指挥石油化工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灭火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 事发地成立灭火应急救援指挥部, 在由当地区( 县) 党委、 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总指挥: 由主管消防工作的区( 县) 党委、 政府领导担任 副总指挥: 由火灾发生地的区( 县) 党委、 政府主要负责人、 区( 县) 安全生产建管局局长、 区( 县) 公安局局长、 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
3、等组成。 指挥部成员: 由公安、 消防、 安监、 治安、 交警、 卫生、 环保、 通信、 电力、 气象、 新闻、 燃气、 石化、 自来水、 医疗救护( 120) 及驻军部队等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根据现场情况,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分配任务, 确定分工, 将到场力量分为前沿作战组、 安全警戒组、 医疗救护组、 通讯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 技术专家组、 新闻报道组等。 五、 力量调派 1.加强第一出动, 根据火场需要一次性调集参战力量。 2.按比例( 1: 2) 调集消防车,即在调集1辆泡沫消防车的同时调集2部大功率、 大吨位水罐车。 3.按火灾等级标准调派力量。 一级火
4、灾 ( 1) 作战力量主要调派辖区责任中队、 临近中队或特勤中队2个中队的人员和装备, 主要包括泡沫消防车、 水罐消防车、 抢险救援消防车等。 ( 2) 出动程序按辖区中队——辖区支( 大) 队——临近中队或特勤中队。 ( 3) 社会力量主要调集供水、 供电、 交通、 医疗等社会协同力量。 二级火灾 ( 1) 作战力量主要调派辖区责任中队、 临近中队、 特勤中队等3个中队的人员和装备, 主要包括泡沫消防车、 水罐消防车、 抢险救援消防车等。 ( 2) 出动程序按辖区中队——辖区支( 大) 队——临近中队——特勤中队。 ( 3) 社会力量主要调集供水、 供电、 交通、 医疗等社会协
5、同力量。 三级火灾 ( 1) 作战力量主要调派辖区责任中队、 临近中队、 特勤中队等4个中队的人员和装备, 主要包括泡沫消防车、 水罐消防车、 抢险救援消防车等。 ( 2) 出动程序按辖区中队——辖区支( 大) 队——临近中队——特勤中队等。 ( 3) 社会力量主要调集供水、 供电、 交通、 医疗等社会协同力量。 六、 处理程序 1.防护 ( 1) 进入重危区, 人员实施一级防护, 并采取水枪保护。 ( 2) 进入轻危区, 人员实施二级防护。 ( 3) 凡在现场参与处理人员, 最低防护不低于三级。 防护标准 2.侦察 ( 1) 询问情况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泄
6、漏物质名称、 理化性质、 数量、 时间、 部位、 形式、 范围; ③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处理措施; ④单位消防组织、 消防水源及消防设施。 ( 2) 现场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确定泄漏物质名称、 范围、 蔓延方向、 对邻近设施的威胁程度; ③确认设施、 建( 构) 筑物险情; ④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⑤确定火场主攻方向及攻防路线、 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 3) 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 危险程度及扩散范围, 检测要贯串灾害事故处理的始终。 3.警戒 ( 1) 根据侦察检测情况设置警戒区域。泄漏量较小的, 第一道警戒半径50米, 第二道
7、警戒半径100米; 泄漏量较大的, 第一道警戒半径100米, 第二道警戒半径300米。 ( 2) 警戒区域划分为: 重危区、 轻危区、 安全区。 ( 3) 分别划分区域, 设立标志, 在安全区外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 4) 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 车辆。 ( 5) 维持现场秩序、 疏散下风方向居民群众。 4.救生 ( 1) 组成抢险小组, 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 2) 采取正确救助方式( 佩戴救生面罩、 使用固定夹具等) , 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脱去其染毒衣物。 ( 3) 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标识。 ( 4) 对救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 5) 将需要
8、救治人员交由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5.展开 ( 1) 占领水源、 铺设干线、 设置阵地、 有序展开。 ( 2) 开启喷淋、 泡沫、 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 6.冷却降毒 ( 1) 立即出水冷却事故及相邻容器和设施。 ( 2) 冷却相邻容器应重点冷却受火焰辐射一面。 ( 3) 冷却要均匀、 不间断。 ( 4) 冷却尽可能利用带架水枪和遥控移动炮。 ( 5) 铺设水幕水带, 设置水幕, 稀释、 降解泄漏物浓度。 ( 6) 用喷雾或开花水枪对污染区进行稀释降毒。 7.排险 ( 1) 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 主火点进攻之前, 必须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 2) 输转: 利
9、用工艺措施将化学危险品输转至安全地方( 倒罐、 吸附、 输转等, 若使用输转泵时, 必须使用高等级防爆型输转泵) 。对泄漏出的化学危险品要及时回收, 回收后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根据污染物的性质, 选用不同类型的容器, 以免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更大的危害。 ( 3) 点燃: 当容器内气压减少, 火焰自动熄灭, 或火焰被冷却水打灭, 仍有气体扩散无法实施堵漏, 可能造成危害时, 要果断采取措施点燃。 ①点燃原则 ( a) 泄漏扩散将会引起更严重灾害性后果时; ( b) 顶部受损泄漏, 堵漏无效时; ( c) 槽车在公众聚集区泄漏时, 无法转移和堵漏时; ( d) 泄漏浓度有限(
10、浓度小于爆炸下限30%) 、 范围较小时。 ②点燃准备 ( a) 确认危险区域内人员撤离时; ( b) 灭火、 掩护、 冷却等防范措施准备就绪时; ( c) 现场安装排空火炬时。 ③点燃方法 ( a) 铺设导火索点燃, 在安全区内操作; ( b) 使用长竿点燃( 在上风方向, 穿着避火服, 水枪掩护等) ; ( c) 抛射火种点燃( 在上风方向, 安全区内适用信号枪、 夜光弹等操作) ; ( d) 使用电打火器点燃( 安全区内操作) 。 8.堵漏 ( 1) 根据现场泄漏情况, 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 2) 关闭前置阀门, 切断泄漏源。
11、 3) 堵漏要在企业技术人员配合下进行。 ( 4) 堵漏的方法有 ①砂眼用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②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 电磁式堵漏工具组、 粘贴式堵漏密封胶( 适用于高压) 、 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 金属堵漏锥堵漏; ③孔洞使用各种木楔、 堵漏夹具、 粘贴式堵漏密封胶( 适用于高压) 、 金属堵漏锥堵漏; ④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 电磁式堵漏工具组、 粘贴式堵漏密封胶( 适用于高压) 堵漏; ⑤阀门泄漏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 注入式堵漏胶、 堵漏夹具堵漏; ⑥法兰泄漏使用专用法兰夹具、 注入式堵漏胶堵漏。 9.灭火 ( 1) 灭火方法 ①关阀断气法: 关
12、闭阀门, 切断气源, 熄灭火源; ②干粉抑制法: 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 胶管干粉枪、 推车式( 手提式) 干粉灭火器灭火; ③水枪切封法: 采用多支水枪并排或交叉形成密集水流面, 集中对准火焰根部下方未燃烧的部位射水, 同时由下向上逐渐移动射流, 隔断火焰与空气的接触, 使火熄灭; ④泡沫覆盖法: 对于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 ( 1) 灭火时机 ①堵漏准备就绪, 且有十分把握堵漏成功; ②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 ③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④着火容器已得到充分冷却; ⑤兵力、 装备、 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10.救护 ( 1) 皮肤接触: 立即脱
13、去被污染的衣物, 用2%硼酸溶液或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 2)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 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 3) 呼吸道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 如停止呼吸,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11.洗消 灾害事故发生后, 事故现场人员、 地面及设施等均受到污染, 应利用化学洗消车辆进行洗消。 ( 1) 洗消站应设置在危险区与安全区的交界处。 ( 2) 洗消的对象: ①轻度中毒人员 ②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之前 ③现场医务人员 ④消防和其它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
14、 ⑤染毒车辆及器材 ⑥染毒地面及设施 ( 3) 洗消方法: 可用雾状水、 洗消药液洗消。 ( 4) 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 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2.清理 ( 1) 用喷雾水、 蒸气、 惰性气体清扫现场的排空器及低洼、 沟渠等处, 确保不留残物。 ( 2) 清点人员、 车辆及器材。 ( 3) 撤除警戒, 做好移交, 安全撤离。 七、 注意事项 1.注意防护安全。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特大火灾事故的泄漏物质的毒性和危险区域划分, 确定防护等级, 并依据泄漏物质的物质形态和事故类型对其防护标准进行规定。 2.指挥部设置位置及救援车辆停放安全。车辆停靠上风或侧风方向, 选择上风或侧风方向水源, 坚持在上风或侧风方向部署阵地, 在扩散区上风、 侧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接近扩散区, 并设立水枪阵地和现场指挥位置。 3.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源。 4.应严格控制进入重危区内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数量。 5.注意风向变换, 适时调整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