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
《故乡的芦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芦苇吗?
在南方很难得见到芦苇,但是在作者的故乡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的芦苇,今天我们就跟着他去好好欣赏芦苇
2、美景。
2、 生齐读课题
3、 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师概括。
二、 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
2、 指名回答:作者为什么喜爱故乡的芦苇?
3、
三、 品读课文
(一) 赏芦苇美景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句子。
2、 指名说,师适机指导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1)指导学生体会叠词,并且仿写
(2)着重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
(3)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体会美景
“几乎所有的河沟港汊、小湖池塘
3、都被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1)请学生谈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芦苇很多)
(2)指导朗读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在融融的春风中,快活地舒展它那狭长的叶子。”
(1)请说说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重点体会“迫不及待”“探”“舒展”这几个词语,并讨论可不可以将“探”替换成“伸”等词语。
(3)多种形式读,体会文字美
3、 赏芦苇景色,再次朗读课文
一片片,一丛丛芦苇,在阵阵轻风吹拂下,摇曳着身姿,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学生看课件,配乐朗读)
(二)忆童年趣事
1、 默读课文
4、5—7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2、 说一说你对哪件趣事最感兴趣
【芦叶吹歌】 “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总喜欢摘片芦苇叶,放在嘴边,吹出鸟鸣似的歌声。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唤着……”
(1)你从哪些词语中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
(2)带着感情读出这种心情
【折芦叶船】 “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芦叶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啰!开船啰!” 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1)请学生找出写放船心情和动作的词语,并且体会感情
(小心翼翼、欢呼雀跃、
5、伏、移)
(2)分角色朗读,将小伙伴们放船的心情读出来
(3)比赛读,读中加深体会
【捉纺织娘】 “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玻璃纸似的羽翼......”
(1)课件展示纺织娘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夏夜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的乐趣
3、 小组交流朗读,读中感受乐趣
(三)体会课文感情
1、 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2、 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 师生合作读课文,体会中心
四、拓展练习
写写自己家乡的美景以及发生在家乡的趣事
教学反思:
《
6、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文章再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 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
下面我就《故乡的芦苇》这一课的教学的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美读悟情——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环节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
7、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由于我用了许多激发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
(二)品读悟情——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再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三)习作拓展——情感延伸
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你最爱故乡的什么?是学生通过情感沉淀后的释放,是整节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最有效结合的体现。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邵东两市镇第三完全小学 张丽娟 1357496529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