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曲阜师范大学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1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曲阜师范大学“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校学科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基础和优势 1、综合性学科框架基本形成。经过50年发展,我校基本形成了以高等师范学科体系为主体框架的,非师范学科占较大比重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2、学科专业覆盖范围较广。我校拥有55个本科专业,6个博士点、7个一级
2、硕士学位授予学科、73个硕士点,10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省级学术研究中心(基地)。学科覆盖文理工管等10个学科门类。 3、部分学科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我校学科建设主要集中在文、理领域,工学、管理学近年来发展较快,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历史学、体育学、物理学等学科专业达到较高水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4、拥有一支较好的学术队伍。学校聘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名誉校长,同时聘有院士2人,特聘教授8人。教职工2430人,专任教师1269人,教授199人,副教授242人,其中,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3、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贴25人。 5、学科建设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学校占地2100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图书资料26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亿元,为学科建设准备了基本条件。 (二)问题和不足 6、学科发展整体水平偏低。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层次奖励偏少,学术水平不高,原创性成果不多,博士点太少。 7、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发展不足,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本科专业和硕士授予权学科中应用性学科偏少。 8、学术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缺乏,学术团队建设滞后,学术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9、学科建设的统筹性和规划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
4、的发展规划,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和退出的科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10、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整合与共享不够。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总量偏低,对学科发展的支撑力量不够;学科建设层次偏低,学科群数量过少,整体优势不足;个别院系横跨多个学科门类,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深化;个别专业设置在多个院系,或设置在不属于本门类的院系,不利于学科资源的共享,形不成相互支撑的学科群。 11、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学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三)机遇和挑战 12、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5、 “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将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13、当前教育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发展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学科发展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我校学科建设需要做出有效的应对。 14、中国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门槛之后,人民群众要上“好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各高校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丰富内涵上来,教育质量的竞争更加激烈;山东省高校数量大幅增加,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各大学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进程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将更加剧烈。 1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处大城市的大学在人才、资金、信息
6、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我校在上述各方面的劣势地位将长时间存在,这对我们的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16、建成日照校区、增列为博士授权单位之后,我校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新的使命,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服务社会方面承担着更大的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体制创新、学术队伍、管理水平、学生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提升,学科建设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二、指导思想 17、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和巩固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原则;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的原则;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适度扩大规模,调整学科结构,大力提高
7、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强化创新,分类指导,增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8、根据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改造传统学科,扶植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增设填补省内空白的学科;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积极扶持哲学社会学科,大力促进应用学科的发展;调整优化曲阜校区和日照校区的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我校的学科结构。 三、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19、围绕国家和山东省的发展战略,瞄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需求,培植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增长点,组建一批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科群、学科链,形成学科之间源流相济,交叉融合,协调发
8、展的结构态势;发挥自身优势,聚积高层次人才,大力抓好重点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发展和调整,使我校学科体系的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加优化,可持续、内源性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达到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一流水平。概括表述为 “六二工程”: ——实现两个突破:博士点一级学科的突破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的突破; ——强化两个特色:持续强化学科体系的教师教育特色和地域特色; ——建立两个机制:学科设置、发展、调整、退出的有效机制和学术涵养机制; ——集聚两批人才:一批高层次旗帜型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 —
9、—确保两个投入:确保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到位和领导精力投入到位。 ——推进 “两创”教育:实施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工程”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工程”。 (二)普通本科教育 20、大力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增设本科专业20—25个,提高应用型专业比例,优化专业结构。建设20-25个左右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示范性专业, 10个左右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示范性专业;争创国家级品牌专业。努力形成优势和特色本科专业群,带动我校本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打造精品课程,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增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校内共享。 21、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搭建本
10、科教育平台,推进个性化培养。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若干名。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观念、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22、积极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成二级学科博士点8-10个左右,1-3个博士后流动站,8-10个硕士一级学科,90个左右二级硕士点,争取实现博士点一级学科的突破,在学各类研究生4000人左右,从总体上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步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 (四)科学研究和重点建设 23、争取国家“863”、“973”等高科技课题l-3项,国家级课题50 项
11、以上,省部级课题100项以上。争取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60项左右。 24、实施“161”人才工程。以“泰山学者”和学科高地“首席专家”聘任为契机,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争取4—5个特聘教授岗位,再造就10名左右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60名左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凸现的骨干人才队伍。 25、争取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学科数量达到11个,重点实验室4个;新建6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26、健全完善科技开发的制度体系,拓展合
12、作渠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争取建成1-2个科研中试基地。 (五)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27、继续教育要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稳定规模,提高层次,强化特色;职业教育要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培养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留学生教育要充分利用曲阜和日照的人文地理优势,努力扩大规模,丰富类型,尽快开展研究生教育。 四、保障措施 28、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加强学科建设的统一规划、政策统筹、资源配置。争取经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建立起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科建设的统筹性、承继性和连续性。 29、加大学科建
13、设投入:确立学科建设投入的优先地位,保证学科建设经费数量足够,分配合理,到位及时,使用高效。建立学科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新设学科,改进学术研究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扶持力度。 30、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充分挖掘学术资源,培植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经过设立学校直属研究所的方式,培植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生长点。 31、调整科研奖励和资助政策:科研奖励要缩小范围,提高层次,增大力度;科研资助要加大强度,向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倾斜,向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青年学者倾斜。 32、建立学科专业设置、发展、调整和
14、退出的有效机制:经过完善机制,健全机构、院系调整等手段,尽快建立起根据社会经济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变化,调整学科设置,推动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布局的有效机制,实现学科建设的资源共享,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33、建立学术涵养机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召开高层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鼓励与校外学术机构和个人开展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鼓励邀请外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建立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提高学术水平;实施学术代表作制度,鼓励学术的原始创新;加强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 34、强化学科特色。一是持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科调整中处理好师范性和综合性的关系,坚持以师范性学科为依托,经
15、过延伸、拓展、交叉和融合来增强综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教育教学研究,培养一批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推出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建设一批优质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学术研究能力,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培养层次,衔接职前职后,为中等教育培养一大批职业精神强,从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高水平研究型骨干教师;加强教育发展和中学课改的应用研究,为政府教育决策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咨询和服务。 二是大力强化学科体系的区域特色:加强对曲阜、日照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研究,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体系,增强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支
16、撑能力,有计划成系统地推进服务地方活动,强化我校学科建设的区域特色。 35、实施“本科生创业教育工程”:经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建立实践实训体系,改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职业规划辅导等措施,提高本科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继续保持和强化我校本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36、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经过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加强课堂教学,改进研究生科研条件,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励基金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终身学习与研究的习惯,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 37、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成立专门机构,加大专项投入,颁布大学文
17、化建设纲要,有计划有步骤成系统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系统总结五十年办学历史,凝练“曲阜师大精神”,并以其贯穿和带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力争到 “十一五”末初步形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体系,跨入全国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前列,进一步优化我校的学科建设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38、实行“新锐计划”: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每年遴选10名左右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到国外学术机构、国内名牌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由选课或合作研究,立足自我培养,一批扎根学校,视野开阔,潜力巨大的学术尖子,增强学科的内源发展能力。进入计划的人员十年内将获得三次以上各为期一年的,到不同学术机构带薪进修的机会。学校将与之签订契约,分派学术任务。 39、建设学科高地: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设5个左右的学科高地。学科高地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成立学术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学科的规划建设。学校给予相应的资源条件和倾斜政策,力求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搭建起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实现部分学科的整体跨越。 40、组建创新团队:以二级学科或下一级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50个左右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重在凝练研究方向,推进学术创新,形成学术梯队,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给予相应待遇和投入。 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