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四 资料仅供参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四)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预计 10月中旬展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国考行测取得高分突破,成为决胜国考的重心所在,职业培训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复习资料之政治常识,供大家备考学习。 「例题1」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敌人的强大 C.人民军队的弱小 D.共产党的领导 专家详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专门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毛泽东讲了四 点:
2、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又经过了 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 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误区提示:一般考生都因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力量”的传统思维,而漏选“人民军队的弱小”这一选项。 「例题2」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 )。 A.理论前提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精髓 专家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 论贡献的区分能力。B项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故选B. 误
3、区提示:A、C项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贡献;D项为邓小平所概括的“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贡献,错选原因在于考生一般只听说过“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的 提法,而不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理论前提与核心内容。 精选习题演练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4、是在(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是( )。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是否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
5、纲领 6.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C.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 D.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7.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B.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C.科学技术的创造者 D.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 8.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 )。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执政为民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6、怎样建设党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0.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因此,中国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 革。当前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11.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她强调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 不了。“她告诫我们:”90
7、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 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表明农业( )。 A.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 B.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C.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D.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12.中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3.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民主
8、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 )。 A.计划生育 B.环境建设 C.经济建设 D.可持续发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5.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 A.发展 B.党的领导 C.制度 D.发展社会事业 1.B 「解析」此题考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飞跃及其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 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
9、我们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囯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因此,正确的选项是B. 2.D 「解析」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选项A党 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B项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C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 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3.A 「解析」此题考查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选A. 4.D 「解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也要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最高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故选D. 5.C 「解析」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指导思 想和目标,可是,相对而言,科学发展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故选C. 6.C 「解析」这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在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突出强调 “与时倶进”,既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脉相承,又反映了结合实践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故选C.
11、 7.D 「解析」此题考查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因素的确认和掌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 中指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 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 的因素。因此D项为此题的正确答案。 8.D 「解析」此题考查对党的建设的认识和掌握。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 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祥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题中
12、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B项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 线,C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因此只有D项才是正确答案。 9.B 「解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 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13、 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 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故选B. 10. B 「解析」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这是从社会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种变化、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来说的,意思是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改革就是 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从改革的对象、目的、功能、主体和领导力量,改革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故选B. 11. D 「解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14、对国家经济起着主导作用。农业则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邓小平强调的就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否则 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选D. 12. D 「解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手段,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故选D. 13. B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我囯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之 一。故选B. 14. C 「解析」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强调把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 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本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包含的内容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要求,但不是中心。 15. C 「解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故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