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田园城市理论分析,第一小组 组长:于坤,组员:徐昂,钱亚磊,邢恩勇,呼日,伊茹,1,什么是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2,霍华德观察到,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拥挤和
2、污染,提出了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心去。他认为,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原因,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乡村的停滞、落后,和城市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资源浪费和愈发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因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探求新的城乡形态,即,“,田园城市,”,。,3,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外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占地面积为,
3、2400,公顷,被绿带网分割成,6,个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在母城外面新设卫星城。,4,卫星城市,1、卫星城市的概念,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3、卫星城理论的影响,4、卫星城市的分类,5、卫星城的功能,6、武汉1+8城市圈规划,5,1、卫星城市的概念,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6,1、卫星城市的概念,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中
4、心城市(也有人称之为母城)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出现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诟病。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继英国之后,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等国家,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设了数量不等的卫星城。,7,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2.1 卫星城市的产生,“,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zer Howard)在明日
5、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迅速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注意。,1915年美国的泰勒才正式提出并使用了,“,卫星城市,”,(Satellite Town)这个概念。他主张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8,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2.2 卫星城市的发展,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如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规划,城镇仅供居住,工作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需去巴黎解决,这种城镇一般也被称为,
6、卧城,”,;,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如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后来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城镇,著名的有魏林比,它有一定的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人可以就地工作;,9,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三代的卫星城就是独立的卫星城镇。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实施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口,达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的目的。如英国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经济性和灵活性
7、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10,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新城,为了减少早期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强调其独立性,在后期的卫星城建设中进行,了,改进和规划。包括上述第三阶段的,独立卫星城模式,,这类按规划设计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11,四代卫星城的
8、联系与区别,联系,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方式,一样:对霍华德理论的应用与完善。,12,四代卫星城的联系与区别,区别,(1),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2),半独立卫星城,疏散了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做法。,(3),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要。,(4),第四代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产业,抵销母城对周围的吸引力。,13,卫星城理论的影响,对国外的影响,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
9、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14,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15,4、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
10、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16,5、卫星城功能,(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 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必要 环节,因此具
11、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卫星城,城市,农村,17,卫星城功能,(2)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其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2)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延伸。,(3)人口聚集功能,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
12、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容发展。,18,6、武汉1+8城市圈规划,6.1武汉城市圈概况,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19,6.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核心圈:,50,80,公里。包括武汉市主城区、武汉主城区周边四区政
13、府,驻地、鄂州市、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孝感的孝南区及汉川市。,紧密圈:,80,150,公里。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感、黄冈所辖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仙桃、潜江、天门三市。,辐射圈:,150,300,公里。以武汉为核心,西到宜昌、荆门,西北到随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20,城镇体系规模结构,21,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规划如下:,(1)以武汉为首,建立潜江、仙桃、天门农业产业链。依托彼此相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建立潜江、仙桃、天门农业产业链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2)以武汉为首,建立黄石、鄂州、孝感重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链。,(3)黄石、鄂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冶金工业发达,所以可以重点发展冶金、钢材、建材、汽车行业。,(4)建立潜江、仙桃、天门轻工业产业链.,22,未完待续。,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