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小班教案《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正确的站立、坐姿和行走姿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3. 增强幼儿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提高生活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正确的站立、坐姿和行走姿势。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良好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图片、卡片、教学视频、小奖品。
学具:小椅子、小桌子、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演示正确的站立、坐姿和行走姿势,其他小朋友观察并模仿。
2. 例题讲解(
2、10分钟)
a. 教师出示图片,讲解正确的站立、坐姿和行走姿势。
b. 邀请幼儿上台演示,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c. 讲解“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
a. 教师发放卡片,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做出相应的动作。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小组活动(10分钟)
a.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
b. 队长带领队员按照正确的姿势站立、坐姿和行走,进行接力比赛。
c. 比赛结束后,给予获胜队小奖品。
a.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幼儿回答。
b. 教
3、师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六、板书设计
1.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2. 内容:
a. 正确的站立姿势
b. 正确的坐姿
c. 正确的行走姿势
d.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你今天学习的正确姿势,并拍照发给老师。
答案:无标准答案,以幼儿实际表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掌握正确姿势方面的困难,以便于下次课进行调整。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4、
2. 例题讲解的互动性和纠正指导。
3. 教学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4.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5. 作业设计的实际操作性和家长参与度。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示范,确保动作标准、易于模仿。
2. 示范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邀请不同能力的幼儿参与,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
二、例题讲解
1. 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卡片,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 讲解过程中,注意与幼儿的互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3. 纠正指导时,要
5、耐心、细致,针对每个幼儿的错误动作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1. 教师需反复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重要性,让幼儿认识到良好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3.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幼儿对正确姿势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
1. 醒目,字体大小适中,便于幼儿阅读。
2. 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3. 使用图片、符号等辅段,提高板书的趣味性。
五、作业设计
1. 实际操作性,让幼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参与度,鼓励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增进亲
6、子互动。
3. 作业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教师应在课后认真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幼儿在掌握正确姿势方面的困难。
2. 拓展延伸活动要有针对性,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速适中,确保幼儿能够听懂。
2. 在关键环节,提高音量,以引起幼儿的注意。
3. 适时变化语调,增加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
7、过程紧凑,不拖沓。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环节适当延长,给予幼儿充足的思考和练习时间。
3. 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注意把握时间,避免影响教学进度。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关注教学重点。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 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幼儿。
四、情景导入
1. 创设有趣、贴近生活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创意的导入方式。
3. 导入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对“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正确姿势。
三、课堂氛围和幼儿参与度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幼儿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针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五、作业设计和家长参与度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家长参与度如何,是否有助于家园共育。
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时间分配、课堂管理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