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科学公开课《神奇的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圈”。通过学习,使幼儿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圆形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圆,知道圆的特点,并能用圆形物体进行创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圆形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让幼儿认识圆,了解圆的特点。
难点:引导幼儿用圆形物体进行创作,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圆
2、形物体(如篮球、呼啦圈、硬币等),画纸,画笔,双面胶。
2. 学具:圆形物体(如瓶盖、纸盘等),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引出圆形。
2. 讲解(10分钟)
(1)让幼儿观察圆形物体,说出圆的特点。
3. 实践(5分钟)
(1)让幼儿用圆形物体在画纸上按压,形成圆形。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作品,感受圆形的美。
4. 创作环节(10分钟)
(1)引导幼儿用画笔在圆形画纸上进行创作,如画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图案。
(2)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
让幼儿说出今天学到的圆形特点,以及自
3、己的创作体验。
六、板书设计
1. 《神奇的圈》
2. 内容:
(1)圆形特点:闭合曲线、无角、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2)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篮球、呼啦圈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用圆形物体创作一幅画。
2. 答案: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圆形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践操作和创作环节,让幼儿对圆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
(1)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2)开展“圆形创意大赛”,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
4、更多有趣的圆形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环节;
2. 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4. 教学过程中的创作环节;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
一、实践操作环节
1. 准备丰富多样的圆形物体,如硬币、瓶盖、纸盘等,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感受圆形的特点。
2. 引导幼儿用圆形物体在画纸上按压,形成圆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适时给予指导,确保幼儿能够正确掌握。
3. 鼓励幼儿观察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发现圆形的美。同时,让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圆形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情
5、感目标
1.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亲切、有趣的语气与幼儿互动,激发他们对圆形的兴趣。
2. 创作环节,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分享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1. 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物体的特点,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我觉得圆形是没有角的,很光滑。”
四、创作环节
1.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如画纸、画笔、彩泥等,让幼儿自由发挥。
2.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3. 鼓励
6、幼儿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如画、贴、印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
1. 教师要鼓励幼儿在家庭、学校、公园等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并记录下来。
2. 开展“圆形创意大赛”,让幼儿将找到的圆形物体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定期组织分享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速要适中,发音清晰,语调亲切、热情,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与幼儿互动时,采用生动的语气,模仿幼儿的语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实物展示,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新课内
7、容做好铺垫。
2. 讲解环节(10分钟):简洁明了地讲解圆形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3. 实践环节(5分钟):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同时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4. 创作环节(10分钟):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3. 注意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让幼儿逐渐理解圆形的特点。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实物展示,如硬币、篮球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感
8、知圆形。
2.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如“圆形国王的神奇国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创作环节较受幼儿欢迎,说明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和发挥想象。今后可多设计此类环节,提高课堂趣味性。
3. 课堂管理:要注意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顺利进行。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 教师素养: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生动、亲切的语言表达,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学习。
5. 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寻找圆形物体,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