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寓言二则》《画杨桃》以及《小马过河》这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动脑思考的重要意义。其中《寓言二则》两则浅显易懂的故事---“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分别告诉了我们“事情如果出了差错,积极想办法补救,还不算迟”以及“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画杨桃》通过写“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而老师认为并不好笑的事情,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待问题,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马过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妈妈的启示下顺利过河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
2、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目的是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使他们懂得管理图书的重要意义,同时能让他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单元学习认知,本单元照例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五》,着力从字、词、句诵读以及阅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 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5.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3、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12、《寓言二则》-------2课时 13、《画杨桃》---------2课时 14、《小马过河》-------2课时 语文园地五------------4课时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节语文园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读读认认和阅读理解。难度遵循从易到难,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注重让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我从旁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4、问题,这也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弟子规》作为我国文化经典,从低年段的学生开始接触。这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弟子规》的内容,熟读并背诵《弟子规》,初步培养古文的朗读语感,感受古文的韵律。《弟子规》的内容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讲文明的学生。 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主备课人: 蔡玉萍 课 题:《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理
5、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谈话激趣 二、理解题意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五、体会寓意 六、总结全文。
6、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
7、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8、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自然段。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
9、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
10、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交流资料 了解背景。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一步加深印象。
11、 通过交流、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情感。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背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一步加深印象。 通过交流、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情感。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12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主 备 人: 蔡 玉 萍 课 题 :《揠苗助
12、长》 教学目标: 1. 会认“寓、则”等7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 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三、指
13、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五、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板书:寓言两则。 2.用部首查字法查“寓”。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寓言”“寓意”。(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14、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读课题。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15、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出示词语卡片: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 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卡片:喘气、一大截。)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刚刚读过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出示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5)认识了生
16、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了。现在请再读读这篇课文,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可多问几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 焦急。让学生读好词语) (1)指导书写“焦”字。 ①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③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
17、选取一个学生的字,实物投影,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写得不够好? ⑤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焦”字,争取比前一个写得好。(学生自由书写) (2)体会“焦急”。 ①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个词语,(出示词语卡片:焦急)一起再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 ①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禾苗其实长高了,是因为他太焦急了,感受不到。) ②所以课文中说禾苗“好象”一点也没有长高。看来他真是太急了。 1.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想
18、不想看看番茄长高的过程? 2.教师可播放课件或图片,随机解说:种子埋在泥土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慢慢地,它长大了。农民伯伯给它浇水、施肥、松土、拔草,它越长越茂盛。过了几个月,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原来,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个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这可不能着急。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他犯的这个错误。(出示词语卡片:急于求成)谁能来读读。 4.他太急着想让禾苗长高了。(随机把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他还犯了那些错?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把禾苗的根都拔断了。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出示词语卡片:违反规律) 5.揭示寓意
19、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实来。我们不能——“违反规律”。 1.这个人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吗?从哪里看出的?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觉得很得意呢! 2.感知:“喘气”是怎么样的?(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2)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3)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1
20、如果你就是他的孩子,或是他的邻居,他的朋友,看着田里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结: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希望我们大家能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1.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2.学生同桌评议——自由书写。 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
21、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
22、喘气? 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13、 画杨桃 主备课教师:蔡玉萍 课题:《画杨桃》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
23、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一、明确目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三、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
24、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
25、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 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
26、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
27、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
28、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读懂什么,是思维的结果;怎么读懂的,是思维的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
29、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在生字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字词结合、图文结合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途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生字。 读中积淀语感,体会“笑”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乐趣。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14、小马过河
30、主备课教师:蔡玉萍 课 题:《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他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干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2、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31、 备课 一、 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三、课堂作业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 一、 朗读第七自然段 二、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三、 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四、 总结全文 五、 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六、重新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合作完成下列一项任务
3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学生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33、事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考虑: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协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考虑: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
34、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考虑: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35、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
36、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考虑: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
37、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他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身动脑筋想一想,在考虑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他人说的,往往只适合他人。他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虑: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身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 这
38、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2、练习写字。 (1)每个字写三遍。 (2)自身对照范字,评一评,自身哪个字写得好,还有什么缺乏。 (3)组内相互评议,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加点。 (4)在评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再练写生字。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2、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3、编课本剧扮演《小马过河》。其他同学评一评,
39、扮演得怎么样。 4、想象,小马过了河,在回答的中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它会说些什么?其他同学评一评想象得怎么样。 读懂什么,是思维的结果;怎么读懂的,是思维的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在生字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字词结合、图文结合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途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生字。 读中积淀语感,体会“笑”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乐趣。 板 书 设 计
40、 教 学 反 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语文园地五 主备课教师:蔡玉萍 课 题: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 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5.
41、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识字加油站 二、词语积累 三、句子朗读 一、学习《弟子规》 二、我爱阅读 第一课时 1.出示生字卡
4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正音。 3.分两组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偏旁“厂”和“穴”) 4.课件出示古代汉字及相应图片,教师讲解“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以及 (一)笑得不一样 1.播放剪辑视频。教师:这些都是不同的笑,场合不同时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理解词意。理解每一种笑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一边放一边讲解,一一对应) 4.读一读。教师读词语,全班学生来演一演,看谁反应最快,
43、演得最像。 (二)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教师:“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导: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 3.举例,验证猜想。观察剩下5个词语,验证这个规律。 1.出示3句带加点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2.加点的部分,应该怎样读出相应的语气呢?(怎样读好加点部分) 教师指导:“连蹦带跳”读出欢快、兴奋,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可带动作读; “难为情”读出勉强、愧疚的感觉,声音低,语速慢; “和颜悦色”读出
44、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 3.指导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把不理解、不会读的地方画出来。 4.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比赛朗读。 5.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6.学生自由背诵《弟子规》。全班齐背《弟子规》。 1.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完思考:这个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个短文的故事内容,主要任务、事件有哪些。 引导学生学习认字,为进一步学习语言奠定了基础。 学生自主、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在语境中学习生字和词语,认识事物与发展思维。 读懂什么,是思维的结果;怎么读懂的,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