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表单
学生前测
重难点
提示:只填一个点。因为重难点是重点中的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重难点前提
提示:分析学生掌握该难点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情感基础或前提等
知识与能力:
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
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趣味拼读,感受学习拼音的快乐及其工具性。
2.图文结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拼音乐趣。
前测题
提示:说明用什么题目或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这些基础或前提等
练习以g、k、h开头的三拼音节。
(1)
2、出示三拼音节:g-u-ā→guā,你们发现这个音节与刚刚拼读的音节有什么不同吗?由三个字母组成。老师告诉大家,g是声母,在前边;u是介母,在中间;ā是韵母,在后边。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叫三拼音节,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拼音方法──三拼法。
(2)三拼音节的拼读与两拼音节一样快速连读气不断。出示课件,看,小姐姐把三个字母推到了一起,它们碰到一起就变成了一个音节guā。
(3)教师示范拼读。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要想拼读出正确的音节,我教给大家一个小窍门:声母g读得轻短些,介母u要快读,韵母ā读得响亮些。
(4)教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5)拼读三拼音节:学生
3、自己练习,指名拼,开火车拼。
结果分析
提示: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欠缺需要补救等
重点学习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先引导学生认识了三拼音节的组成,然后教给学生拼读方法,接着示范拼读,最后让学生练习拼读。学生开始连读不太顺当,多练就达标了。
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提示:简要说明:该“点”在归属的上位知识、或单元中或在本学科内容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是否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生发展具有什么重要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采用观察法、游戏法等教学
4、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拼读音节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教与学在游戏中展开,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拼读,尽可能多地拼读音节、认读字词。
难点分析
提示:说明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
* 知识方面。例如:感知模糊、理解错误、记忆混乱、难以迁移或应用……
* 技能方面。例如:未能领会要领,未能掌握方法或程序,未能熟练形成技巧,习惯性或心理定势的干扰,负迁移……
* 态度、情意方面。例如:无法坚持、不感兴趣、无法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习难点的主要成因(难点
5、是源自何方?)——
* 源于学生。例如:缺乏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欠缺、知识漏洞),科学前概念的干扰,认为没用……以及其他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特有的生活环境局限导致的经验空缺或思维定势的干扰。
* 源于知识技能本身。例如:抽象,远离实际生活或生活经验,不符年龄特点,关系繁杂、过程曲折……
* 源于以往教学。例如: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跨度大、可接受性差、未提供支撑、讲不到点、思路不清……
三拼音节是指在声母和韵母之间还有一个介母,形成一个音节有三个拼音成分,这样的音节就是三拼音节。如jia、hua中间的i和u是介母,要读得轻,短。不重。
对于一群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拼读是有些难度的,他们刚刚适应两拼音节,第5课首次出现三拼音节,这又是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说很难掌握拼读的要领。学生在拼读时往往会把中间的介母漏掉。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可以让学生从班级的同学名字中找出三拼音节的字,比如:罗(luó)潇、陶佳(jiā)琪等等,我把三拼音节写了出来,指名叫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