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 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
2、无限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1.听众反馈:听了××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2.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三、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四、再次指名交流 1.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
3、建议也可以补充。 2.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五、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六、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有什么感受?七、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台。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习作指导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1)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白云山、重渡沟风景区…… (2)也可以是身
4、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3)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都市夜景,荷塘月色。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1)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2)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4.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5.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 6.课外誊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二、同学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5、1)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2)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三、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四、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1)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2)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3)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启发学生发现:他们在对话中谈了什么内容?边读文章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引导
6、学生说说自己在读书中想象到的画面。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所选的四副对联。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每副对联的意思。 3.引导学生领会对联的共同特点——对偶。 4.发现并品味每副对联的特点。 第一副是回文联,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 第二副用拟人手法写景,别具一格。 第三副既是叠字联,又是回文联。 第四副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读来余味无穷。 5.抄写这四副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外搜集对联,也可以自编对联。 三、学习“趣味语文” 1.朗读并理解对联的含义 (1)引导学生区别对联中的“好”字的不同读音和不同意思。 ①好:hǎo容易、方便 ②好:
7、hào喜欢,爱好 (2)学生试读对联。 (3)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什么时候便于读书?什么时候喜欢读书?可是很多人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呢? (4)了解对联的正确读法,练习朗读。 (5)小结对联的教育意义:抓紧少年时光,努力奋发学习。2.读回文句,体会汉语的奇妙。 (1)按顺时针,分别从不同的字开始读杯盖上的字。 依次为“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能清,也可以清心。 (2)说说自己对这几句话的体会。 (3)想想为什么把这几个字印在茶杯盖上。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种读法试读“清心明目”,不可一日无此君”。
8、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体验观察的乐趣,增强交际的欲望。 2.习作练习。进一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3.我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具体准确的表达来自长期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启发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日积月累熟记名花歌谣。 5.成语故事。理解“胸有在竹”这一典故的含意。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作者写得是那样准确、具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
9、眼力,先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再把观察的感受互相交流一下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自己看书上的三幅图。要反复看,换角度看。 2.小组内开展竞赛,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三、指导、交流各自的发现 1.引导学生说一说:先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 2.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看,多角度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习作 1.习作内容指导 围绕以下内容引导学生交流:你最近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在观察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
10、下来。 2.拟定题目指导。 ①写什么就以什么命题。如本单元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②也可以用具体的发现命题。如本单元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③如果你在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进行修改,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则》。注意在每则日记前写明日期和天气情况。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按一定顺序写。 2.表达要准确具休。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交流习和,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没有完成习作的继续写,已完成的先进行自改。 二、学生交流习作,互相评议,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如:观察是否全面细致
11、表达是否准确具体?条理是否清晰?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 三、选出有特色的习作师生共评。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宽带网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学生自学“我的发现”中的内容,认识观察和写作的关系。 1.学生自读例句,体会例句描写准确具体。 2.两人一组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然后交流发现了什么? 3.归纳观察和写作的关系 只有长期坚持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具体。二、日积月累。熟记理解12个月花名歌谣〖HT4”SS〗1.学生自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帮助解决。 2.找出12种花名,联系句子说说各
12、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它内容。 3.按顺序背诵这首歌谣。 4.自己找一种花,按歌谣的句式说出花的特点。 三、成语故事。理解“胸有成竹的含意 1.学生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认识感受: (1)从哪些地方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2)文与可画的竹子为什么那样传神? (3)你是怎样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含意的?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3.练习用“胸有成竹”造句。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三 【训练内容】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
13、兴趣。 2.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训练重点】 1.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 2.能把童话写得合乎情理,生动自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受到某一方面的启迪。 2.能把童话内容按一定条理,生动具体地写出来。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一些童话故事,感受到童话的语言魅力,从中受到启迪。童话其实离我们很近,好像就在我们的身
14、边,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能用童话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创作童话。 二、回顾旧知,明确特点 1.回忆学过的《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些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老师小结:童话故事的情节神奇有趣,非常吸引人。里面的主人公都具有梦幻色彩,神秘莫测,或是神仙精灵,或是山魔水怪,或是鸟兽虫鱼,他们都具有超常魔力。童话语言非常优美,令人回味无穷。童话在向你叙述故事的同时,也一定使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三、明确要求,指导习作 1.读课本第59页“ 写童话”的段落,看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 (1) 选择人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有魔力,
15、能说话……) (2)想象。(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3)编写。(情节神奇;语言优美,给人启迪) 2.习作指导。 (1)选择:选择几种动物或几种事物时应注意什么? (选择的动物或事物应是相关的,自己熟悉的,喜欢的) (2)确定中心: 在欣赏美妙的童话故事的同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这是童话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因此,写前要明确,你想说明什么道理,表达什么情感 。 (可以从生活中你认为最需要说明的方面去思考。比如珍惜友情,学会宽容,无私奉献,相互欣赏等等) (3)展开想象: 围绕中心想象,这几种动物或事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会说什么?会做什么?(要大胆、神奇、充满变幻) (4)同桌互
16、相讲童话。 同桌互讲后,相互修改,情节怎样更吸引人,内容怎样更充实,道理怎样讲述更深刻,语言怎样更流畅、自然、优美。 (5)指导修改。 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讲童话。 ②全班同学共同评价,修改。 ③老师给予适当点拨。 四、学生自己编写童话 要求每人写童话草稿,老师巡视指导,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 2.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神奇的童话,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的时光,感受一股股浓浓的深情,我们读它,写它,融进了
17、梦幻般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再把读的,写的童话,讲给大家听,演给大家看,再来体验童话为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二、学生准备 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梦幻屋”表演童话,要想表演出色,获得掌声,需要精心准备,我知道同学们在课下已经下了不少功夫,现在还有十分钟开演,请再抓紧时间准备一下。 2.学生自己或合作准备。 三、走进“梦幻屋” 1.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布置“梦幻屋”。 2.导入。 同学们,童话世界是神奇的、梦幻的,让我们走进梦幻屋”去展现我们美好的梦幻吧! 3.学生讲演故事。 (1)要求: ①讲故事要大方自然,流利生动,适当加上一些体态的配合。 ②演故事要密切合作,感
18、情投入,表演连贯流畅。 ③听众要尊重演员的劳动,认真听、看,演出结束,要热烈鼓掌。 (2)评价。 每讲完,演完一个故事,要进行评价,首先要指出优点,要真诚恳切,再针对不足,提出一 两点希望,使演员受到鼓舞,也知道如何改进。 (3)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坐在“梦幻屋”里,听着、看着梦幻般的童话故事,仿佛真的走进了梦幻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神往,令人难忘啊!童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带来无限希望,让我们今后不论何时何地都以童话为伴,去读童话,写童话,去感受童话吧!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乐趣。 2.
19、日积月累:积累诗中的优美语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导入: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其实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2.学生读“我的发现”。 3.说说小东、小林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看看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5.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幻想、夸张、拟人等) 二、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编织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着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
20、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快来读读背背。 三、展示台 1.导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4.请同学办墙报和故事集。(课下) (1)男生办童话墙报。 (2)女生办《精典童话故事》。 (3)请一批优秀小作家办《自编童话集》。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四 【训练内容】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写一
21、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训练重点】 1.进行口语交际及写作的训练。 2.通过实例把特点介绍具体。 【教具准备】 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关注动物的外形、脾气、进食、玩耍、休息等细节,并做记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学习观察动物的方法。 2.能按一定顺序介绍动物某方面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22、导入新课 1.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写动物的文章,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特点吗?(白鹅高傲;白公 鹅具有上将派头;猫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2.为什么我们能如此了解它们呢? (因为作者喜欢这些动物,长时间观察它们,抓住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特点) 1. 今天我们也来听你介绍你喜欢的动物,把它们的特点,展示给大家,好吗? 二、明确要求,小组练习 1.你喜欢什么动物,你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特点? (如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争斗、休息等)(静静想两分钟) 2.小组练习,相互交流。 (1)想说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 (2)每个人说出动物某方面的特点,其他同学注
23、意倾听,给予补充。 (3)推选出一人将全组的交流情况向全班汇报。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要求: (1)介绍动物要清楚明白,姿势大方得体。 (2)能抓住动物的特点,按顺序介绍。 (3)能表达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听众认真听,听后评价。 2.同学交流,老师根据要求相机进行评价指导。 四、教师小结 听了你们介绍的动物,老师又了解了不少有关动物的知识,使我们更加喜爱动物。这都归功于你们喜爱动物,仔细观察,并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把动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介绍出来。我衷心感谢你们,让我们共同关爱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吧!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外
24、形 脾气 按顺序 进食 抓特点 喜爱 嬉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写一篇有关动物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具体介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 (先总述后分述;明贬实褒;前后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二、列提纲 中心:介绍动物的特点,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顺序: 1.概括说动物具有的特点。 2.从几方面抓特点来具体说明。 ① 外形 ② 姿态 重点抓你最熟悉的一方面 ③ 吃食 字里行间体
25、现喜爱之情 ④玩耍 …… 3.总结全文,深入表达情感。 三、打草稿,老师对学困生给予指导 四、赏析作品 1.指一名中等学生,读作品。 2.针对要求,评价哪儿好,哪儿需要再修改。 重点指导抓住特点具体说明。 3.学生互读互评。 五、自改习作 六、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要求: 1.抓动物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 3.写后交流,自己修改。 提纲: 1.中心:介绍动物的特点,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顺序: ①概括动物特点 ②从几方面具体介绍:外形、姿态、吃食、玩耍…… ③总结全文,深入表达情感。 第三
26、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描写动物的表达方法。 2.积累有关动物的成语。 3.读故事,体会语言文字的妙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说说小林和小东从三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从本组课文中找有关的句子。 3.想一想课外读过的,或者你听过的其它类似的句子。4.小结: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不仅使句子有幽默感,还能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近之感。 二、积累成语 1.自读成语,读准字音。 2.观察成语的特点。(含有动物名称) 3.理解交流不懂的成语,试着用喜欢的成语说句子。 4.再互相交流其它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5.
27、读读背背。 三、学习趣味语文 1.读故事,想想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苏东坡换上便装到寺庙去游玩,寺庙的住持对他先后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后来苏东坡以一副对联来回敬住持,令其哭笑不得) 2.再读课文,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反复读读,体会趣在哪里? ①住持的做法有趣; ②苏东坡的对联有趣,不动声色回敬; ③后来住持的表情有趣,自己把自己推到尴尬的地步……) 3.相互讲故事。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文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28、 3.学习写导游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教材中关于长城报道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点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二、具体谈谈如何保护长城〖HT4”SS〗 1.分小组商讨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交流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 2.这些世界遗产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4.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29、 习作:写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二、写前指导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了解相关资料,要努力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实用的语言。2.提示导游词的写法要求。 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
30、到;还应提示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号召,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第二、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第三、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3.佳作借鉴: 秦皇岛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
31、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 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
32、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
33、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
34、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天上就响起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
35、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朗,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三、同桌练习说,互相介绍自己设计的导游词。 四、班级交流并纠正。 五
36、把自己的导游词写下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和宽带网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学习“日积月累”
37、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纠正字音。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四、作业 每人积累10副好对联,摘抄下来,并背会。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要求】 1、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2、引导学生写看图作文或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3、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4、背诵《过故人
38、庄》,进行知识积累。 5、读《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故事,了解它的含义,鼓励学生勤读书、多积累。 【重难点】 l、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2、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课时划分】 五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 2、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
39、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l、进行写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2、要求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
40、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l、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
41、语的具体含义还应 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l、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过故人庄》。 3、说说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齐读——指名读 〖HT4”H〗二、“读读记记”〖HT4”SS〗 l、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HT4”H〗三、“读读背背”〖HT4”SS〗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
42、满”的典故。 【教学过程】 l、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④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①
43、实物投影仪 ②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口语交际栏目下的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
44、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
45、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
46、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提示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
47、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
48、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
49、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进行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内容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力求想象奇特合理,表
50、达具体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3.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媒体收集资料,自编手抄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