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章 然地理综合研究第2节 地域分异第3节 然地理区划重点内容地域分异规律 然区划原则 中国三然区的主要特征第节 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向发分化,以致形成多级然区域的现象。橘 vs 苹果 vs 稻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致性,在另确定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发更替的规律。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两类。一、地带性分异规律(一)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地理学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是由地带性开始的。古希腊罗马:热带、温带和寒带;禹贡:描绘华北平原暖
2、温带到长江下游亚热带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变化;希帕库(前194-前120年)、斯特拉波(前64-前23年)、玄奘(600-664年)、沈括(1031-1095年)、A.F.布申(1724-1793年)、A.洪堡(1769-1859年)、F.李希霍芬(1833-1905年)(二)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B.B.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其地带学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
3、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由此可以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或纬度带。(三)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1.查明不仅地理要素、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的自然区域;2.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3.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4.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普全然不同的事实;5.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地带性分异的存在;6.地带性规律的量化模型。二、非地带性规律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包括:(
4、一)海陆分异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海洋系统 vs 陆地系统 海洋内部:海沟,洋盆,洋中脊,大陆坡,大陆架 陆地表面:平原,盆地,山地,高原()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陆地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量由沿海向陆腹地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干湿度分带性与陆狭和海岸带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植被随燥度的变化植被随燥度的变化由于降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
5、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植被类型与燥度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由于降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植被类型与燥度之间的关系见下图。(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在这个地貌区内还可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次级自然区。(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
6、观,例如,原、盆地、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学上的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的差异。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原、盆地、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学上的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的差异。地性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向外围温变差逐步增,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旱区更加明显。地性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向外围温变差逐步增,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旱区更加明显。具有地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具
7、有地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貌部位与小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顶与坡、底与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分与热量条件,因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地貌部位与小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顶与坡、底与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分与热量条件,因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地貌部位与小候引起的地域分异地貌部位与小候引起的地域分异(五)垂直带性分异这是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麓所在的平地带湿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
8、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谱呈陆性特征。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冰雪带,取决于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度。4.地垂直带在数千度内完成了平地带需要数千千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5.同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垂直带的分布度都有很的差别。三、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大尺度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
9、系复杂,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第三节 自然区划第三节 自然区划区划区划区划: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中国政区划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这种法叫自然区划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
10、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的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地貌区划地貌区划 以候为研究对象所进的以候为研究对象所进的候区划候区划 以为对象所进的以为对象所进的区划区划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相似性和和差异性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逐级进区域划分,并
11、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和和地域联系地域联系。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进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联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进划分。联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背景,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依据。按区划。按区划目的目的不同,自然区
12、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目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目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有:(1)综合自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有:(1)综合自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
13、应用的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任务主要是:主要是:(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面,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为协调地关系促进有利于类发展的良性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产的
14、有利和不利面,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为协调地关系促进有利于类发展的良性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法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法、区划的理论依据、区划的理论依据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主要是根据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的。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主要是根据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的。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分异规律地域
15、分异规律便成为其理论基础。便成为其理论基础。、区划的原则、区划的原则区划的原则有许多种提法,如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原则、发学原则、综合性原则、物候原则、主导因素原则。陈传康教授认为发统性原则、相对致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洪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如河北平原可分为1.发统性原则1.发统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是个自然历史体,都有自的年龄、发和发展历史,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的发统性特征。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保证每个自然区具有发上的统性。2.相对致性原则2.相对致性原则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
16、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致性。(1)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致性(2)区域特征致性的相对性质(3)不同等级自然区的致性有不同标准自然带(级单位)的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的致相同;地区(次级单位)的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致相同下的湿润旱情况也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燥度,11.49,年降量,5001000 mm,森林草原3.区域共扼性原则3.区域共扼性原则亦称空间连续性原则。主要考虑自然地域系统之间的共轭关系和联系特性。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个区域单位中。同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区域
17、也不能把它们划到个区域单位中。例如四川盆地之所以成为个盆地,是因为周围被地所包围,反之,没有周围的地也就法显示四川盆地的盆地特征。这是自然区划中应用最成功的原则。它能反映出自然地理区域发展分化的规律性,所以应用最泛。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致性。这是自然区划中应用最成功的原则。它能反映出自然地理区域发展分化的规律性,所以应用最泛。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致性。综合性原
18、则综合性原则就是要分析这些组成要素的特征、性质和各自在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更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自然综合体的制约程度。就是要分析这些组成要素的特征、性质和各自在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更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自然综合体的制约程度。4.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4.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会发现各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找到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会发现各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找到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形成和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所以,在
19、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强调主导因素的作用,即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如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这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对区域特征的形成和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所以,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强调主导因素的作用,即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如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这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热对比差异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旱区旱,青藏寒区寒。上,作为主导因素。东部季风
20、区湿润,西北旱区旱,青藏寒区寒。所有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都不是相互排斥,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为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这些面都是图客观地揭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事实。三、区划的法三、区划的法贯彻区划的原则,必须运用相应的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原则与法是紧密联系的:u发统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u相对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u区域共扼原则类型制图法u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合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格分析法)u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
21、志法1.古地理法1.古地理法这种法是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探讨区域分异产的原因与过程,这种法是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探讨区域分异产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的历史过程的相对致性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的历史过程的相对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等级的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征在发条件面的差异。,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等级的各
22、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征在发条件面的差异。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顺序划分法即“自上下”的区划法。这种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顺序划分法即“自上下”的区划法。这种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合并法又称“自下上”的区划法。这种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级单位。在实际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的。合并法又称“自下
23、上”的区划法。这种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级单位。在实际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的。3.类型制图法3.类型制图法类型制图法是根据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进区划的法。类型制图法是根据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进区划的法。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这种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候区划、地貌区划、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格,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
24、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这种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候区划、地貌区划、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格,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地理相关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这是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区划的法。致步骤如下: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格的作底图上;对上述资料进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在此基础
25、上逐级进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这是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区划的法。致步骤如下: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格的作底图上;对上述资料进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在此基础上逐级进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地理相关分析法是目前区划作中运用较泛的种区划法。如果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地理相关分析法是目前区划作中运用较泛的种区划法。如果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5.主导标志法5.主导标志法 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
26、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标志划分。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标志划分。应该指出,每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主导因素的不仅仅是某主导标志,往往是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们可以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某主导标志来。当运用主导标志和指标(如某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时,若不参考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其他候指标、地貌、壤、植被等)对区界进订正,那么所划出的区界可能存在较的任意性,并且不能保证所划区域单位的内部相对致性。可见,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主导标志忽视
27、其他标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律。这种法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法。应该指出,每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主导因素的不仅仅是某主导标志,往往是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们可以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某主导标志来。当运用主导标志和指标(如某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时,若不参考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其他候指标、地貌、壤、植被等)对区界进订正,那么所划出的区界可能存在较的任意性,并且不能保证所划区域单位的内部相对致性。可见,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主导标志忽视其他标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律。这种法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产
28、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法。任何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任何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双列系统双列系统。另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个系列 另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地
29、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个系列 单列系统单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只反映种分异因素,所以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只反映种分异因素,所以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同时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同时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单列系统单列系统。四、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分别按照地表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有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双
30、列等级系统是分别按照地表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有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双列等级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基本的独立的区划单位,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带地带亚热带次亚热带景观小区亚地区地区大区舆国省州 图 6.3 双列等级系统构成示意图 地带性非地带性亚地带次亚地带它是根据区域的地带性特征划分的。具有它是根据区域的地带性特征划分的。具有5个特点:5个特点: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地带性所形成的单位;地带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综合性的单位,但由于它的内部在地质地貌面存在很差异,所以是的单位,但由于它的
31、内部在地质地貌面存在很差异,所以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不完全的综合单位;在 在空间的分布空间的分布上致沿纬线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有的与纬向偏离,有的受海陆分布和地构造、地势起伏影响分布不规则,有的呈锯齿状;分布与太阳能有直接关系,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上致沿纬线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有的与纬向偏离,有的受海陆分布和地构造、地势起伏影响分布不规则,有的呈锯齿状;分布与太阳能有直接关系,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更替规律更替规律是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成对称分布形式;地带性单位的是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成对称分布形式;地带性单
32、位的界线界线是逐渐过渡的。是逐渐过渡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目前,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1.自然带2.自然地带3.亚地带4.次亚地带()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自然带没有个精确的定义,能不能作为区划单位还存在争议。1、自然带既有热量分配上的差异,还表现在环流、植被、壤、动物等面的差别,不等同于温度带,是个自然综合体。带的划分应以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为依据。通常“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划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具体指标有10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壤植被所反映的候特点等。关于带的具体划分,最早是将地球分为五带(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后
33、来,又划分出些过渡带。这样,目前公认的带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由于地带性区划单位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因此,适当划分些过渡带作为基本带是可以的。我国境内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可以细分为五个亚带,即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北暖温带。自然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也是研究得最多的单位。地带性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如何确定地带界限的标志?主要根据壤和植被来划分地带。但植被型和类的分布和变化并非完全致,例如,我国华北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便有棕森林和褐两个类。必须进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地划分地带。候指标(温度、热等指标)作补充!2、自
34、然地带自然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部的地带性差异,是进步的划分。般来说,自然地带的更替变化是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明显的地带性质变;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两种自然要素的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量的改变;次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级的地带性变化。亚地带主要以显域性的植被亚类和壤亚类为主要标志。次亚地带被认为是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它不普遍存在,即某些亚地带内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或要素发局部和更次级的地带性分化才构成。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根据地域分异的非地带性特征来划分,具有以下5个特点: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
35、是“切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非地带性因素的完整性取决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性,同时非地带性内部允许有不同的地带单位存在,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在、低纬度更替不明显,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由于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常具有明显的界线。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地表自然界在非地带性区域分异(海陆分布、海陆对比关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系列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是:自然区 自然地区 自然亚地区 自然州自然区是第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它是陆的巨部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环流特征
36、和纬度地带性结构。1、自然区中国三个区的主要特征(据席承藩、丘宝剑等)区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区青藏寒区占全国总面积(%)47.629.822.6占全国总(%)954.50.5候季风,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旱、分不限制了温度发挥作用寒,温度过低限制了分发挥作用地貌部分地面在500m以下,有阔的堆积平原系分割的盆地、原,局部为窄和盆地海拔4000m以上的原及系地带性纬向为主经向或作同圆状垂直为主河系发育,以雨补给为主,南量充沛,北稀少绝部分为内流河,雨补给为主,湖泊含盐西部为内流河,东部为河流发源地,冰雪融补给为主壤南酸性、粘重,北多碱性;平原有盐碱,东北有机质丰富部分含有盐碱和灰,有机质含量低,质地轻
37、粗,多风沙有机质分解慢,作草毡状盘结,机械风化强植被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局部地为针叶林、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荒漠,沟中有森林农业特征粮食产为主,鲜果类,林、牧、渔业以牧为主,绿洲农业沟及低海拔原面有农业,原牧业寒,4000米的原、系等,草甸草原、荒漠等。季风候、湿润,地貌平原,森林植被;旱,低丘陵原、盆地,植被荒漠、半荒漠草原;东 部 季 风 区西北旱区青藏寒区三区自然地区是在自然区内划分的次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前苏联些地理献中,自然地区相当于第级地构造单元,自然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质地貌为基础,实际上也体现了壤、植被及景观的类
38、同性。我国自然地区的划分,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分为东北地区(寒温带、温带)、华北地区(暖温带)、华中华东地区(亚热带)、华南西南地区(热带)2、自然地区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级地构造单元第三级地构造单元,其候、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共同性。罗开富根据非地带性原则把东北地区划分为兴安岭副区、东北平原副区、长白地副区,这属于亚地区的实例。,其候、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共同性。罗开富根据非地带性原则把东北地区划分为兴安岭副区、东北平原副区、长白地副区,这属于亚地区的实例。3、自然亚地区 在自然亚地区内
39、还可以进步划分出自然小区,是最低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苏联和我国些地理献中称为“自然州”、“自然县”它的主要标志是:中小地貌结构的致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地理过程的相似性。4、自然州 双列系统举例(东北区)地带性单位:带东亚温带 地带东北温带针叶林灰化地带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灰化棕壤地带 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灰化棕壤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地灰化棕壤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区 东部季风区地区东北地区亚地区兴安岭亚地区东北平原亚地区长白兴安亚地区龙江和乌苏里江低地亚地区2、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这就是单
40、列系统。单列系统的基本观点:单列系统的基本观点: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需要建立完全综合性的单位等级系统;因需要建立完全综合性的单位等级系统;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所以 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所以联系单位联系单位不是次要的,不是次要
41、的,是主要或基本的单位;是主要或基本的单位;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位)、建立单列系统的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位)、建立单列系统的重要段和必要步骤重要段和必要步骤。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个从个从分析观点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两种并列的区划单位两种并列的区划单位。另个从另个从综合观点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
42、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单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基本的。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单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基本的。单列系统可以分为:单列系统可以分为:统单列系统:统单列系统: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任美锷、赵松乔的中国自然区划案。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任美锷、赵松乔的中国自然区划案。交叉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次交叉排列到
43、个系统中,所用到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就是个交叉单列系统;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次交叉排列到个系统中,所用到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就是个交叉单列系统;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叠置交替单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叠置双列系统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陈传康等学者提出。:叠置双列系统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陈传康等学者提出。叠置交替系统示意图叠置交替系统示意图大区地区亚地区小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国省州带段地带段亚地带段次亚地 带段景观 地段性非地段性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案评述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案评述自然区划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比较系统的、有定理论作指导的
44、影响较的全国区划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共有6个:自然区划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比较系统的、有定理论作指导的、影响较的全国区划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共有6个:罗开富,1954年中科院自然区划委员会,黄秉维,1959年任美锷,1961年侯学煜,1963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丘宝剑和席承藩,1980年赵松乔,1983年罗开富,1954年中科院自然区划委员会,黄秉维,1959年任美锷,1961年侯学煜,1963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丘宝剑和席承藩,1980年赵松乔,1983年1.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1.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等级系统:区域
45、基本区副区等级系统:区域基本区副区区域区域级区划级区划,把全国分为东、西半壁;基本区,把全国分为东、西半壁;基本区级区划级区划,在东半壁从北到南按温 度逐渐增加 在壤、植被上的反映分为四个基本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垂直分异突出的康滇划为个基本区。副区在西半壁,由地势以及产的温度差异,可分为蒙新和青藏两个基本区。副区,按地形差异划为22个副区。,在东半壁从北到南按温 度逐渐增加 在壤、植被上的反映分为四个基本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垂直分异突出的康滇划为个基本区。副区在西半壁,由地势以及产的温度差异,可分为蒙新和青藏两个基本区。副区,按地形差异划为22个副区。1.优点:
46、1.优点:第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地丘陵划华北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加增,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第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地丘陵划华北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加增,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2.缺陷:2.缺陷:继承了以往的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的缺陷。在区划案中未用自然综合体概念、综合指标。继承了以往的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的缺陷。在区划案中未用自然综合体概念、综合指标。2.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
47、划(初稿)2.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开展较规模的综合自然区划作,由黄秉维主编。是在部门自然区划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区划经验,集中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于1959年编写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开展较规模的综合自然区划作,由黄秉维主编。是在部门自然区划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区划经验,集中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于1959年编写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等级系统,共7级:等级系统,共7级:自然区(0,不列级),3个;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6个热量带和 1个寒区;自然地区
48、和亚地区(第级单位),1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级单位),28个;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自然县(第五级单位)。自然区(0,不列级),3个;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6个热量带和 1个寒区;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级单位),1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级单位),28个;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自然县(第五级单位)。自然区是第级单位的准备步骤,是综合性区划单位,但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归非地带性的区划单位系列中。自然区的划分对农业作者不会有多的帮助,所以未列级。热量带与亚带是辅助单位,热量带的划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定的意义
49、可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6个热量带和青藏区。(可用罗马数字表示,如、)自然区是第级单位的准备步骤,是综合性区划单位,但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归非地带性的区划单位系列中。自然区的划分对农业作者不会有多的帮助,所以未列级。热量带与亚带是辅助单位,热量带的划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定的意义。可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6个热量带和青藏区。(可用罗马数字表示,如、)第级是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级是自然地区和亚地区,是根据互相关联的热量条件和分条件等面的共同性划分的,即在热量带的基础上按分条件分为四个类型:,是根据互相关联的热量条件和分条件等面的共同性划分的,即
50、在热量带的基础上按分条件分为四个类型:湿润、半湿润、半旱和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半旱和旱地区;对有些地区还进步分出东部及西部亚地区。根据热量和分两个格重叠的结果,构成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对有些地区还进步分出东部及西部亚地区。根据热量和分两个格重叠的结果,构成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级自然地带第级自然地带的划分,是根据植被与壤的地带性及其在不同热量带的表现,即物候特点,细分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的划分,是根据植被与壤的地带性及其在不同热量带的表现,即物候特点,细分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如温带旱地区东部亚地区分为:荒漠草原棕钙地带、前荒漠草原灰钙地带、荒漠灰棕荒漠地带;对亚热带湿润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