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 录 Ø 一 课题介绍…………………………………………2 Ø 二 工程概况…………………………………………3 Ø 三 小组简介…………………………………………4 Ø 四 选择理由…………………………………………6 Ø 五 现状调查…………………………………………7 Ø 六 设定目标…………………………………………10
2、Ø 七 原因分析…………………………………………11 Ø 八 要因确认…………………………………………12 Ø 九 制订对策…………………………………………16 Ø 十 实施对策…………………………………………17 Ø 十一 检查效果…………………………………………23 Ø 十二 制定巩固措施……………………………………28 Ø 十三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29 一、课题介绍 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出现,钢结构在混凝土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 XX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XX市电力工业公司营业服务楼工程采用劲性混凝
3、土,钢构造价800万。 开工前图纸会审时,甲方提意能否增大本工程中庭空间呢?中庭为三层楼,高13m的空间,我们设想可否通过改变梁、柱截面增大其受力,缩减框架柱增大空间,将方案提经设计单位分析、计算,可缩减掉两根框柱,方案可行,一举赢得甲方及监理各方的好评。方案被采纳后,可因此也使得中庭的这两根钢梁的截面尺寸由原设1000*1400变更为1200*2500,跨度由15米增至30米,钢筋规格也由Φ28增大为Φ32;如此大跨度、大规格劲性砼钢构在我项目尚属首次施工,无论是从架体支设→钢筋绑扎→钢柱梁安装,施工难度都很大。 为了满足本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工期的要求,确保施工质量一次合格。项目部成立了
4、QC小组,针对如何提高混凝土中钢构的施工质量展开攻关。 二、工程概况 1)该工程位于XX市葛天大道与魏武路交叉口。建筑面积20000㎡,地下1层、地上16层,建筑总高度75.6米。 2)本工程采用的劲性砼(也就是型钢、钢筋的组合砼结构),钢构位置及相关情况如下: ⑤轴及⑥轴柱子采用劲性混凝土,其内置钢柱截面形式分为工字型及 十字型,钢柱骨架截面尺为1000*1400,钢梁规格1200*2500,混凝土标号C40,对于劲性钢骨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特别是箍筋和主筋穿柱时,位置较复杂,处理要细致,钢筋要贯通。梁混凝土浇筑时和柱的混凝土浇筑也要分开,避
5、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三、 小组简介 1、小组概况 表-1 小组名称 XX建筑有限公司XX电业局QC小组 课题类型 攻 关 型 成立时间 活动时间 注册编号 四郑QC-2010-01 活动频率 1次/层 课题名称 提高劲性砼中钢构施工质量 小组人数 10人 小组业绩 2、小组成员登记表 表-2 序号
6、姓名 学历 职务 小组分工 任务 1 专科 项目经理 组长 活动总指挥 2 专科 技术负责人 副组长 活动组织、成果整理 3 专科 技术员 成员 措施实施、反馈信息 4 本科 工 长 成员 措施实施、反馈信息 5 本科 资料员 成员 措施实施、反馈信息 6 本科 测量员 成员 措施实施、反馈信息 7 高中 安全员 成员 安全检查、反馈信息 8 本科 预算员 成员 提计划、成本分析 9 专科 材料员 成员 材料采购、反馈信息 10 高中 钢构班组长
7、成员 过程实施 制表人: 制表日期:2010.02.16 注:由项目经理姚汝杰为组长、技术负责人XXX为副组长10人组成。 3、小组自我综合评价 小组将活动前状态进行了自我评价,绘制了雷达图。从中可以看出,小组成员的质量意识、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待于提高。 综合素质评价表 表-3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分数 1 团队精神 60 2 质量意识 60 3 个人能力 40 4 QC知识 60 5 自信心 40 小组 成员 状况 雷达图
8、制表、图:XXX 制图表时间:2010.03.02 四、 选择理由 工期要求 质量要求 施工重要性要求 选择课题 五、 现状调查 1、 2010年3月5日~15日小组成员对临近兄弟单位施工的同类型的2号楼和3号楼工程进行了调查(我工程为4号楼)。 调查一:由XXX负责调查的2号楼反映对钢柱校正问题:每节(2层)钢柱共12根,校正速度是每天6根,仅钢柱校正就需要2天时间 ,校正效率低。 调查人:XXX
9、 调查时间:2010.3.5 调查二:由程 旺负责调查的3号楼反映是柱梁发生位移现象:钢柱吊装后,不经初步校正就开始安装钢梁;钢柱2由于受到钢柱1的影响发生偏移,累积垂直度偏差最大达到70mm,钢柱校正的难度大,柱模板无法支设。 调查人:程 旺 调查时间:2010.03.14 调查三:项目质检员牟晓辉发现3号楼钢柱、梁校正后,没有对其进行合适的加固措施,在受到土建吊装钢筋、模板的碰撞时,产生垂直偏移,需反复进行校正。 调查人:牟晓辉 调查时间:201
10、0.03.15 2、经过以上现状调查,小组成员于3月18日对我项目部施工的一层钢构施 工质量进行抽查,共检查300点,其中不合格点42点。调查表如下: 钢构施工质量缺陷调查表 表—4 序号 检查对象 检查 点数 不合格 点数 合格率% 不合格率% 1 钢柱校正 50 18 64 36 2 安装顺序不合理 50 17 66 34 3 钢结构预埋件铁件定位控制 50 3 94 6 4 钢结构厚板切割质量 50 2 96 4 5 焊接质量 50 1 98 2 6
11、 吊装不当 50 1 98 2 7 合 计 300 42 调查者:XXX 调查时间:2010年3月18日 从调查表中看出:钢柱校正不合格率为36%,安装顺序不合理为34%。 根据质量缺陷调查表编制了以下统计表: 钢构施工质量缺陷统计表 表—5 序号 质量问题 频数 (点) 累计频数 (点) 频率% 累计频率% 1 钢柱校正 18 18 42.9 42.9 2 安装顺序不合理 17 35 40.5 83.4 3 预埋件铁件定位控制 3 38 7.1 9
12、0.5 4 钢结构厚板切割质量 2 40 4.7 95.2 5 焊接质量 1 41 2.4 97.6 6 吊装不当 1 42 2.4 100 7 合 计 42 100 100 制表人:XXX 时间:2010.03.18 从统计表中看出: 钢柱校正累计频率为42.9%,安装顺序不合理累计频率为83.4%。 3、排列图 根据检查检查统计表绘制如下排列图 图—2 制图:XXX
13、 时间:2010.03.18 经过排列图分析得出影响钢构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是钢柱校正不合格和安装顺序不合理。 六、设定目标 4月2日,QC小组成员召开会议,确定了本次活动目标 目标一:钢柱校正不合格率由36%降低到3%,校正速度由6根/天提升至10根/天。 目标二:安装顺序不合格率由34%降低到3%。 有利因素 目标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钢构变更的提出,经过设计单位的计算、分析,确认可行方案后,由甲方和设计院提出修改变更。对于钢构的深化设计及施工。选用优良的、精干的,极具丰富施工经验,操作工人素质较高的专业分包队伍,配置齐全,管理到位,技术可靠。
14、经济上:为了争创“中州杯”奖,甲方及公司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合同约定给以工程造价3%的奖励。 人员上:配备了强有利的项目班子,小组成员平均年龄35岁,技术攻关能力强,扎实能干,务求创新。同时聘请分公司的总工程师作为现场钢构安装的技术顾问,经常到现场给予指导和建议。 不利因素 因变更而使结构跨度增大,施工难度增加及施工中一些不利因素,我项目部积极配合设计及监理各方,并组织专家论证,明确在吊装中配备160t吊车全力配合塔吊。确保在技术方面和操作水平方面具有优势。 最终确定目标值可行! 七、原因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小组召开了原因分析会,集思广议,对影响钢构施工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
15、用关联图进行了分析,得出6条末端因素。如下图所示: 关联图 图—3 制图人:XXX 日期:2010.04.05 八、 要因确认 1.制订要因确认计划表 针对以上6条末端因素,小组制定了要因确认计划表,并逐条进行确认。 表—6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方式 确认内容 确认标准 负责人 确认时间 1 现场未安排专人 技术指导 调查分析 管理人员管理方法 管理人员全部 正确管理 10.4.20 2 未制定新的安装 校正
16、顺序 调查分析 工人对新施工方法的掌握情况 施工方案 10.4.26 3 构件在运输、堆 放过程中变形 现场调查 是否采取措施防止 施工方案要求 10.4.22 4 支撑架体搭设 质量不过关 调查分析 交底情况 保证书面交底率100% 10.4.25 5 测量方法未交底 现场调查 交底情况 保证书面交底率100% 10.4.20 6 测量方法较原始 现场验证 是否有先进 仪器 有满足施工要求的经纬仪 10.4.22 制表人:XXX 日期:2010.4
17、22 2、确认过程 确认一:现场未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指导 经确认,现场从2010年2月开工时就安排两名安装工长负责对工人进行安装指导,安装工长参加过项目部组织的技术交底,掌握了安装校正顺序。 结论:非要因 确认:姚汝杰 日期:2010.04.20 确认二:未制定新的安装校正顺序 结论:要因 前期的安装顺序是钢柱校正后未进行加固就开始吊装横梁,导致钢柱在外力的作用下,垂直度累积偏差很大。经调查测量组对未经校正就直接安装钢梁的一段钢柱的垂直度进行了测量,偏差均大于35㎜,最大偏差甚至达到70㎜,给后续校正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确认:
18、XXX 日期:2010.04.26 确认三:构件在运输、堆放过程中变形 通过调查,项目编制的有防止钢构件运输变形的专项方案,钢构件均在受控范围内,运输堆放中未出现变形,通过专项措施,此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结论:非要因 确认:XXX 日期:2010.04.22 确认四:支撑架体搭设质量不过关 支撑架体直接影响起拱准确度、安装质量、高空作业等安装全过程,根据基础施工期间的检查,架体搭设问题较多。 结论:要因 确认:X
19、XX 日期:2010.04.25 确认五:测量方法未交底 经过现场调查现有的测量方法已经对工人进行过交底 结论:非要因 确认:XXX 日期:2010.04.20 确认六:测量方法较原始 施工现有的测量工具是经纬仪。校正一根钢柱测量人员需爬上柱头3次,既费时间又不安全。而且即便是当时校正好,在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时不同程度的碰撞钢柱也会发生位移,势必影响钢柱校正效率 结论:要因 确认
20、XXX 日期:2010.04.22 通过要因确认得到3条要因: 1、未制定新的安装校正顺序 2、支设架体搭设质量不过关 3、测量方法较原始 九、 制订对策 4月20日至5月20日,小组成员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用5W1H方法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由专人负责实施。 对 策 表 表-7 序号 要因 对策 (WHAT) 目标 (WHY) 措施 (HOW) 地点 (WHERE) 时间 (WHEN) 负责人 (WHO) 1 未制
21、定新的安装校正顺序 调整安装顺序 减少钢柱安装的累计偏差,使累计偏差由70㎜减少到20㎜以内。 1.制定新的安装顺序,规定钢柱未进行初步校正,不得吊装横梁。 2.由项目经理组织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现场管理人员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 现场 2010.5. 10~5.15 XXX 2 支设架体搭设质量不过关 编制专项方案 模板架体支设不变形,达到施工质量标准。 组织进行专家论证,严格按方案实施,严把质量关。 现场 2010.4. 26~6.2 XXX 3 测量方法较原始 1、利用全站仪,反射棱镜激光测距 2、并采用反射贴
22、片 1.钢柱校正时,测量人员无须爬上柱头放置反射棱镜。 2.由原来的校正6根/天提升至10根。 1.购买全站仪测距反射贴片。 2.利用CAD分析钢柱柱头贴片坐标 3.安排专人负责在钢柱柱头安放反射贴片 现场 2010.5.8 ~5.20 XXX 制表人:XXX 日期:2010.05.10 十、实施对策 实施一:对于原始的安装校正顺序,经过小组几次会议探讨最终制定出了新的安装校正方法: 比较新、旧安装校正顺序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工艺能保证 质量要求 决定按新的安装顺序实施 1、原始安装顺
23、序 未采用倒链加固 对钢构初步校正 安装横梁 进行二次校正 安装连接的钢梁 原始安装顺序是在钢柱校正后随即撤掉倒链。但实际上,钢柱在校正完毕后,还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五级以上风荷载的影响;吊装时碰撞的影响等。当钢柱柱头没有约束时,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度偏移,造成钢柱的反复校正。 落实人:XXX 日期:2010.5.10 为此小组制定出了新的安装顺序: 钢构初步校正 用倒链加固 安装横梁 进行二次校正 安
24、装连接的钢梁 拆除倒链 即使用倒链将每根钢柱柱头三个方向进行加固,然后进行钢梁安装、再进行钢梁底模搭设、梁柱钢筋绑扎、梁柱侧模支设等工序全部完毕后再拆除倒链,从而避免了梁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位移变形。 落实人:XXX 日期:2010.05.10 2、进行技术交底 由项目经理主持召开全体施工管理人员交底会, 并由技术负责人XXX对安装校正的顺序进行详细交底,明确达到“中州杯”的质量验收标准。 实施:XXX 日期:2010.05.12
25、 3、安排工长现场技术指导 同时为了确保新、旧安装方法实施的有效过渡,特安排专业工长程旺负责整个过程的监督实施,使新的安装顺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柱型号 对策实施前 对策实施后 检测次数 最大偏差值 检测次数 最大偏差值 Z1 4 34mm 1 12mm Z2 3 45mm 1 10mm Z3 2 28mm 2 5mm Z4 4 65mm 1 14mm Z5 5 70mm 2 3mm Z6 4 34mm 1 5mm 实施效果: 对策实施前后柱位偏差对比表 表-8 按照新的
26、方法实施后,钢柱的重复校正次数明显减少,钢柱的累积垂直度偏差减少至20mm以内,提高了钢柱一次校正合格率。 检查人:程 旺 日期:2010.05.15 Ø 实施二:针对支承架体搭设质量不过关 首先明确钢结构支撑架的搭设质量直接影响安装质量。大厅跨度30米、高度13米,因此下部脚手架的搭设难度较大。经验算支撑架体必须支撑到地下室基础上,即地下一层必须回顶。支撑架立杆间距900×900mm,步距1200mm,剪刀撑东西向间距4000mm,南北向通长设置。具体见下图: 下部楼层的
27、回顶 其次要求对支撑架的搭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工人更为直接的操作,并在方案中明确模板精度要求。 模板组拼精度要求 表—9 序号 项 目 允 许 偏差 (mm) 检查方法 1 轴线位移 基础 5 尺量 柱、墙、梁 3 2 标高 ±3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3 截面内部尺寸偏差 基础 ±5 尺量 柱、墙梁 ±2 4 每层高垂直度 3 直尺、尺量 5 相邻板的表面高低差 2 2m靠尺、楔形塞尺 6 表面平整度 2 方尺楔形塞尺
28、 7 阴阳角 方正 2 5m线尺 顺直 2 8 预埋铁件、预埋管、螺栓 中心线位移 2 拉线,尺量 螺栓中心线位移 2 螺栓外露长度 +10,-0 9 预留孔洞 中心线位移 5 拉线,尺量 内孔洞尺寸 +5,-0 10 门窗洞口 中心线位移 3 拉线,尺量 宽高 ±5 对角线 6 最终为确保支撑架搭设质量安全有保障,小组针对高大模板支撑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并于2010年4月26日组织并通过了专家论证。 同时在搭设过程中,由小组质检负责人XXX全程跟踪监控,出现问题当场解
29、决。 由专业工长XX按方案要求,现场指挥钢梁按既定顺序进行吊装。 过程中我们还多次邀请了评审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将一切不安因素削除在萌芽状态。 通过制定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及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首层钢构支承架体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 实施三:针对测量方法原始,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经过现场调查比较,决定选用全站仪替代原经纬仪进行测量校正,并利用AUTOCAD分析出每根钢柱柱头贴片坐标。 现场引测的坐标点,和通过计算得出每个柱头的坐标 负责人:XXX
30、 日期:2010.05.08 2、随后购买了全站仪测距反射贴片,并安排专职测量员张宏伟负责 在柱头安放。 负责人:XXX 日期:2010.05.15 3、利用全站仪加反射贴片进行钢柱垂直度校正测量。 实施效果: 经过理论计算与实践的相结合,经计时,每根钢柱的校正测量时间只需要30分钟,速度由原来的校正6根/天提升至12根。同时也避免了人员爬上柱头校正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安全快速施工。 负责人:XXX
31、 日期:2010.05.20 十一、效果检查 1、小组成员于6月15日~25日对钢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每项检查50个点。 钢构施工质量缺陷调查表 表—10 序号 检查对象 检查点数 不合格点数 合格率% 不合格率% 1 钢结构厚板切割质量 50 3 94 6 2 钢结构预埋件铁件定位控制 50 2 96 4 3 焊接质量 50 2 96 4 4 吊装不当 50 1 98 2 5 钢柱校正 50 1 98 2 6 安装顺序不合理 5
32、0 1 98 2 7 其他 50 1 98 2 合计 11 制表人:XXX 日期:2010.06.16 从调查表中看出: 钢柱校正和安装顺序不合理的不合格率均为2%。 再次根据质量缺陷调查表绘制了如下统计表: 钢构施工质量缺陷统计表 表-11 序号 存在问题 频数 累计频数 频率% 累计频率% 1 钢结构厚板切割质量 3 3 27.2 27.2 2 钢结构预埋件铁件定位控制 2 5 18.2 45.4 3 焊接质量 2
33、 7 18.2 63.6 4 吊装不当 1 8 9.1 72.7 5 钢柱校正效率 1 9 9.1 81.8 6 安装顺序不合理 1 10 9.1 90.9 7 其他 1 11 9.1 100 8 合计 11 11 100 根据统计表绘制如下排列图 制图:XXX 时间:2010.06.26 从排列图可以清晰的看出: 钢柱校正不合格和安装顺序不合理已不是影响钢构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了。 小组将对策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一,作柱状图如下: 图—12
34、 3 通过QC小组人员的共同努力,本工程获得2010年第二季度许昌市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化标准考核第三名。2011年1月通过许昌市建委验收,获得“市级安全文明工地”称号,为公司在许昌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及信誉。 应当地安监部门邀请,郑州市记者来我工地采访,给予高度价。 XX市质检站组织了XX市在施企业来我工地观摩学习, 大大提高了我公司知名度。 十二、制定巩固措施 1、通过本次QC活动的开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进一步
35、巩固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将安装方法进行了总结,编制成了作业指导书《劲性砼钢结构安装校正》(编号ZYZD-2010-03 ),以此指导其他同类工程施工。 2、活动完成后,小组在巩固期内经常到现场进行跟踪检查,以确定新方法的执行情况,并绘制出下列对比折线图: 从图中可发现巩固期内钢构安装顺序不合理和钢柱校正不合格率平均为2.3%, 低于活动目标3%,说明仍能维持在良好的水准上,课题已彻底得到解决。 十三、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1.小组将活动前后状态进行了自我评价,绘制了雷达图,从中看出小组成员在质量意识、QC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这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受益匪浅。 序号 评价内容 活动前评价分数 活动后评价分数 1 团队精神 60 100 2 质量意识 60 80 3 个人能力 40 80 4 QC知识 60 80 5 自信心 40 80 2.通过本次QC小组活动,提高了劲性砼中钢构施工质量,大大增强了我公司市场竞争能力,为今后施工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创“结构 中州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小组此次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但在钢厚板的焊接上还存在问题。 我们打算下一个循环中以《提高钢厚板切割质量》为课题展开活动,确保公司的厚板加工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