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化工行业的静电火灾防护 在石油、化学等工业以及通常有可燃性气体、蒸汽和粉尘生成的地点,静电是产生火灾的 原因之一。因此,清楚静电的产生及防护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物质的表面相接触时,如果进行电子或离子交换的话,分离时就产生带电现象,即产 生静电。一般来说,固体面与固体面、固体面与液体面间的接触和撞击,或者固体的断裂、液体的 飞溅,都可能产生静电。例如,高电阻率液体 (如石油 的流动,液体的过滤,粉尘的研磨、混合和 筛选过程中的运动, 粉尘的气体传送, 人员和机器在绝缘地板上的运动, 皮带与轮轴的相对运动等 类似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产生静电。 把安全工程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静电电位达到一定的数
2、值, 就会击穿周围的气体, 产生火花。 火花的能量达到足够的数值, 就能点燃某些易燃物质,造成火灾。 静电火花引起着火的引燃力,取决于电荷的数量、易燃物质对电火花的灵敏度以及积累电 荷的物体的电特性。一般来说,导体上产生的静电火花比绝缘体上产生的静电火花要危险得多。 电荷能在导体表面自由移动,因此产生火花放电时,虽然能量有一部分消耗在电阻上,还 有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但主要还是通过火花释放出来,具有较大的引燃能力。 而绝缘体具有很高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电荷不能在其上自由移动。由于它不是一 个等电位体, 电荷的密度在其表面是不同的。 其火花的能量与绝缘物体的外部特征、 表面特
3、征和电 荷分布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绝缘体上的静电多以电晕形式放电,其过程比较缓慢,对易燃气体的引燃能力是很低的, 但电晕放电可能转化为火花放电。 引起静电火灾的条件: 1、存在易燃或易爆的物品。 2、在设备安装、运作及操作过程中产生电荷,并积累电荷。电荷形式的电场强度大于周 围的击穿电场强度。 3、电火花具有的能量大于周围的最小引燃能量。 以上的条件如果有一个缺少,就不能引起爆炸与火灾。防静电的安全措施就是针对具体情 况,清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 针对这些条件,在生产中应注意: 1、接地。导体上的静电荷可采用接地的方法将其引入地下。接地电阻应小于 10欧。 2、防止人身上
4、静电荷的积累。人身上的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衣服的相互磨擦、接 触其他带静电物体后电荷的转移或靠近带电物体时的静电感应等。 为防止人身上静电荷的积累, 可 使用低电阻的防静电鞋袜、地板等。 3、使大气电离。因为电离能使周围空气的导电性增加,利于静电荷在物体表面移动,所 以可利用带电物体的放电或者使用一定剂量的同位素使空气电离,以中和物体或空中的静电等。 4、增湿。提高空气的湿度,可提高物体表面的导电能力,使物体与地之间形式一个导 电通道。一般相对湿度控制在 60%-70%,防静电的效果就很好了。 5、非金属材料的防静电。很多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和玻璃纤维等均属绝缘体,极 易带上静电荷
5、并维持很长时间。通常可在这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物质,使之成为导电体,就可以采 用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荷的积累。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引言(1 介绍了炼油化工生产中静电产生的特点及规律, 分析了形成静电灾害的条件和影响因 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储存、加注、使用等过程中,可能产生十分危险的静电。近年 来, 国内外石化工业的静电事故不断发生,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死亡。因此, 静电灾 害的预防已成为炼油化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炼油化工厂所产生的汽油、柴油、苯、甲苯、二甲苯等大都属于易燃易爆液体 或可燃液体,这些化工产品均是电的不良导体。生
6、产中油品的流动、喷射、过滤、搅拌、冲击等相 对运动都能产生静电,静电产生的电场强度和油品表面的电位达到一定极限时,将产生火花放电, 如遇到可燃混合气就会被点燃,引起爆炸或火灾。 炼油化工生产中的泵、管线、阀门、过滤器、油罐、装卸油设施等在工艺过程中都会 使物料产生静电。油品生产的各工序如输转、油品调和以及在进入储罐或装罐、装车时,不仅泵、 管线产生静电荷 ,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荷。 新产生静电荷 量的大小与操作条件、 装 油方式以及油品内有无杂质等有很大关系。 这样就为爆炸、 火灾埋下了潜在隐患。 静电事故多发生 在采样、测温、油品调合、装卸油操作、油罐油轮的清洗等过程中。据统计,
7、国内较大的石油静电 事故中,铁路槽车装卸事故占首位,其次是油罐装油事故。另有研究表明:过滤器是比泵、管线更 大的静电源,产生的静电比非过滤流动带电高约 100倍,应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炼油工业不断向深度加工和化工方向延伸。 不含水和深度加工的可燃性油品在生 产和储运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成为影响安全生产中的危险和复杂问题。 液体化工罐区静电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液体化工罐区静电产生的原因(2 在液体化工罐区,静电的产生主要是液体静电、人体静电以及少量的气体静电和感应 静电。 1 液体静电 液体与固体、液体与气体、液体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由于搅拌、沉降、流动、 冲击、飞溅等接触及分离
8、的相对运动,由于物质电子的逸出功不同,就会形成双电层而产生静电。 而液体化工产品大都属于高绝缘物质, 因此, 在这类非导电性液体生产和储运过程中, 就会产生和 积累大量的静电荷, 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产生火花放电, 如果在空间内同时还存在爆炸性混合 气体,就可能引起火灾爆炸。 1.1 液体静电产生机理 a 液体在管线中流动时产生静电:液体在管线内流动,形成液体与固体接触、分离 的条件,当液体化工产品通过管线、过滤器、机泵、鹤管等流动时,接触和分离的现象就连续发生 而产生静电。 b 水滴、杂质在液体产品中沉降起电:液体化工产品中含有水和杂质,杂质会离解 成带电离子。 因此在水平液体产品界
9、面处也形成偶电层。 当水滴与液体产品作相对运动时, 水滴带 走部分吸附在水滴界面上的电荷,于是使液体产品与水滴分别带上了不同符号的静电。 c 溅泼起电:液体从管线口喷出后,遇到板或壁,使液体向上飞溅成许多微小的液 滴, 形成一层薄雾, 这层薄雾包含着无数小液滴,当小液滴落在其它物体的表面上时, 便在接触面 处形成偶电层。由于液滴具有惯性,碰到物体之后还要继续滚动,于是液珠带走偶电层之扩散层, 固定层便留在物体表面上,这样液滴和物体带上了不同符号的静电。 d 喷射起电:当液体从喷嘴或管口喷出时,液体微粒和喷嘴之间存在迅速接触与分 离的偶电层,也会使喷嘴与液体微粒带动上不同符号的静电。 1.
10、2 影响因素 a 液体流速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液体在管线内流动所产生的流动电流和电荷密 度的饱和值与液体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层流时, 产生的静电量与流速成正比, 且与管线内径大小 无关。紊流时,产生的静电量与流速的 1.75次方成正比,且与管线内径的 0.75次方成正比。 b 液体的电阻率的影响:液体的电阻率在 1010~1012·Ωm 范围时,很容易产生静 电。而苯、醇类电阻率大多在 109~1011·Ωm 之间,危险性很大。 c 过滤器的影响:如果在管线上有过滤器,则液体静电量就会明显增加,有时会增 加 10~200倍,这是因为过滤器的滤芯相当于千千万万个平行的小管线,它将依照液体
11、经管线起电 的原理而起电。 d 装油方式的影响:装油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液下装油,另一种为喷溅装油。 这两种方法相比, 喷溅装油产生的静电量更大。 不但因为液体分离而产生新的电荷, 更主要的是液 面没有充分的时间张弛, 所以表层电荷密度较高, 同时不因为液体冲击到罐底或槽车后喷溅飞沫而 产生静电。 e 水和杂质的影响:液体产品中含有水、杂质的量越多,产生的静电量越大。 f 管壁粗糙度的影响:管壁粗糙度越大,管线内壁就越粗糙,液体与管线内壁接触 面积就越大,冲击和分离的机会就越多,流动电流、静电量就越大。 2 人体静电 人在许多条件下能够带静电, 也可感应起电或吸附带电。 在有可燃混
12、合气体的环境中, 人体静电是个不可忽视的“危险源” 。国内通常限制人体带电不得超过 1.5kV ,一般可以通过防静 电地面、防静电鞋、防静电衣服以及防静电接地棒或环得到解决。 3 气体静电及感应静电 当气体(蒸气、氮气、压缩空气等从管口高速喷出时,会产生气体静电。由于雷电 及电气设备存在,也会产生感应带电。 液体化工罐区静电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液体化工罐区静电防范措施(3 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 二是控制工艺过程, 限制静电产生。第一条途径包括两种方法,即泄漏法和中和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均属 泄漏法; 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 高压静电消除
13、器、 放射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均属于中 和法。第二条途径即工艺控制法, 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 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 措施。 如上所述,液体化工罐区静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液体静电、人体静电、气体静电和感 应静电,而且在液体化工罐区储罐、管线、机泵、鹤管很多,生产操作十分频繁。因此,液体化工 罐区防范静电应主要采用泄漏法中的接地和工艺控制法,以及人体静电消除法。 1 接地 接地是消除静电灾害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接地主要用来消除导体上的静电,为了 防止静电火花造成事故,应采取以下接地措施: 1.1 储罐、储槽等金属壳体已与防雷保护、电气保护有可靠连接时,可不必再另作
14、静 电接地。接地体应每年定期检测一次,保证连接完好,无断裂、无锈蚀,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 100Ω。储罐、储槽原则上要求在多个部位进行重复接地。 1.2 管网接地:对于液体化工罐区的管道可通过与工艺设备的金属外壳的接地,取得 接地的条件。管网内的机泵、过滤器、缓和器等设施要设置接地连接点。管网在进出界区或室外管 道每隔 100m 左右处, 应与接地干线或专设的接地体相连接。 工艺管道与伴热线管间除用绑扎金属 丝作跨接外,伴热线进气口及回水口应与工艺管道支座相跨接。 1.3 设备、管线用金属法兰连接时,其接角电阻不大于 10Ω时,可不另装跨接线,否 则应设铜质跨接带进行跨接。 1.4 对移
15、动设备及工具类可用鳄式夹钳、专用连接夹头、蝶形螺栓等连接器械与接地 支、干线相连接。 1.5 储存易燃液体的内浮顶储罐,其内浮盘应用挠性跨接线与罐体相接,连接不应少 于两处,跨接线须选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2的软铜绞线。 1.6 装卸栈台:装卸栈台的管道、设备支架、鹤管、建构筑物的金属体和铁路钢轨应 连接成电气通路并接地, 铁路槽车与铁路钢轨应连接成电气通路并接地。 各个铁路槽车应按照有关 规定定期测试接地, 并确保达到良好状况。 汽车槽车与车体应设有接地连接板, 该端板和槽体应连 接成电气通路,同时汽车槽车不宜采用金属链条接地线,而应采用 140~200Ω的导电拖地带。 1.7 如对设
16、备、管道等进行局部检修会造成有关物体静电连接回路断路时,应事先作 好临时性接地,检修后及时复原,并重新测定接地电阻。 1.8 储罐、储槽梯子进门处,应在已接地的金属扶栏上留出 1m 长的裸金属面,作为 操作人员的手握接地体。 1.9 液体化工罐区区域内的其他设备,如通风机械、空气压缩机、装桶机、机泵及电 机都必须有可靠的接地。 2 工艺控制法 2.1 甲、 乙类液体进入储罐和槽车时, 初始流速成不得大于 1m/s, 当入口管浸没 200mm 后,可提高流速,但最高不得超过 6m/s。 当甲、乙类液体输送管线上有过滤器时,液体输送自过滤器至料口之间应有 30s 的缓 和时间,如果满足不
17、了缓和时间,可配置缓和器或采取其它防静电措施。 2.2 装入易燃、可燃液体时,必须做到:严禁从储罐、储槽上部注入甲、乙类液体。 在变更注入液体品种时, 必须用惰性气体置换, 置换后测定空气中的油气浓度, 使之符合安全规定 范围。对于难以进行惰性气体置换的桶、槽等容器,必须严格进行静电接地并控制流速。 2.3 铁路槽车在装卸车时,要采用液下密闭装车设施,鹤管应插入槽车底部,距槽车 底不大于 200mm 为宜。槽车浸没装油速度应满足下式关系:VD ≤ 0.8, V ——油品流速, m/s; D ——输油管径, m 。 2.4 汽车槽车装卸车时,须将车体接地,装卸车结束后,必须静置 2min
18、 后,才能进 行提升鹤管、拆除接地线等作业,且浸没装油速应满足下式关系 VD ≤ 0.5, V ——油品流速, m/s; D ——输油管径, m 。 2.5 为了减轻鹤管注油时的喷溅,减少注油时产生的静电,改变鹤管头的形状,采用 T 形头、锥形头比直接圆管形头要好。 2.6 装桶时要注意,桶体、注没管嘴必须接地,且要注意控制流速。不准在作业现场 用绝缘材料的桶充装易燃液体。 2.7 装卸油胶管宜采用导电胶管,且要在胶管管卡处接地。 2.8 甲、乙类液体的检尺、测温、采样应遵守以下规定 a 液体进入储罐,须经一定的静置时间(见表 2 ,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等作 业。 b 不准使用
19、两种不同材质的检尺、测温、采样工具进行作业。 c 对固定顶油罐或内浮顶油罐在未浮起之前,进行液体测温和采样时,不得猛拉快 提,上提速度不大于 0.5m/s,下落速度不大于 1m/s。 2.9 严禁用压缩空气、蒸汽进行扫线作业。 3 人体静电消除 为防止人体带静电产生电击或放电,引起可燃性物质着火、爆炸等事故,必须消除人 体静电。 表 2储罐检尺、测温、采样静置时间表 3.1 为使人体所带静电安全泄入大地,爆炸危险场所宜将地面做成导静电性地面,其 电阻率应在 1×106Ω·m 左右为宜。储罐、储槽梯子进门处,应在已接地的金属扶栏上留出 1m 长的裸金属面,作为手握接地体。 3.2
20、为防止人体带电, 着装应注意:在爆炸危险场所不准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和鞋靴, 不准穿脱衣服、鞋靴, 不准梳头,除雨天之外不准穿橡胶雨衣和高统皮鞋,巡检时不得携带与工作 无关的金属物品,如钥匙、硬币、手表、戒指等。 3.3 清洗油罐时,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雨衣、导电胶靴。 3.4 严禁用汽油、苯等易燃溶剂清洗设备。 3.5 在易燃易爆场所不准用化纤材料的拖布、抹布来拖擦物体和地面。 4 其它因素 除了严格遵守以上规定外,还应注意其它因素也可能引发静电灾害,如雷雨天气易产 生感应静电,为避免静电灾害,雷雨天气严禁收付油作业。 此外,静电灾害的发生与空间内是否存在可燃性爆炸性混合物、
21、是否达到爆炸极限直 接关系, 因此, 除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消除静电外, 还应加强控制空间内可燃液体蒸气爆炸性混合 物的产生,防止其达到爆炸极限,确保不发生静电火灾、爆炸事故。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 —— 引言(1 介绍了炼油化工生产中静电产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了形成静电灾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 储存、 加注、 使用等过程中, 可能产生十分危险的静电。 近年来, 国内外石化工业的静电 事故 不断发生,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死亡。 因此, 静电灾害的 预防已成为炼油化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 —— 炼
22、油化工生产的静电特点及规律(2 众所周知,炼油化工厂所产生的汽油、柴油、苯、甲苯、二甲苯等大都属于易燃易爆液体 或可燃液体,这些化工产品均是电的不良导体。生产中油品的流动、喷射、过滤、搅拌、冲击等相 对运动都能产生静电,静电产生的电场强度和油品表面的电位达到一定极限时,将产生火花放电, 如遇到可燃混合气就会被点燃,引起爆炸或 火灾 。 炼油化工生产中的泵、管线、阀门、过滤器、油罐、装卸油设施等在工艺过程中都会使物 料产生静电。油品生产的各工序如输转、油品调和以及在进入储罐或装罐、装车时,不仅泵、管线 产生静电荷 ,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荷。 新产生静电荷 量的大小与操作条件、 装
23、油方 式以及油品内有无杂质等有很大关系。 这样就为爆炸、 火灾 埋下了潜在隐患。 静电 事故 多发生在采 样、测温、油品调合、装卸油操作、油罐油轮的清洗等过程中。据统计,国内较大的石油静电 事故 中,铁路槽车装卸 事故 占首位,其次是油罐装油 事故 。另有研究表明:过滤器是比泵、管线更大的 静电源,产生的静电比非过滤流动带电高约 100倍,应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炼油工业不断向深度加工和化工方向延伸。 不含水和深度加工的可燃性油品在生产 和储运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成为影响安全生产中的危险和复杂问题。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 —— 形成静电灾害的条件及影响因素(3 1金属容器内积聚电
24、荷量 金属容器内积聚电荷量可由下式表示: Q =ρμτ(1-e-t/τ 式中:Q —— 容器内介质带电量, μC; ρ—— 流入容器的介质的电荷密度, μC/m3; μ—— 体积流速, m3/s; t —— 时间, s ; τ—— 时间常数。 上式表明,当油品一定时,控制窗口面荷积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控制流速,二是控制 流入容器的电荷密度。 2静电荷的泄放 静电荷的泄放有两条途径:一是自然流散其电荷,其电荷量可由下式表示: Q =Q0e-t/RCΩ 式中:Q —— 经 t 时间后容器内的电荷量, μC; Q0—— 容器内部初始带电量, μC; t —— 时间, s
25、 R —— 对地绝缘电阻, Ω; C —— 对地电容, μF。 上式表明,对于带电导体,只要把导体与大地短接,电荷可立即导走,但会发生放电火 花。 工程应用上应首先将导体接地。 二是静电放电,它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可成为着火或爆炸的 火源。 3静电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在炼油化工生产中,静电放电对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但并非所有的静电放电都能引起 爆炸 事故 。静电灾害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 3个基本条件: (1积聚在带电体表面电荷所形成的静电场,其电场强度必须达到能击穿周围气体的 强度。 (2静电放电的能量必须大于可燃物的最小点燃能量。 (3放电必须在爆炸混合物的爆炸浓
26、度范围内发生。 影响静电放电的因素很多,包括物料的种类、形态、环境条件、静电放电的种类等。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 —— 预防静电危害的防护措施(4 静电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爆炸和 火灾 。 因此, 预防静电危害的重点是对爆炸和 火灾 的防护, 以及消除其对操作工人的静电电击等。预防静电灾害的措施可归纳如下: (1 防止或减少静电产生。 (2 设法导走或中和产生的电荷,减少电荷积聚。 (3 防止高电位产生的有足够能量的静电放电。 (4 防止爆炸混合气体的形成。 以上条件中消除任何一个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静电危害及预防措施(化工生产中)——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消除静电的措施
27、5) 1 工艺控制 从工艺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1.1 控制油品流速 这是减少静电产生的一个有效办法。 因为石油产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电荷密度的饱 和值与油品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1.2 控制油品调合、加注方式 油品调合应采用底进底出的泵循环调合及管道调合为宜,严禁用压缩空气搅拌。对于大 型轻质油储罐禁止顶部进油。罐车尽量采用浸没式液下装油,或将鹤管伸至接近罐底。 4.1.3 安装静电消除器等 静电消除器安装在管道末端, 不断地向罐内注入与油品中电荷极相反的电荷从而达到中 和油品流动电荷之目的。 1.4 加入抗静电添加剂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使用抗静电添加剂是
28、消除石油静电危害的一种最有效方法。加入 微量的抗静电添加剂, 除防止产生静电外, 还可加速电荷的泄漏, 可从根本上消除静电聚集的危险。 1.5 选择合适的泄漏时间 油品调和、倒罐以及罐车装油完毕后,禁止立即上罐检尺、采样、测温等作业。需静置 一段时间,给油品表面积聚电荷以足够的逸散时间。 对于过滤器的安装位置,要求其后留有足够长的管线再注入容器。 1.6 加强静电接地与跨接 炼油化工企业中所有易燃易爆场所内一切危及安全的金属导体、人体等静电接地对象, 均应采用静电接地措施,防止火花放电。 跨接可将各金属设备和管线用金属导线连成等电位体,消除电位差,避免在断路处产生 火花放电。 2 防止形成爆炸
29、性混合物 2.1 采用密闭装车 密闭装车将导电性良好的金属鹤管伸到罐底,并装有分配头,使油流不直接冲击罐底, 绝大部分油从液下流出,液面上升平稳,油流和罐壁、空气摩擦少,因而产生静电少。同时没有大 量油气外逸,从根本上做到了安全装车。 2.2 采用浮顶油罐 采用该结构,一是油品所带的大量静电荷可通过金属浮顶导线导出,避免了静电荷大量 积聚;二是浮顶罐内部油气空间较小,不易形成爆炸混合气体。 2.3 新型材料应用 在可爆性物料生产过程中,凡能积聚静电的设备,推荐采用电阻率不大于 1×105Ω˙m 的 材料,可选择使用导电橡胶、导电塑料等。 保护接地、接零在生产中的应用——确定正确的保护措施(3)
30、 (一) 保护接地 1.原理及种类 原理:保护接地属于防止间接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把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对地电压 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把设备上的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 系统中,如果电气设备上没有保护接地,当设备一部分绝缘损坏时,人体触及此设备外壳时,就有 触电的危险。对电气采用保护接地后,接地短路电流同时沿接地体和人体两条通路流通。接地体的 电阻一般为 4Ω 以下,而人体电阻约为 1000Ω,通过接地体的分流,通过人体的电流就非常小了, 这样就能够避免触电时事故的发生。 保护接地的种类:保护接地分为工作接地、安全接地两种情况;工作接地又分为用大地 做导线
31、的接地和维持系统安全运行的接地;安全接地包括防止触电的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 接地与屏蔽接地。 2.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中,凡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绝缘损坏、碰壳短路 或发生其他故障时,有可能性带电的电气的金属部分及其附件都就采取接地保护。 (二) 保护接类 1.原理及种类 保护接零一般与熔断器、自动开关等保护装置配合使用,当发生碰壳短路时,短路电流就 由相线流经外壳到零线(中性线) ,回到中性点。由于故障回路的电阻非常小,因此,有足够大的 故障电流使线路上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使故障设备断开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保护接零的种类: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是一根线(TN—
32、C 系统) ,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 是分开的(TN—S 系统) ;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有一部分是公用的(TN—C—S 系统) 。 2.要求 (1) 线路的电抗不易过大, 保证发生漏电时有足够大的短路电流, 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 迅速动作; (2) 在起保护作用的零线上,决不允许装设熔断器和开关; (3) 在同一系统中不允许个别设备接地不接零。 3.应用范围 保护接零只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 静电对化工生产的危害及措施——引言(1) 化工生产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接触酸、碱、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在生产 过程中由于工艺、装置、人员有因素会产生静电,有时由于静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
33、酿造成 重大事故。因此在化工生产中要注意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危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一) 静电产生的内因 1. 物质的溢出功不同。任何两种固体物质,当两者作相距小于 25*10-8cm 的紧密接触时,在接触界面上会产生电子转移现象,这是由于各种物质溢出功的不同的 缘故。两物质相接触时,溢出功较小的一方失去电子带正电,而另一方就获得电子带负电。 2.物质的电阻率不同。电阻率高的物体,其导电性能差,带电层中的电子移动较困难, 构成了静电荷集的聚条件。 3.介电常数(电容率)不同。在具体配置条件下,物体的电容与电阻结合起来决定了静 电的消散规律。如果液体的介电常数大于 20,并以连续性存
34、在及接地,一般说来,无论是运输还 是储存都不可能积累静电。 (二)静电产生的外因 1.紧密的接触和迅速的分离。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是不光滑的,所谓的接触是多点接触, 当接触距离小于 25*10-8cm 时,就有电子转移,即形成双电层。若分离得足够快,物体就带电。 2.附着带电。 某种极性的离子或带电粉尘附着到与地绝缘的固体上, 能使该固体带上静 电或改变其带电状况。物体获得电荷的多少,取决于该物体对地电容及周围情况。人在有带电微粒 的场合活动后,由于带电微粒吸附于人体,因而会带电。 3.感应起电。在工业生产中,存在带静电物体能使附近不相连的导体带电的现象。 4.电解起电。将金属浸入电解溶液中,或在
35、金属表面形成液体薄膜,由于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离子将向溶液里扩散, 即形成界面电流,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 界面上出现双电层, 形成电位差。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电位差足以阻止金属离子继续溶解,达到平衡状态。平衡状态 遭到破坏时,金属离子继续扩散,形成电流。 5.压电效应起电。 某些固体材料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会产生电荷。 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荷密 度小,但是在局部面积上分布着不均匀的正负电荷。虽然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荷密度小,仍具有可能 引起爆炸的能量。 6.极化起电。绝缘体在静电场内,其内部和表面能出现电荷,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按照 分子结构的不同,极化分为两类;一是非极性分子极化,二是极性分子极化
36、 7.喷出带电。粉体、液体和气体从截面很小的开口喷出时,这些流动的物体与喷口激烈 的摩擦,同时流体本身分子之间又相互碰撞,会产生大量的静电。 8.飞沫带电。喷在空间的液体,由于扩散和分离,出现了许多小滴组成的新的液面,产 生静电。 另外还有淌下、沉浮、冻结等许多产生静电的方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产生静电的方式 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静电的危害有三种 1.爆炸和火灾。爆炸和火灾是静电的最大危害。静电的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 且易放电,出现静电火花。在易燃易爆的场所,可能因为静电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 2.电击。由于静电造成的电击,可能发生在人体接近带电物体的时候,也可
37、能发生在带 静电电荷的人体接近接地体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静电的能量较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的静电电击 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是因为电击易引起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电击还可引起职工紧张,影响工 作。 3.影响生产。在某些生产工程中,不消除静电将会影响生产或降低产品质量。此外,静 电还可引起电子元件误动作,引发二次事故。 2. 工艺控制法 从工艺流程、设备构造、材料选择及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电流的产生或控 制静电的积累使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主要措施有: ① 限制输送速度; ② 正确区分静电产生区和逸散区,采取不同的防静电危害措施; ③ 对设备和管道选用适当的材料,抑制静电的产生; ④ 适当
38、的安排物料投入顺序; ⑤ 消除产生静电的附加源。 2.泄漏导走法 污漏导走法即静电接地法。静电接地是消除导体上静电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是防止静电 的最基本的措施。可以利用工艺手段对空气增湿、添加抗静电剂。静电接地连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 的一环,可采取静电跨接、直接接地、间接接地等方式,把设备上各部分经过接地极与大地连接, 静电连接系统的电阻不应大于 100Ω。 3.静电中和法 静电中和法主要是将分子进行电离,产生消除静电所必要的离子(一般正负离子成对) 。 其中与带电物体极性相反的离子,向带物体移动,并和带电物体的电荷进行中和,从而达到消除静 电的目的。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薄膜、纸、布等
39、行业,但是应用不当或失误会使消除 静电的效果减弱,甚至会导致事故发生。利用此原理制成了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的类型主要有 自感应式、外接电源式、放射线式、离子流式和组合式等。在生产中根据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的静电 消除器。 4.人体的防静电措施 人体带电除了能使人体遭受电击和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外, 还能在精密仪器电子元件生 产过程中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必须解决人体带电对工业生产的危害。消除人体带静电的措施: ①人体接地。在人体接地的场所,应装设金属接地棒。工作人员随时用手接触接地棒, 以消除人体所带的静电。 在坐着的工作场所, 工作人员可佩戴接地的腕带。 在防静电的场所入口处、 外侧,应有裸露的金属
40、接地物。在有静电危害的场所应注意着装,工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衣服、鞋 和手套,不得穿化纤衣物。穿防静电鞋的目的是将人体接地。 ②工作地面导电化。特殊危险场所的工作地面应是导电性的或造成导电条件,工作地面 泄漏电阻的阻值,既要小到能防止人体静电积累,又要防止人体触电时不致受到伤害,故阻值要适 当,一般为 3× 10<sup>4</sup>Ω≤R≤10<sup>6</sup>Ω. ③安全操作。a.工作中应尽量不搞可使人带电的活动;b.合理使用规定的动防护用品; c.工作时应有条不紊,避免急性动作;d.在防静电的场所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e.不准 使用化纤材料制作的拖布或抹布擦洗物品及地面。 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者应重视静电在化工生产中的危害, 把静电的危害通过合理的 安全措施给予消除,从而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避免事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