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与法治下册《做事不怕难》课件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困难与挫折的概念,认识到困难与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
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困难与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从而勇于面对和克服。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品质,掌握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
2、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困难与挫折的存在。
a. 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b.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引导他们认识到困难与挫折的普遍性。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困难与挫折,了解其意义。
a. 讲解困难与挫折的概念,分析其在人长中的作用。
b.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困难与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
3. 方法指导:教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a. 讲解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重要性。
b. 介绍具体的方法,如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分析问题、制定计划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3、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困难与挫折。
a.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做事不怕难》
2. 板书内容:
a. 困难与挫折的概念、意义。
b. 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品质。
c. 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a.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得体会。
b. 设计一道实践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
a. 心得体会:要求学生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变化,体现所学内容。
b. 实践题答案:要求学生给出具体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八、
4、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
a.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户外拓展、社会调查等,提高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b.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促进班级团结协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困难与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从而勇于面对和克服。
2. 方法指导:教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实践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调整,以及拓展活动的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解析
(1)情景引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情景,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从而认识到
5、困难与挫折的普遍性。在讲解情景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困难与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例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典型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3)心理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方法指导解析
(1)教授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详细介绍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重要性。同时,给出具体的方法,如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分析问题、制定计划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应对困难与挫折。
三、作业设计解析
(1)作业题目:要具有实践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题目应
6、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2)答案指导:要求学生给出具体的解决步骤和方法,以体现作业的实践性。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1)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反思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2)拓展延伸:组织实践活动,如户外拓展、社会调查等,提高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收获,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发音清晰,以利于学生听懂并理解。
2.
7、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 运用丰富的语调,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5分钟,讲解困难与挫折的概念、意义。
3. 方法指导:20分钟,教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提问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
8、实践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困难与挫折。
2. 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形式,增强情景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是否涵盖了教材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讲解是否清晰。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能否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导入、随堂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三、课堂氛围方面
1. 课堂氛围是否轻松愉快,学生能否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教学效果方面
1. 学生对困难与挫折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学会了面对和克服。
2. 学生是否掌握了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并在实际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