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第一学期)史讲义(第一学期)目录目录导言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概况第二节 诗经主要思想内容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殷商至春秋时期的散文第二节 国语和左传第三节 战国策第四节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 论语、老子和墨子第二节 孟子和庄子第三节 荀子和韩非子第四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第二节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第三节 离骚第四节屈原其它作品第五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六节宋玉等其他辞赋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第一章秦及两汉散文第一节秦代文学第二节汉初散文第三节
2、司马迁和史记第四节西汉中后期散文第五节东汉散文第二章两汉辞赋第一节汉初辞赋第二节西汉中期辞赋第三节西汉后期辞赋第四节东汉前期辞赋第五节东汉中后期辞赋第三章汉代乐府民歌第一节乐府概况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第四节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汉代文人诗歌第一节楚歌、四言诗和七言诗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导导 言言一、学习目的:首先,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次,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再次,必备的技能。二、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过古代汉语和本门课程之后,要求能够借
3、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三 如何学好这门课:1、要过识字关。2、课前要学习,课后要复习。3、记笔记。4、该苦读书,培养自学能力。四、主要参考书目:四、主要参考书目:1、侯外庐、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2、郭沫若、郭沫若:中国史稿中国史稿3、范文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通史简编4、郭绍虞、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5、郭绍虞主编、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历代文论选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7、游国恩等、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国
4、文学史8、朱东润主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9、逯钦立、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0、严可均、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全上古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第一编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概说概说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年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秦统一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称先秦文学为“大文学”。其特点有:1、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2、蓄积深远的文化内容,有纵深的历史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感。一、社会概况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骸骨化石三皇五帝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夏禹传子“家天下”武王伐纣 西
5、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百家争鸣秦始皇统一中国二、文学概况1、文学艺术的起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最初的内容和形式,都决定于劳动生产的实践。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是劳动早于游戏,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人类美感的根源和发展,受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制约和影响。”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
6、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吕氏春秋)二、原始诗歌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和乐舞诗结合的形态。“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伊耆氏蜡(zha4)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河图玉版“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7、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2、先秦文学发展轨迹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仰韶文化”或“采陶文化”。约公元前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巫史甲骨文卜辞周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例如礼分:吉、凶、宾、嘉、军;乐分:房中、雅、颂;舞分:大武、勺、象。诗经 周书 春秋为代表。左传 国语。论语、墨子和老子战国:“百家争鸣”屈原离骚各种文学样式都可在这里找到其初生的萌芽,如,在祭祀和巫觇中,有着戏曲的最早雏形,而街谈巷议则呈现小说的端倪。先秦文学参考书目:先秦文学参考书目:1吕思勉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东方出版中心 1
8、985 年版年版2李泽厚、刘纲纪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年版3翦伯赞翦伯赞:先秦史先秦史,北大出版社,北大出版社 1999 年版年版4、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5、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6、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7、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 1 册,上海艺术出版社册,上海艺术出版社8、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第一章第一章 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一、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在
9、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不同于传说在于神的有无;寓言以教育为目的,神话重在描述解释;仙话是人类进入文明大门后关于不死的妄想,神话则是原始人的精神产物。二、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1、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在建筑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的基础上。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庖羲氏结网捕鱼2、神话的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屈原天问、鲁迅的补天 理水 奔月三、主要神话故事:山海经 十八卷,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但不可信。鲁迅说:“盖古之巫书也”,最为精确。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 神话资料
10、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 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又见楚辞、淮南子 穆天子传、国语、庄子、左传等。从内容分,主要有四类:(一(一)、创世神话:、创世神话:1、盘古开天地: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 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又绎史中载徐整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
11、死化身,气成风云,生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流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髮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2、女娲的故事:闻一多伏羲考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有二人人首蛇身交尾图。首见于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造人:应劭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又云:“女娲祷祠神祗而为女禖,因而置婚姻。”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12、爁焱 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二(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中,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中山经中次六经:“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三(三)、英雄神话、英雄神话
13、神话的出现标志着神话进入一个新阶段。它意味着人的力量的增强,同时则是神性的削弱。(1)后羿:逮及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外南经有后羿诛凿齿的故事:“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屈原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故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嫦娥奔月:淮南子 览冥训:“
14、譬若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2)伏犠:华胥氏踩雷神足印结网捕鱼:尸子君治:“宓犠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伏犠结网为绳以渔。”画八卦:易系辞传下:“古者包伏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于地,观草木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指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代天地万物。作十言之教:八卦加上消、息。作瑟:造驾辩之曲。(3)神农:教民播种五谷:易系辞传下:“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左偏旁为耒)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食,食赢(下中为虫)尨(左偏旁为虫)之
15、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百谷。”制作药草:淮南子修务训:“神农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余毒。”以日中为市:潜夫论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4)黄帝:大戴礼五帝德:“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尸子中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吕氏春:“故黄帝主四面。”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战蚩尤:
16、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尢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其功绩:制作车舟,其正妻养蚕,臣子伯余制造衣裳,史官仓颉)造字,史官容成、大挠作历和甲子以干支纪日,乐官伶伦作律等。)又传说黄帝又子二十五人,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帝系姓等记载,其世系如下:|契|玄嚣-蟜极-帝喾-尧|稷黄帝-|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叟-舜|昌意-颛顼鲧-禹|老童-重黎|吴回(5)大禹: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
17、祝融(山海经海外经:“南方神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越绝书:“祝融主火。”)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屈原作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归藏、启筮:“鲧去(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启筮:“大副(剖)以吴刀,是以出禹。”天问:“伯禹腹鲧。”传说“禹身长九尺有余,虎鼻,河目,骈齿,鸟喙,耳三漏。”)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三十未娶,行至涂山”,娶涂山氏。“禹娶涂山,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绎史卷十二引隋巢子)“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 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
18、家”(尸子),“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四(四)、传奇神话、传奇神话大多记载于山海经。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首先,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五、古代神话的演变演变特征:1、神话历史化到历史神话化:、神话历史化到历史神话化:神性消退、人性增强,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周后稷的
19、出世等。后世对神话的解释历史化,如“夔一足”。1、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篇2、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史3、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左下2、寓言化、寓言化:庄子庄子“寓言十九寓言十九”3、宗教化:
20、神话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宗教化:神话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六、影响古代神话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鲁迅:“不同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代作家有很大的启发。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它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六、上古神话的影响古代神话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鲁迅:“不同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代作家有很大的启发。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它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
21、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袁珂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中华书局 1960。2袁珂袁珂:古神话选释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3袁珂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4何新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 1986。5谢选骏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6萧兵萧兵:楚辞与神话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7列维列维布留尔布留尔:原始思维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商
22、务印书馆 1987。8朱狄朱狄: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闻一多闻一多:神话与诗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章第二章 诗经诗经第一节第一节概说概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篇数:共篇国风:(篇):周南 召南 邶風 鄘風 衛風 王風 鄭風 齊風 魏風 唐風 秦風 陳風 檜風曹風 豳風小雅:(篇)鹿鳴之什 南有嘉魚之什 鴻雁之什 節南山之什 谷風之什 甫田之什 魚藻之什大雅:(篇)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蕩之什周頌:(篇)清廟之什 臣工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23、魯頌:(篇)駉之什商颂:(篇)另有六篇“笙诗”:南陔 白华 华黍 崇丘 由庚 由仪,有目无辞。风:土风歌谣;雅:正声雅乐;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用于宗庙祭祀。、产生时间和地点:时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地点: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结集:()采诗说:“行人”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
24、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采集目的:一是教育子弟,二是“观民风,知得失”。(汉书艺文志)()献诗说:雅颂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曲,师箴,瞍赋,矇诵。”()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用途和流传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中文化教材;外交场合,摘引诗经中的诗句秦汉时期:秦代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
25、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由于郑玄作笺注,日渐兴盛,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唐孔颖达诗经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第二节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主要内容雅雅、颂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国风大多是民歌。大多是民歌。1、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是指反映重大历史内容、带有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在诗经中主要保存在大雅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水平最高的有五篇:生民生民、公刘公刘、绵绵、皇矣皇矣、大明大明。这些诗较为全面地记述了周民
26、族起源、迁徙、发展、壮大、鼎盛的历史。在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中,歌颂了周人祖先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功立业的伟大精神,在艺术上普遍使用铺陈直叙的赋的手法,叙事上出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片段,带有浓厚的历史传奇色彩。例:生民(略)全诗八章:姜嫄受孕的神异;后稷诞生的神异;被弃不死的神异;成长的神异;农业上的神异成就;天助丰收的神异;农祭。艺术成就:采用赋体,直述其事;夸张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使全诗充满神奇、浪漫色彩;语言结构既参差错落又整齐和谐,色彩鲜明,富有动态性;层次清晰,气韵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诗篇表达的气势。拟声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2、颂诗和怨刺诗颂诗:颂诗主要是周颂,这
27、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例:丰年(略)怨刺诗(贵族怨刺诗、庶民怨刺诗)(1)贵族怨刺诗:有的痛斥权奸误国如巷伯、节南山、雨无正 有的感慨人生坎坷、时局动荡如黍离(王鳌:“有言外无穷之感”。艺术特色:基调低沉,余味无穷;反复咏唱,重章叠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基调忧伤,反映了周王朝崩溃的过程中整个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和一种毁灭恐慌的世纪末情绪。例:下泉(2)庶民怨刺诗反映了下层百姓的思想情感活泼辛辣、短小生动A、揭露统治阶级贪婪狠毒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如硕鼠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丑行。如新台 南山 株林C、描写社会苦难征役
28、诗:鸨羽、何草不黄、采薇(王夫之王夫之姜斋诗话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一倍增其哀乐。”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字词句章的复迭和情感的表达协调一致字词句章的复迭和情感的表达协调一致;大量对偶句和设问句大量对偶句和设问句的使用;叙事与抒情、写景的交融的使用;叙事与抒情、写景的交融)、东山(想象丰富(国风中国想象力最为丰富想象丰富(国风中国想象力最为丰富);情;情真意切,真实可感。王照圆诗说真意切,真实可感。王照圆诗说:“古人之字不及处在一真字古人之字不及处在一真字”)。国家处于被动防御,并不喜战,因而缺乏昂扬的斗志。个人也是。厌战:出师以丧礼处之,诗中很少有战
29、争的细节描写,重农。思妇诗:伯兮、君子于役(艺术特色:具有寓情于景、以景映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用赋的手法真实朴素地刻画里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对比反衬的手法的使用等。)3、婚姻爱情诗婚姻审美观:婚姻审美观:A 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君子偕老、硕人。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B 男性美:卢令:“美且仁”鬈、偲。健康优美的爱情诗健康优美的爱情诗A 真挚欢快的男女欢会诗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趣,风格优美自然,基调欢快活泼风趣,感情大胆热烈,思想情调健康高尚。如静女。B 惆怅痴情的相思曲 采葛 蒹葭(反复
30、咏唱,表达了诗人内心婉曲深挚难以表达的情感;写景抒情融合无间;字句数相同,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关雎。C 勇敢坚贞的爱情誓言 如柏舟 大车。婚姻诗婚姻诗A 喜气洋洋的婚嫁诗 如桃夭B 哀怨悲凄的弃妇诗 如谷风(艺术特色: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俞平伯葺芷缭蘅室读诗杂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特悱恻,而且沉痛。”;对比烘托,交互穿插;结构绵密而完整。)氓(艺术特色:语言委婉,情真意切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4、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情感的诗篇劳动诗劳动诗大都格调明快,感情浓厚,表现了劳动者的一种自适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勤劳、吃苦、耐劳的传统。如七月春耕耕作收获,又要
31、采桑养蚕,纺麻织染,乃至打猎捕兽;农闲时去修屋,收获、杂役和祭祀宴庆艺术特色:赋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以时间顺序展示周代农业状况,错落有致。姚际恒诗经通论“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女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水、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献祭、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园、田家乐图、食谱、酒经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爱国诗爱国诗如无衣 载驰 凯风 考槃 衡门 鸿雁之什鹤鸣 谷风之什蓼莪第三节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1、朴实自然的风格和现实主义的精神诗经中的诗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朴素自然,无雕琢之痕,具有
32、真纯美。对现实作毫无粉饰的反映,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爱者歌其情”(刘盼遂)2、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加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比”,“以彼物比此物”“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 如周南关雎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二、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秦风蒹葭三、其协调韵律作用 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33、鱼丽有二字,伐檀有八字:“胡瞻尔庭有悬狟兮”。诗经常常采用复沓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4、丰富的语汇和和谐的韵律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单字近三千。运用双声、叠韵、叠词:如关雎中“参差”“窈窕”“辗转”“关关”采薇中“烈烈”“依依”“霏霏”“迟迟”。动植物 373 种总而言之总而言之,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的劳歌、恋歌、战歌、祭歌、哀歌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的劳歌
34、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节令歌、讽刺诗等,为后代提供了抒情、叙事的多种诗歌样式。其艺术成就的各个颂歌、节令歌、讽刺诗等,为后代提供了抒情、叙事的多种诗歌样式。其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抒情性和赋、比、兴手法,对以后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方面,特别是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抒情性和赋、比、兴手法,对以后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的影响。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高高亨诗经今注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年版余冠英诗经选译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年版赵浩如诗经选译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年版朱朱熹诗集注
35、熹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年版蒋立甫诗经选注蒋立甫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社1982 年版年版冈元凤毛诗品物图考冈元凤毛诗品物图考中国书店中国书店1985 年版年版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年版第三章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基本类型:历史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围绕政权和土地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即记载历史兴废轨迹的散文;诸子散文,记载先秦思想家及其理论的散文。先秦历史著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周之际至春秋初期:萌芽期
36、特点:历史资料性强,历史性大于文学性,质木无文。第二阶段:春秋中叶至战国中叶:成熟期。特点是:文史合一。第三阶段: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圆熟期。铺张扬厉,辩丽恣肆,文学性相对较为突出。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第一节第一节殷商至春秋时期的散文殷商至春秋时期的散文一、甲骨文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发现的甲骨残片,上面刻有古代文字。1930 年刘鹗第一次出版专门著录甲骨文的铁云藏龟,1913 孙诒让契文释例是我国考释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此后慢慢成为一门学问。至今为止,共发掘甲骨约十万片,著作八百多种,王国维、郭沫若等人在这方面很有成就。殷人用火灼烧龟甲兽骨
37、然后根据其上纹路来判断凶吉,其中一部分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制度很有意义。从“众”、“众人”、“工”等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殷代为奴隶制社会;“国(口戈)”、“侯”、“子”等字的出现说明国家的概念在当时已经出现。郭沫若卜辞通纂: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又如殷墟书契前编里还有占卜结果:戊申王卜,贞:“
38、田,往来亡?”王占曰:“吉!”壬子王卜,贞:“田,往来亡?”王占曰:“吉!”获鹿十。二、周易卦卜辞周易其作者传说是伏犠演八卦后,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不过他推演的是卦辞,另有大量爻辞是周公所推演。1、体制: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中有八卦,每卦有六爻,六爻顺序排列为初、二、三、四、五、上,阴爻用“六”表示,阳爻用“九”表示。各卦爻有解释的辞句,称为卦爻辞。易传为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相传为孔子作。2、产生年代:大约是商末周初。3、内容:是一本筮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基本一卦是一类事。如六十四卦中小畜、大畜、大有、颐等和农业有关;丰、象、旅、
39、蹇等与商旅有关。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中孚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非寇,婚媾。4、特点:(1)常用比喻手法来指示人事凶吉。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比喻战争双方都受伤了,获为贵族纠纷。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比喻不称职的人不能胜任工作,以致误入险境。(2)浓厚的诗歌色彩,散韵结合。其中有不少颂读上口的短歌,音律和谐,节拍清晰。三、金文(商周铜器铭文)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40、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书于竹帛”的文字已经相当普遍。常见的青铜器有鼎、簋、爵、尊、壶、盘、匜、鬲以及各种乐器等。一般来说,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铭文少数仅五六字,多了超过四十字。殷商青铜器铸辞有一定格式,通常由纪日、纪事、纪父母三部分构成。如小臣邑斝铭文: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尊(左为耳旁)彝。惟王六祀,三日,在三月。又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殷文存上二六后)周代铭文字数增加,百字以上已经多见,有的长两三百字,前期大盂鼎 29 字,中期史墙盘 284 字,后期毛公鼎 499(498)字。内容也
41、大为丰富,除常见的任命、赏赐、记功外,还有记诉讼、土地交易、勘定地界等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也有反映。其中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金文特点:往往直陈其事,很少修饰,但也有用韵,有的还较有文学意味。如虢季子白盘铭: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是周宣王时,作器者记他同猃狁作战立功受赏的事。四、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礼记玉藻稍异)。1、名称和篇目: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
42、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相传孔子作序,不可信。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八篇,故秦博士济南伏生保存、传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孔颖达有尚书注疏,可供参考。2、内容:尚书包括虞二、夏二、商五、周书十九。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
43、训、诰,其中可靠的有盘庚、高宗肜曰、西伯戡黎等篇。盘庚(三篇)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 无逸 立政 大诰 多土 多方 康诰 君奭 牧誓 秦誓3、思想:主要是神权观念:由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思想核心是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观念。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书梓材:“肆王惟德用。”“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4、艺术特点:表达方式多样;文字佶屈聱牙,古涩艰深;风格质直古朴。韩愈:“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尚书文体自成一家。刘勰:“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文心雕龙宗经)五、春秋1、名称和体例:
44、文心雕龙:“诸侯建邦,各有国史。”“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取春秋代序之意。因相传孔子绝笔于获麟,春秋又称“麟史”。孟子腾文公下:“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之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史记:“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辞,不能改一字。”事实上,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春秋作了删改,提炼文字。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1)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 春 秋左传集解 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
45、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亦有记得简练明白的:例如僖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寥寥十余字,叙述错落有致。2、艺术特点:谨严有方,简明扼要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46、盟、会、遇;卒、薨、崩;战争方面:伐、侵、袭、入、克、灭、取、围、歼、迁、次、降、获等。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社稷曰“灭”。同样是杀人,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史记:“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汉传五家:左氏、公羊氏、榖梁氏、邹氏、夹氏,后两家失传。第二节国语和左传一、国语1、体例、内容和作者: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前),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被称为“春秋外传”。全书 21 卷,其中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其中的二分
47、之一写“骊姬害申生”和“重耳走国”;周语三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全文共约七万字。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2、思想:重民、尚礼、崇德,也有天命迷信。3、艺术特点: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国语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它远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更详尽曲折。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的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
48、趋势。艺术特色:语言平实自然,说理形象生动;风格朴素简洁。4、召公谏厉王弭谤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佳方,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相当深刻。总之总之,由于由于国语国语以记言为主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但文学成就比左传左传还是稍逊一筹。还是稍逊一筹。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韦昭注国语韦昭注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岳麓书社1996 年版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年
49、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年版二、左传1、名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 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 左传。它与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其玄孙汉景帝时公羊寿著之于竹帛,何休解诂,唐代徐彦疏。)、鲁国榖梁赤的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多联系事实解释春秋,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2、作者: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赵匡首先怀疑左传
50、不是左丘明所作。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3、体例:180273 字。隐公 11 年(公元前 722 年前 712 年)桓公 18 年(公元前 711 年前 694 年)庄公 32 年(公元前 693 年前 662 年)闵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