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顶管施工质量控制 顶 管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一、顶 管 工 程 流 程 图 测量 拆模养护 沉井制作 立模板 铺设砂垫层 场地平整 挖土下沉 接高井壁 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封底 浇底板 调整顶进设备 工作井内安装机头 测量定向 浇顶板 向接收井内顶进 测量定向 二、沉井顶管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序号 控制项目 控制内容 1 准备工作 (1)学习有关图纸和技术资料。 (2)学习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3)对现场地形、地貌、气象资料的熟悉。 (4)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气象资料的熟悉。 (5)对施工工方
2、案的检查。 (6)对放线与测量的查验。 (7)技术培训与审查技术交底。 (8)对工程材料复试的审查与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审查。 沉井 2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沉井的制作 (1)垫土的表面必须保证不一水平面,需进行测量找平,其误差控制在±100mm以内。 (2)沉井制作允许偏差,平面尺寸,长度±0.5%,且不得大于100mm,两对角线差、对角线长的1%,井壁厚度±15mm。 2、沉井的下沉 (1)对沉井下沉准备的控制。 井筒的砼强度达到不低于设计强度75%,可拆除刃脚模板与垫木。 放线定位的控制。 机械设备、工具是否满足要求。 (2)沉井下沉的观测控制 挖土时,随时
3、观测沉井井筒垂线的垂直度,对倾斜纠正的控制。 对沉井的位置、标高与时测量记录的控制。 井筒垂线斜度和下沉量观测的控制。 沉井下沉完毕后的允许偏差。 刃脚平均高程与设计高程的偏差<100mm。 刃脚平面轴线位置偏差,下沉总深度H<100mm≤10mm。 刃脚平面轴线位置偏差,下沉总深度H>10m<1/100H(mm) 沉井四角中任何两角刃脚底面高差,两差距离B<10mm≤10mm。 (3)沉井封底 沉井沉到设计标高,经观测8h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即可施工封底。 封底前准备工作的检查。 干封底垫层和底板应留出集水井的位置,待强度达到要求时封底。 顶管 3 施工质
4、量控制要点 1、施工测量用经纬仪对顶进方向左右偏差控制与用水准仪对管内水准测量高程的控制。 2、顶进中纠偏/纠扭地面沉降的控制。 (1)预防纠扭的措施:管内设备布置重量要对称,主油缸安装要稳,并且要与管轴线平行。 (2)减少地面沉降措施。 根据土质合理选择工具管。 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不允许大角度纠偏。 触变泥浆套不宜太厚,如有必要顶管后期应用迟凝泥浆置换触变泥浆。 (3)中继间千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段单元长度的计算顶力确定,并应有安全贮备。 (4)拆除中继间时,应具有对接接头的措施,中继间外壳不拆除时,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4 质量检验 (1)顶管施工质
5、量的重要检验指标是管轴线偏差符合GB50268-97。 (2)钢管最大椭圆度应不大于管径的3%。 (3)其它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有关规定。 5 质量评定 执行有关质量验评标准。 三、沉 井 工 程 质 量 控 制 措 施 项目名称 质量问题 对策措施 沉井工程 沉井下沉防止 井壁裂纹 1、沿井承垫设置应使支点和跨中发生的拉应力彼此相等。 2、对沉井孔洞薄弱的部位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3、下沉过程中应避免过大的倾斜和突然下沉。 4、考虑沉井受侧后不均匀土压力作用,按实测内磨擦角,加减5°~-8°计算井壁强度,提高承受力不均匀荷载强度的能力。 5、严格按施工规范进
6、行井筒砼施工,确保砼质量,以满足下沉要求。 沉井下沉 沉井周围地面沉降 邻近建筑下沉 1、施工前应对沉井周围环境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可靠下沉方案。 2、沉井距建筑物过近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3、沉井挖土,应采取刃脚切土下沉方法,不应将刃脚处向外掏空井应做好井四周排水工作,不使泥土涌入井内。 4、在饱和软土地层下沉,应严格控制操作和排水,不使水头差过大,避免急剧下沉。 5、在沉井外土体破坏棱角范围内严禁重型机械驶入和堆放弃土等荷载。 沉井封底 沉井超沉和欠沉 1、当沉井下沉至距设计标高1.5-2.0Mjf 终沉降段时,应加强观测。一般在8h累积下沉量不大于5m
7、m时,沉井不沉趋于稳定,方可进行封底。 2、沉井的自沉深度应根据不同土质情况进行预留。 3、对测量基准点应妥善加以保护,定期进行校核。 沉井封底沉井不均匀沉降封底沉井上浮沉井接缝产生渗水封底结构被破坏 1、封底砼采用对称、均匀、分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浇筑,一般宜选沿刃脚筑宽60cm,厚度同刃脚斜面高度的砼,然后再逐步向井中心推进,砼应分层浇捣,每层厚度30~50mm。 2、在沉井底部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停止抽水,将集井封堵。 3、将井壁刃脚与封底砼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清理干净,保证良好接合。 四、顶 管工 程 质 量 控 制 措 施 项目名称 质量问题 对策措施 顶管
8、工程 管道轴线偏差过大 (1)顶管施工前应对管道通过地带的垢质情况认真调查,设置测力装置,指导测偏。 (2)采用同种规格的千斤顶,使其顶力行程速度一致保持顶力合力线与管道中心线相连合。 (3)加强顶管后背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后背不位移,以保证顶进设备的安装精度。 (4)顶进过程中应随时绘制顶进曲线,以利指导顶进纠偏工作。 地面沉降和隆起 (1)施工前应对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情况进行周密细致调查,编制切实可行施工方案,正确选用工具管,并对距离管道近构筑和其他设施采取加固保护措施。 (2)设置测力装置,以便掌握顶进压力。 (3)严格控制顶管轴线偏差,执行勤测量,勤纠偏,小量纠的操作
9、方法。 (4)在顶进过程中应与时足量地注入符合技术标准的润滑支承介质填充管道外围环形空隙,施工结束后与时用水泥或粉煤灰置换润滑泥浆。 工具管旋转 (1)遇到端土层软硬不均交,应采取多挖硬少挖软的方法。 (2)顶进前千斤顶逐台调试好,采用同种规格的油缸,并液压泵到各千斤顶之间的距离差,管径一致。 (3)严格控制顶管轴线偏差,执行勤测量,勤纠偏,小量纠的操作要求。 (4)工具管设置测力装置,以便测定出平衡力的大小指导纠偏。 顶管前端正面 (1)顶进施工中采取智囊开挖、勤顶井的方法,严禁超挖,并随时注意到土质的变化情况,以便采用相应措施防止坍塌。 (2)认真做好土体的降水工作。
10、 五、顶 管 工 作 坑 质 量 检 验 汇 总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检查程序 认可程序 备注 范围 点数 1 工作坑每侧宽度,长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每座 2 挂中线用尺量 监理在场,承包人检测,填报表,由监理员签署评语与姓名 须经监理工程师书面认可 2 后背 垂直度 0.1%H 每座 1 用垂线与角尺 水平线与中心线的偏差 0.1%L 1 3 导轨 相邻错剖错口 +3mm-0 每座 1 用水平仪测 对顶时,管子错口 左3mm 右3mm 1 用经纬仪测 注:表内H为后背的垂直
11、度(单位:m); L为后背的水平长度(单位:m) 六、顶 管 工 程 质 量 检 验 汇 总 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检查程序 认可程序 备注 范围 点数 1 中线位移 50 每节管 1 测量并查阅测量记录 监理在场,承包人检测,填报表,由监理员签署评语与姓名 须经监理工程师书面认可 2 管内底高程 D<1500mm +30 -40 每节管 1 用水准仪测量 D≥1500mm +40 -50 每节管 1 3 高程 15%管壁厚且不大于20 每个接口 1 用尺量 中线位移 50 对顶接口 1 用尺量 张俊杰 2012.4.28 9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