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人教高考生物一轮选练习题(20)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衡水调研]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高尔基体 B.pH较低时会影响酶的活性,但温度较低时则不会影响酶的活性 C.ATP的合成一定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相关联,ATP的水解不一定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关联 D.代谢旺盛的细胞合成的ATP一定多,但细胞内ATP的含量不一定多 答案:D 解析: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其合成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低温和低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ATP的合成不一定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相关联,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合成AT
2、P,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色素吸收的光能,C错误;代谢旺盛的细胞,释放的能量多,合成的ATP多,但同时消耗的ATP也多,故细胞内ATP的含量不一定多,D正确。 2、(2019·潍坊期末)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的功能( ) A.降低血糖浓度 B.维持血浆渗透压 C.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D.运输氧气 解析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抗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运输氧气应为血红蛋白的功能,上述物质中,只有血红蛋白不存在于血浆中,其他物质均可存在于血浆中。 答案 D 3、(2019·河南豫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与动植物细胞有关的“不一定”的叙述,
3、正确的是( ) A.所有植物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磷脂 B.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要在核糖体上 C.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D.胰岛素的分泌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所有植物细胞中一定都有磷脂;蛋白质的合成一定在核糖体上,胰岛素的分泌一定需要能量。 答案 C 4、(2019·广州六校联考)下图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某些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细胞中过程③⑤都能合成ATP B.过程①④⑤都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 C.真核细胞中催化过程①②③的酶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D.叶肉细胞中过程⑤产生的ATP可用于过程⑥中C3的还原 解析 酵母菌细胞中过程③不
4、产生ATP;过程①、④不需O2参与;过程⑥中C3还原所需ATP来自于光反应,而不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 C 5、孟德尔享有“遗传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成功与豌豆杂交实验密不可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选用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花大,易进行人工杂交操作 B.进行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须在开花前进行去雄处理 C.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是对其推理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检验 D.孟德尔根据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出了“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设 答案:D 解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等是其作为遗传学经典实验材
5、料的显著优点。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交,因此杂交前需去除雄蕊以便实现人工授粉。“测交实验”是对孟德尔所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孟德尔所处的时代,孟德尔及同时代科学家对染色体尚未形成正确认知。 6、(2019·山东日照二模)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其结果不可能是( )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会减少 B.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C.细胞中的蛋白质活性下降 D.使正常代谢活动受损而凋亡 解析 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可能诱导基因突变,则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A正确;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可能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病变等,B正确;X射线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活性下降,C正确;
6、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不会使得正常代谢活动受损而凋亡,应该是坏死,D错误。 答案 D 7、某家庭中母亲表现正常,父亲患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用b表示),生了一个不患红绿色盲但患血友病(伴X染色体遗传,致病基因用h表示)的儿子和一个不患血友病但患红绿色盲的女儿。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控制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XbHY和XBHXbh C.若母亲的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4种不同卵细胞 D.若不考虑交叉互换,该夫妇再生一个女儿色觉正常和患红绿色盲的概率相同 解析 红绿色盲和血友病都是伴
7、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控制两种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家庭中不患红绿色盲但患血友病儿子的基因型为XBhY,不患血友病但患红绿色盲女儿的基因型为XbHXb_,可推出父亲的基因型只能为XbHY,则母亲的基因型为XBhXbH,B错误。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不管是否发生交叉互换,只产生1种卵细胞,C错误。若不考虑交叉互换,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HY和XBhXbH,子代女儿的基因型为XBhXbH(表现正常)、XbHXbH(患红绿色盲),两者出现的概率相同,D正确。 答案 D 8、下列肯定是遗传病的是( ) A.家庭性疾病 B.先天性疾病
8、 C.终生性疾病 D.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解析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如饮食中缺维生素A,一家人都患夜盲症;终生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如非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白内障等。 答案 D 9、[2019·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模拟]如图所示为某DNA复制过程的部分图解,其中rep蛋白具有解旋的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rep蛋白可破坏A与C、T与G之间形成的氢键 B.DNA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链的作用 C.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D.正常情况下,图中最终形成的两个D
9、NA分子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rep蛋白的功能可推断出,rep蛋白应为解旋酶,该酶能破坏A与T、C与G之间形成的氢键,A错误;DNA结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单链重新形成双链,B正确;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C正确;正常情况下,一个DNA分子复制结束后可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正确。 10、(2019·皖南八校三模)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就必须在体液中持续发挥作用 B.神经递质和所有激素一样都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 D.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
10、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神经递质有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立刻被灭活,A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的受体有的在细胞膜表面,有的在细胞内,B错误;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答案 C 11、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下图是它们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B.细胞A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C.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解析
11、物质Ⅰ是淋巴因子,细胞C是B细胞,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故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故B错误;物质Ⅱ是抗体,淋巴因子与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故C正确;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但不参与细胞免疫,故D错误。 答案 C 12、(2019·湖南岳阳二模,6)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
12、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解析 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错误;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才可演替为森林,B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大都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化学能(蔬菜、粮食等),C错误;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B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成分,D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2019·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二模,43)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下图a、b、c代表跨膜运输方式,d代表膜上的物质。回答下
13、列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 (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生物膜模型,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举一例),因此遭到了质疑。 (2)图1中可以表示被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其中________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图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 (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______
14、内部/外部)是疏水的。 (4)图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________(填图中编号)。 (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________(填名称)。 答案 (1)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a、b a c (3)内部 (4)a、b、c (5)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2019·江西三校联考]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 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
15、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姐妹染色单体有________条,每个DNA分子中,有________条链带有放射性。Ⅱ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
16、放射性,则表示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________次,该细胞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丝分裂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2 1 2 4 (3)半保留复制 解析:(1)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从而使根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2)(3)Ⅰ中,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核DNA分子以没有标记的DNA分子为模板,以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之一进行复制,因此复制形成的每个核DNA分子中有1条链带有放射性,并且每条染色体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带有放射性。Ⅱ中,开始亲代核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一个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有放射性,说明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该细胞可能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因此细胞染色体已复制2次,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第 6 页






